肖月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建設一流專業,突出特色。要圍繞學科特色,聚焦學科前沿,優化學科結構,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團隊,打造學科高峰,帶動學校強化優勢、彰顯特色。本科高校實施一流專業科學研究計劃,大力開展科學研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應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變革新趨勢,聚焦高校的發展方向,按照創新鏈、產業鏈、學科鏈、人才鏈相互銜接、互為支撐的要求,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
一流專業建設,要求高校要有完善的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等,這些任務的完成與否都與教師的科研能力十分相關。師資隊伍建設中強調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力推進高校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培養和造就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優秀教師隊伍。而這些素質工程的提升需要靠科研能力的提升來加強。。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就是要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科研就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
科研和教學是高校教師兩大最基本的活動,科研注重創新,教學是知識的傳授,這兩者的關系是源與流的關系。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因此,科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一項好的科研成果應該在教學內容中得以充分體現,教師利用在科研過程中收集的各種案例及調研材料,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能將理論與實際更好地結合起來。這樣可以使得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課程內容不斷更新,還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增強了教學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挖掘新鮮的教學資源,把各項科研項目中收集的素材,通過圖片、視頻、多媒體課件等方式,將一些難以理解的、難講的理論概念,變成立體化、形象化課堂教學內容,將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激發學生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情。
在科研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去發現各種問題,針對各種問題,教師要思索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在這個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就提高了教師的學術能力和水平。
人才是學校最重要的資源。在一流專業建設過程中,要制定具體措施,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可以采取外聘專家進行培訓講座,由科研能力較強的、經驗豐富的校內專家,采取以老帶新的辦法,抓關鍵少數、帶動多數的策略,發揮學科帶頭人、教授的引領作用,通過多種形式,讓每位老師可以加入一個科研團隊,通過團隊共同承擔科學研究任務、課程建設任務、人才培養任務,逐漸形成學術團隊,在團隊形成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得到了系統的訓練和提升,從而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專業帶頭人和科研梯隊。
高等教育國際化并非新鮮事物,地方高校要將自身的改革和發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全方位地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才能在一流專業建設中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實現地方高校的可持續發展。眾所周知,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必然趨勢和必然結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機遇,“走出去,引進來”雙方面著手,積極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主動吸取國際高校在學科發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技術,探索開放型、現代型高等教育發展之路。
學校各系部可以通過與實力強、經驗豐富的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及一些大型企業進行交流合作,將他們的有效資源融合到教師的科研全過程,比如說,會計系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與企業合作為其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會計系統,這樣,既可以將科研成果運用到企業的實踐,檢驗成果的實用性,也可以提升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同時學校的科研成果在使用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優化,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
充實完善實驗室、圖書資料等基本條件,建立共享高效的科研創新平臺,全面提升科研基礎條件水平。實行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學校可在科研運行保障、經費籌措使用、績效評價、成果轉化、收益處置等方面給予較強的支持力度,激發教師專業群爭創一流、教學辦出特色的內生動力和建設活力。
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高校管理改革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地方高校深化管理改革,首先必須要明確辦學定位,要以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初衷,發展有所側重、循序漸進。其次要建立團結創新、富有活力的管理隊伍,三是采用合理的激勵和競爭機制鼓勵優先發展;再次要合理統籌學校的人才、平臺、資金、土地等資源配置,充分挖掘有限資源,分類管理,統籌使用,盡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資源的作用,緩解資源嚴重緊缺這一制約地方高校發展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