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日孜古力?外力
(新疆伊斯蘭教經學院吐魯番分院,新疆 吐魯番 838000)
語言是人類思維和交流的主要工具。在針對成年維吾爾族學生的漢語教學中,由于漢語和維吾爾語在寫作、語法、句法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給漢語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語言和意境分析能力是語言學習的基本技能,對漢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這一方面的能力,從而激發出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改善學習效果。本文分析了提高維吾爾族學生語言和意境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由于受到維吾爾族成人學生的群體特征、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語言能力等的影響,他們在學習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難,而且這些困難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要糾正學生存在的規律性偏誤,教師不僅要對此進行總結,而且還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法加以解決。例如,漢字是方塊文字,存在筆畫、筆順、結構等概念。當不同的筆畫組成漢字的時候,就形成了特有的意思,承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不少維吾爾族學生將書寫漢字比作“畫畫”。從這一點出發,教師應當借助漢字所具有的表意功能,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漢字的音形義內涵,并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應用。通過對語言和意境的分析,學生可以有效地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漢語,從而有效地避免學習漢語可能出現的各種規律性錯誤。
對于維吾爾族的成年學生來說,他們對聽說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側重在于和他人進行交流。他們中的許多人在閱讀和寫作時需要使用規范的語境,但在口頭表達時通過“斷章取義”就能夠實現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溝通。然而,隨著學習的推進,漢語學習對他們變得愈來愈困難和苛刻,特別是在詞匯選擇和語法結構組織方面,要求準確、恰當地使用語言,契合語言應用的具體情境。因而,不少維吾爾族學生在學習進入一定階段之后,就對漢語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只要具備簡單的聽說交流能力就足夠了。但我們應當看到,在日常生活中“說”的標準和準確度遠低于“寫”。在學習過程中,維吾爾族成年學生完全依靠“聽說”并不能完全滿足自身在工作和學習等多方面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和意境分析能力,不僅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而且能夠督促他們形成一定的漢語讀寫能力,促進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避免學習上的短板現象。
成年維吾爾族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主要來自于日常交流的需要,但漢語的深入應用要求契合不同的情境,這就造成不少學生很容易由于使用漢語的困難而失去學習信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側重于聽、說方面的交流,而忽略甚至回避讀、寫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漢語教學資源利用不足、學習策略不合理等問題。教師通過提高學生的語言和意境分析能力,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改善語言應用狀況,形成正確的情感理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增強對漢語的興趣和學習信心,并提升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漢語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貼近生活,對維吾爾族學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僅僅是講解知識點,這就會讓成年學生感到很無聊,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難以有效培養語言和意境分析能力。但如果教師能具體掌握成年維吾爾族學生的群體特征、個性特點以及學習需求,密切聯系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應用,就能使漢語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從過去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求知,培養他們對漢語的敏感性,提高其分析語言和意境的能力。例如,在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建議維吾爾族學生合作搜集常用詞匯,在課堂上分析這些詞匯產生的原因、適用情境等。例如,“時髦”這個詞用來表達什么意思,什么時候能夠使用。再如“帥氣,英俊,漂亮,俊俏”這些詞語有什么不同,如何在具體環境中應用,學生可以對此嘗試加以分析。由于這些詞語貼近人們的現實生活,讓維吾爾族學生覺得能夠掌握和使用它們,對此進行語言和情境分析實用有趣,自然就能夠提升學習效率。
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精講、少講。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導力量,但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不能禁錮學生的思維。要培養學生形成語言和意境分析的能力,就需要教師為他們營造出多樣化、趣味性的語言應用環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和意境分析。“精講”意味著教師應當做好教學設計,精心組織教學語言,應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概括性,富有概括力的表達能夠有效減少課堂語言的“量”,避免過多、過細的分析,留出時間讓學生自主討論和分析。在使用漢語時,教師要做到準確、優美,引導維吾爾族學生體驗漢語的美,增強他們的語言感知能力,為他們拓展想象空間,引導他們自主進行語言和意境分析。教師的“精講”就是要應用精練、恰當的語言向維吾爾族學生講授漢語知識,然后再借助范例讓同學們在特定的情境下形成對漢語知識的正確理解。”“少講”則意味著教師要避免枯燥、繁瑣的分析和講解,防止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學習興趣下降,課堂枯燥乏味。但老師在“少講”的同時,要給學生相應的權利,讓他們能夠自主開展語言和情境分析。教師要安排給學生一些任務,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因而,教師“少講”,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性,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語言分析活動中體驗到漢語的復雜性和實用性,并獲得解決具體問題的成就感。例如,在講授漢語中形容詞和動詞的功能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列出常用的動詞和形容詞,引導同學們自主思考這兩類詞的差別所在,自行總結出它們的語法特點。進而,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借助實例進行分析,從而有效培養他們的語言分析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發現學習指的是教師并沒有直接向學生呈現學習的主要內容,僅僅提供了相關的線索或范例,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方法作為目標。美國學者布魯納認為,學生應當親身經歷一個發現的過程,自行找到結論或解決問題。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維吾爾族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歸納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這是提升學生語言和意境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對于自己探索和發現的漢語知識,要比對教師灌輸的知識理解更為深刻,記憶更為牢固。因此,教師應當將漢語教學模式從過去的“呈現+接受”轉變為“引導+發現”的模式。前者意味著由教師通盤控制教學過程,學生限于被動地聽講和接受,能動性不足。而后者則指的是在引導中發現以及在發現中給予引導相結合的新型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承擔著指導的功能,為學生學習漢語提供資源和協助,引導他們找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導他們自主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對于相同的表達內容,教師可以引導維吾爾族學生比較漢語和維吾爾語在表達上的不同,讓同學們自行找出問題所在。只有通過“發現”的學習過程,才能擺脫過去灌輸式教學的不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漢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正在于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語言現象,讓他們不斷分析和應用,在理解的基礎上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漢語教學中,我們必須了解、掌握學習者自身的特征以及教學的特點,才能“對癥下藥”,做好維吾爾族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提升學生的語言和意境分析能力,有助于規避語言知識的規律性偏誤,促進聽說讀寫協同發展,提升學生學習漢語的信心。為了有效提升學生語言和意境分析能力,教師應當充分激發學生對漢語的學習興趣,創設出多樣化的、高品質的語言應用環境,引導學生發現學習,才能改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