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萬強,潘崇填,張申,朱建荒
(莆田愛丁堡友好醫院普外科,福建 莆田 351100)
膽結石為臨床常見膽道疾病之一,因人們工作、生活、飲食等方面習慣的改變,該疾病臨床發病率有所上升。臨床治療膽結石多采取膽囊切除術,其中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為臨床常用手術方式,操作簡便,療效明確,但存在創傷大、康復時間長等不足。隨著微創技術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推廣應用于臨床,且因其微創、損傷小等優勢被廣泛接受[1-4]。本研究選取96 例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患者的療效及預后情況,進一步探究膽結石患者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膽結石患者96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8例。參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26~68 歲,平均(57.32±5.13)歲;病程1~6 年,平均(3.45±1.01)年;單發結石患者26 例,多發結石患者22 例;結石直徑1~4 cm,平均(1.68±0.32)cm。研究組男28 例,女20 例;年齡27~69 歲,平均(57.41±5.15)歲;病程1~5 年,平均(3.42±1.03)年;單發結石患者27例,多發結石患者21例;結石直徑1~4 cm,平均(1.53±0.29)cm。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B 超、CT 檢查確診為膽結石;②患者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有腹部手術史;②存在免疫系統疾病;③合并精神障礙、認知障礙;④合并其他急腹癥、惡性腫瘤、傳染性疾病。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開展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行全麻處理后,開展常規消毒、鋪巾、氣管插管處理,調整患者體位為平臥位。于患者右側肋緣下方按腹直肌走形做一4~8 cm切口,后逐層分離切口至腹腔,確定膽囊位置后,充分暴露膽囊三角,將膽囊動脈進行分離、結扎、懸提后分離膽囊管并作結扎懸提處理,但不切斷。自患者膽囊底部位置行膽囊分離處理至膽囊管位置,操作同時密切關注患者膽囊動脈狀況,將膽囊動脈聯通膽囊管行切斷處理。取出切除的膽囊,以電凝方式對創口進行止血、縫合,并于膽囊床位置放置無菌紗布條,若5 min 未出現膽汁或血跡,則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研究組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全麻處理后行常規消毒、鋪巾、氣管插管處理,調整患者體位為頭高腳低位,于患者機體臍下緣位置做一約1 cm弧形切口,建立CO2氣腹,壓力范圍10~12 mmHg。于機體肋弓處下緣、肝圓韌帶右側作穿刺并置入腹腔鏡,通過腹腔鏡探查患者腹腔情況,著重檢查機體膽囊部位組織粘連、膽囊三角部位解剖情況。于腹腔鏡指引下對膽囊三角作解剖處理,分離膽囊組織并切除,取出切除組織后對手術部位行止血、縫合處理。手術操作過程中注意保護周圍組織膽管,若出現膽囊張力過高則開展穿刺處理,抽取膽汁以達到降壓的目的。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包括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③術前、術后第3 天,取患者3 mL 空腹靜脈血,以放射免疫法監測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④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包括出血、膽瘺、感染、膽管受損。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切口長度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s(±s)
切口長度(cm)5.87±1.11 3.65±0.52 12.547 8 0.000 1組別參照組(n=48)研究組(n=48)t值P值手術時間(min)96.75±11.35 65.73±7.82 15.592 4 0.000 1術中出血量(mL)65.78±11.65 43.12±8.75 10.775 1 0.000 1
2.2 兩組術后康復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腸鳴音恢復、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腸鳴音恢復時間(h)22.72±3.54 13.21±2.47 15.263 9 0.000 1組別參照組(n=48)研究組(n=48)t值P值肛門排氣時間(h)25.39±4.11 16.42±2.54 12.862 6 0.000 1下床活動時間(h)24.85±9.21 15.36±6.21 5.919 0 0.000 1住院時間(d)7.68±1.53 4.61±1.02 11.566 9 0.000 1
2.3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 術后,研究組TNF-α、IL-6、IL-10水平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mmol/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ol/L)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比較(±s,mmol/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ol/L)
注: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IL-10,白介素10。與本組術前間比較,aP<0.05;與參照組比較,bP<0.05
IL-10 51.33±5.79 94.53±8.54a 51.27±5.46 75.32±6.71ab組別參照組(n=48)研究組(n=48)時間術前術后術前術后TNF-α 27.42±3.06 66.53±7.33a 27.45±3.09 50.12±5.61ab IL-6 20.15±2.87 58.95±6.07a 20.54±2.65 38.46±4.21ab
2.4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膽結石即機體膽囊、膽管內結石形成,主要臨床表現為右上腹隱痛、膽道感染、膽絞痛等。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變化,膽結石發生率有上升趨勢。臨床治療膽結石多采取膽囊切除術,可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5-8]。隨臨床醫學技術發展,人們對于手術治療要求不斷提高。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作為臨床救治膽結石的常用手術方式,操作簡便,且對手術技術要求不高,治療效果明確,但該術式存在手術切口大、術后感染風險高、康復時間長等不足。隨著微創理念推進、微創技術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被臨床廣泛推廣應用,且因其微創、術后康復快等優勢被患者廣泛接受[9]。相比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腹腔鏡探查基礎上開展手術治療,手術視野更開闊,手術過程中膽囊三角內部結構更為清晰,能有效避免對周圍組織損傷,并提高切除術的精準度。另一方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所需切口較小,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更少,對于患者損傷較小,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更佳[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時間、切口長度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研究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腸鳴音恢復、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術后,研究組TNF-α、IL-6、IL-10水平均低于參照組,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饒雪釗等[12]研究表明,相較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對膽結石患者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損傷小,安全性高,與本研究結論相符,有可參考性。
綜上所述,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比較,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患者,明顯改善患者手術情況、術后康復情況、術后并發癥及炎性因子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