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因為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歷史教學非常不理想。但是運用新方法,尤其是情境教學法,可以非常好地改進歷史教學。本文主要探討了歷史教育的缺陷,然后分析情境教學法的意義,并提出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策略。希望能夠對初中歷史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 情境教學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3.047
在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學效果不理想,原因很多。但是歷史教學又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應該想辦法提高歷史教學的效果。情境教學法是新時期涌現出來的非常優秀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歷史教學現狀
1.制度方面
任何一種教學現狀出現的根本原因,都是制度原因。所以,目前初中歷史教學在制度方面的原因最為重要。初中的教學制度的根本點在三個大科,而其余的小科是重理輕文。這就導致了歷史在初中教學中的地位較低。很多學生因為三個大科好,就可以上好的高中;甚至是三個大科中“某一科”非常突出,也可以上一個不錯的高中。但是對于歷史這種對思想建設起到絕對作用的學科的重視,卻非常低,這是制度方面的一個不合理因素。這種制度導致歷史課時少,教學效果不明顯。
2.教學方面
在初中歷史教學方面,教師和學校兩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輕視。因為制度原因的影響,學校和教師都要為學生的升學負責,所以,迫使他們對于歷史學科不重視或者說不那么重視,給的教育資料也比偏少,這是歷史教學效果低的一大重要原因。
其次,甚至歷史教師本身就不重視歷史學科,覺得歷史學科本來占比就低,學生對于歷史下大功夫完全沒必要,甚至還會很“識大體”地讓渡一些課時。試問這樣的教學,如何能夠有好的教學效果?
3.學生方面
學生也不喜歡歷史。首先,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來說,歷史所占的比例太低,但是歷史的知識點又比較多,為了這點分數下大功夫對他們來說是不劃算的(往往成績好的學生是三個大科成績非常好,歷史之類剛及格)。對于成績不好的同學來說,歷史既對他們未來的工作毫無用處,也不是他們喜歡的東西,甚至歷史這種全靠記背的特性,都是他們討厭的。這樣的歷史教學現狀,如何能夠有好的效果?
二、情境教學法的意義
面對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應該是很無力的。但是,作為教師,肩負著為祖國培育人才的重任,不可以因為困難就選擇逃避,而是用該勇于擔當,為歷史教學工作,勇于探索。
在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方法。何為情境教學法呢?就是通過各種方法,為學生構筑一個歷史學習的情境。比如說,用多媒體技術來構筑歷史情境,營造那種緊張的氛圍;或者是通過學生各自扮演角色,來再現歷史;又或者是通過激烈辯論,引出歷史發展的大勢,這都是非常好的情境教學法。
應用情境教學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是可以提升教學對歷史教育的重視程度。傳統的教學,往往是就著知識點,詳細備課,然后正常板書。但是情境教學法更加需要教師付出心血。教師要充分構思如何營造情境,要充分去設想整個課堂的流程。
二是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往的傳統教學方法太過枯燥,學生不太喜歡。但是應用新的情境教學法,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的注意力,讓學生將精力放在學習上,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三是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打破枯燥的歷史課堂,讓歷史教學更加新穎,大幅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果。初中歷史教育的根本問題,在于制度問題。這是教師、學校和學生都無法改變的。但是歷史教育又是整個精神教育的重中之重,是不能舍棄的。所以,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來提升歷史的教學效果。情境教學法就是很好的教學方法。運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打破傳統的歷史教學局面,讓歷史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將興趣轉到歷史學習上。這樣的歷史教學方法,應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大力推廣。
三、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
1.構筑歷史情境,角色扮演教學
