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剛 張 露 靳龍嬌
(新疆理工學院,新疆 阿克蘇 843100)
在產業分工日益加深和技術進步迅速地今天,在區域間區位、資源稟賦以及技術等因素的影響下,區域間產業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導致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協調,逐漸形成了從發達區域到欠發達區域的東、中、西三大產業經濟帶。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不同區域間產業的交流也在趨向于緊密聯系化和復雜化,區域間產業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成為主旋律。通過區域間產業聯動,能加強區域間產業優勢互補與互惠互利,減少區域間產業的競爭,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自身區域產業優勢和通過產業間的互補來彌補自身產業劣勢,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從而獲得更多的增值利潤。因此,產業聯動對縮小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東西部地區通過產業之間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形成一個能夠彌補各自產業短板的、產業優勢互補的緊密聯系體,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東西部地區產業聯動要素的優勢互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在自然資源上,西部可補給東部。西部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能源和礦產資源,能夠提供大量的原材料。東部加工、制造等資源密集型產業發達,對原材料的需求大,但東部自然資源缺乏使得原材料供應不足,因此西部可以在自然資源方面支持東部。
(2)在技術水平上,東部可帶動西部。西部普遍存在技術和人才上的欠缺,而東部不管是在技術儲備量,還是在技術人才的儲備上,都能夠為西部提供充足的技術和人才支持。
(3)在資金支持上東部可幫扶西部。西部資金缺乏,各類產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量都很大,而東部資金充裕,能夠完全支撐西部地區各產業對資金的大量需求。
(4)在市場經營上,西部可為東部提供市場。西部地域廣闊,人口相對較多,發展相對落后,市場供求尚未飽和,開發潛力大,對產品的需求量高。而東部產業發達,產品生產過剩,但市場需求趨于飽和。
可以看出,西部地區所擁有的優勢恰恰是東部地區需求的,東部地區擁有的優勢也恰恰是西部需求的。所以東西部在資源、技術、資金等方面有著很強的互補作用,這為東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聯動提供了可能。區域間的產業聯動使資源、資金、技術、市場形成統一和合理配置,促進區域間資源的快速流動,彌補區域間因資源稟賦差異而產生的發展差距。發達的東部地區以先進的技術、充足的資金等向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供應,使西部地區產品生產效率提升;相應的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以自然資源、要素資源的輸出向東部地區供應,東部地區獲取了較低的原材料成本和廣闊的市場[1]。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東西部地區產業聯動首在互利互惠,以利益為驅動力,更有利于區域間的產業的聯動。所以,東西部產業聯動是以合作互利為前提,目的是追求協同效應,讓參與產業聯動的各主體獲得增值利益。
西部地區擁有的自然資源、廣闊市場等方面的優勢無法直接轉變成經濟優勢,而東部地區的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可以迅速地把西部地區在資源上的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東部地區把資金、技術等投入到西部的產業中,西部相關產業獲得大量資金投資、先進的技術實現產業升級,東部的相關產業在合作中獲得新的利潤增長點。因此,通過這個產業聯動的過程,東西部地區在產業上的相互合作能實現互利互惠。
綜上所述,產業聯動使得地域、產業的界限變得模糊,突破了以往依賴自然資源稟賦和要素資源稟賦的空間分布形成的我國地域產業分工的基本格局的束縛,促進了區域間資源的合理流動,實現區域間資源優勢互補和經濟互利。通過產業聯動的協調,市場競爭逐漸趨向于產業間的協同競爭,最終促使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將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解決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國家先后提出了諸多的思路:宏觀上,先后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政策、區域一體化建設、統籌城鄉以及“一帶一路”倡議,這些戰略的實施對縮小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微觀上,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區域經濟合作、產業關聯等重要理論,為縮小東西部地區經濟差距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
產業聯動依靠產業優勢互補和經濟互利,實現人、財、物等資源的有效配置,最終實現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因此,可以借助東西部各省(市、區)產業競爭性關系和互補性關系分析測度東西部地區的產業聯動程度。東西部地區產業聯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涉及行業與行業間的聯動,也涉及行業中各生產環節之間的聯動。本文為了方便研究,采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工業研究中心推薦的相似系數,對區域間產業聯動做出測度。