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來體會歷史,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在這種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然后各自在自己的小組中選擇扮演的角色。然后各自去熟悉,演練,最后大家推舉一個小組在課堂上表演。
這個方法有幾種好處:一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不會讓學生覺得教師偏心。二是每一個學生都不會在緊張的學業中拒絕這種放松的學習方式。三是每個學生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必須對課文進行熟悉,對歷史知識充分了解,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對歷史充滿興趣,又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寓教于樂。這樣的手段,適合充滿激烈矛盾內容的歷史課程,但不適合突出一個歷史人物的課程。這樣的課程適合清朝的建立,既要讓學生明白清朝入主中原是大勢所趨,又要讓學生明白清朝入主中原時一些錯誤的做法,不能讓學生被目前的一些影視劇給帶歪了。角色的設置就是李自成、崇禎、多爾袞、順治和南明皇帝以及李定國等角色。
在課程進程中,學生會發現,明朝因為制度、財政和軍力已經難以為繼了。接連斬殺大將,使得扮演李自成的同學輕易將扮演崇禎的同學推下了歷史舞臺。在這一階段,就將明亡的原因導入進去了。但是扮演李自成的同學又會發現不管是大順王朝還是闖軍,都已難以為繼了。同學會發現問題,國家也沒錢,百姓也活不下去,錢和糧食到底去哪里了?這就要分析整個明代社會和明代的稅收制度,這個社會和稅收制度造成財富的不平衡。養肥了大量的地主,但是這些地主在明末腐化了。面對闖軍這個要砸碎他們作威作福制度的“亂軍”,他們當然奮起反抗,既不出錢出糧,也不出人。導致闖軍自始至終都是一些底層的秀才在作為智囊。
然后,順應大勢,保護地主的清朝入關,順利入主中原。而獲得了中原,就形成了以北討南的大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清朝做了很多有利于國家統一的事情,但是也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我們對此應該正視。這樣一節課,就將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講清楚了。
2.營造歷史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營造歷史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這又是情境教學的一個重要運用。用這樣的方式,應該選擇激烈的、雄壯的內容。讓學生能夠設想我就是那個時代的主角。適合這樣的課程有商鞅變法、秦始皇的統一或者百家爭鳴。
商鞅變法和秦始皇的統一都是充滿了壯烈和英雄主義的課程。而百家爭鳴是能讓學生們更好地有著代入感,因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思想家,身臨其境地體會。
這里選擇秦始皇的統一為例,開始時可以節選影視片段,秦軍攻城。一上來學生就會被這種金戈鐵馬所吸引。但是誰能想到,這樣壯烈的情境,秦軍最后是失敗的。秦軍、秦國都迫切需要一位英雄的出現!而這位英雄,正在被攻擊的城池里面東躲西藏,因為他也知道他背負著一統天下的命運,這是他的歷代祖先和他國家的人民賦予他的。說到這里,就要讓學生感覺自己就是這位英雄,跟著這位英雄的命運,一起去“一統中國”。這樣一節課,既可以將戰國的歷史講清楚,又可以將秦始皇的統一講清楚,還可以根據他回國路程上遇到的種種事件,設想他統一六國以后的政策,比如書同文、車同軌,等等。
3.設置身份情境,激烈辯論
最后,給每位學生設置身份,以及他們所處的情境,讓學生們辯論。在漢朝鼎盛的課程中,就講到一個對中國有深遠影響的一次大辯論,就是“鹽鐵會議”。在鹽鐵會議上,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經濟學思想萌芽,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辯論。可以讓學生分為兩派,一派扮演桑弘羊及其支持者,一派扮演賢良方正。大家來辯論漢代是如何進入鼎盛的,又是如何埋下禍根的。這樣就可以將漢朝的鼎盛和滅亡完美地體現出來。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因為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教學效果不理想。但是,歷史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是精神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和學校都不能輕言放棄歷史,而是要運用新方法進行歷史教學。在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就是非常好的方法,教師要大力推進這種教學方法,完美地完成歷史教學。
參考文獻:
[1] 吳爭艷《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研究》,《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年第5期。
[2] 王丕喜、趙晶《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研究》,《文淵(中學版)》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