相似系數越大,表明區域間產業結構越相似,產業結構競爭性越高,產業互補性越弱,競爭大于合作,不利于區域間各參與主體產業聯動的形成;相似系數越小,表明區域間產業結構的差異越大,產業結構競爭性越低,產業互補性越強,合作大于競爭,有助于形成區域間產業聯動,各參與主體可通過產業聯動發揮產業優勢互補和合作互利,協同發展,實現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發展。
本文采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工業研究中心推薦的相似系數指標進行分析[2-3]。計算公式如下:

本文采用《中國統計年鑒(2020)》的“分地區生產總值”統計表中九大產業部門(農林漁牧、工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及其他)的增加值的數據作為產業聯動測度模型分析數據來源,其判斷標準以相似系數0.9為界限。產業聯動測度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東西部地區間產業相似系數表
根據東部10省市與西部12省市間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測度值,從整體上看,東西部之間產業表現出來的趨同性比較突出,多數省市間的產業存在不同程度的競爭性(Sij>0.9),如西部省市重慶、四川、甘肅、青海、寧夏與東部省市(除北京、海南)產業結構相似系數都大于0.9,產業結構趨同不利于區域間各參與主體產業聯動的形成,可能會導致各省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競相搶奪區域內有限的資金、技術、人才、資源以及市場,這將影響相關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從單個省份之間的相似系數來看,對于當前東西部產業結構現狀,東部的北京與西部12省市間的產業結構相似度都小于0.9,其中北京與陜西產業結構相似系數最小,為0.691 84;東部的上海與西部的貴州、云南、廣西、內蒙古、陜西、新疆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小于0.9,其中與西藏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最小,為0.675 52;除了西部云南、廣西,其余西部省市與東部海南的相似系數均小于0.9;西部西藏與東部8省市(除北京、海南)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均小于0.7,產業結構的互補性最強。這都表明東西部產業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合作潛力,有助于區域間各參與主體通過產業聯動發揮產業優勢互補和合作互利,實現區域間產業協同發展,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自身區域產業優勢和通過產業間的互補來彌補自身產業劣勢,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最終實現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發展。
由東西部產業聯動測度結果分析可知,東西部區域產業間既存在競爭性(Sij>0.9)也有合作潛力(Sij<0.9),要形成區域間產業協調發展,促使整個東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首要目標就是要正確調整各省市間的產業結構,使各省市產業間形成產業聯動關系,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和合作的互利。東西部地區要實現產業聯動涉及22個省市地區,協調難度大、覆蓋面廣、產業情況復雜,可行的辦法是以宏觀層面為抓手,扮演好“舵手”角色,通過正確的產業政策引導促使各省市間建立起緊密的產業聯動關系,最終達到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發展[4]。
經濟改革促使經濟決策權和財政權下放,地方政府具有較大的資源配置權。同時,政績考核以GDP指標為導向,使得地方政府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首要原則。各省市在競爭過程中產生了促使產業重復建設的動機和激勵機制,以“什么產業賺錢,就建設什么產業”的思路為出發點,容易忽視本地區經濟資源特點,整體表現出一種區域間產業競爭性的局面,各省市間沒有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各省市產業間競爭性表現明顯。因此,要完善政府政績考核體系,發揮政府協調作用,以產業優勢互補和合作互利為基礎,從宏觀政策層面優化東西部地區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實現東西部產業聯動,避免“唯政績”導致的重復建設。
要素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科學技術資源以及資本資源等。改革開放使得東部地區利用區位優勢,獲得大量外資投資,且較早地承接國際產業要素的轉移紅利,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現在的東部地區主要任務是發展高端產業,參與到國際競爭中與發達國家競爭,而傳統的工業、服務產業已不是其重點發展方向。而西部地區可以借助東部充裕的資金、先進技術的支持,通過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各要素的轉移,充分發揮其地域廣闊、人力資源豐富、自然資源儲量高等優勢,推動產業升級更新,為東部地區提供充足的儲備,緩解東部地區因經濟轉型和國際貿易摩擦帶來的壓力,有利于東部的產業優化升級,最終實現東西部產業聯動的良性循環[5]。
從整體上來看,由于各地的發展條件和資源稟賦差異性較大,區域內各地區借助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優勢產業,重點提高其要素利用和資源配置的效率,即可以從產業結構調整、管理制度創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入手,加快推進優勢產業的升級更新,實現由“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的轉化,構建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產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