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萍 劉海濤
關鍵詞:賦權增能理念;英語韻律;方法選擇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一方面要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要適應專升本、四級英語考試及職場英語應用專業要求。因此,高職英語教學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能力。“賦權增能”理念在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培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英語韻律基礎教學,從個體層面入手,旨在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并打破學生“英語學不會”片面觀念,生成其學習英語的火花,這正是我們研究的意義所在。
一、“賦權增能”型英語教學理念與模式
賦權增能模式,發端于美國,屬于社會學范疇,擁有豐富和復雜內涵的概念[1]。“賦權增能觀”是由張文忠教授所倡導“角(色)、權(利)、責(任) 統一,做學用合一,能力內生”[2]的一種英語教學理念。他認為,教師教學中可通過設計學習任務和角色,對學習者賦予權利;學生承擔與其任務和角色權利相應的責任,在實施“做學用合一”的任務中“內生或增強”相關能力和意識,盤活語言知識,發展思辨能力,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賦權增能”理念延伸出了“做、學、用合一”的平臺型課程創設理念,這個理念突出了教師輔助與學生學習平臺相結合實踐特征。首先,教師輔助。明晰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權利和職責,用語言做事,在做事中學習語言。將角、權、責統一于具體任務中,實現賦權增能英語課堂。教師在任務平臺上的“導”,即“指導”和“主導”,與學生共同討論、選題、組織內容、撰寫文章、展示成果等方面教師應該給予指導,提出意見和建議,體現共同體內傳幫帶,在互動中體現個性化方法選擇、實現相互介入。其次,學生任務。以英語韻律教學素材為根本收集韻律文,加之童謠、民謠、十四行詩等,在課堂內外開展韻律作品編導、排練、表演、成果展示等。
高職高專英語學習者對于個人英語學習能力的估計不足,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個認識上的錯誤,而賦權增能理念能夠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內生”,產生能量場,從而達到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力發展。賦權增能理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內在動機與參與度,履行相應的角色職責以督促學習者的自我監督,同時學生在任務平臺上展現的興趣點和學科知識也會給任課老師以啟發,督促教師反思教學,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據此而言,我們嘗試將“賦權增能”教學理念運用于英語韻律基礎教學,探討英語學習方法,構建任務平臺,加強教師輔助,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方法,以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
二、英語韻律的特征和功能
從公元前11世紀的古希臘《荷馬史詩》到同一時代的東方中國《詩經》,無不流傳千古、生機盎然,如此鴻篇巨著,怎樣“口口相傳”,直至走向專家講壇?答案就兩個字:韻律。在英語教學中,韻律是容易被忽視的問題,讀課文時,老師對學生的最高評語無外乎“流利、流暢”“語音語調不出錯”“有表達能力”,而“韻律”一詞則很少提及。
然而,美國語言學家吉爾門特在《清楚講話》一書的序言中說,“學生們認為只要認真練好每個音素的發音就可以提高他們的語音水平,實際上,學好英語的節奏(重音和語調等) 比孤立地練習單個音素發音作用更大。”可見,韻律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至關重要。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學生對英語韻律學特征的認識,提高韻律教學的應有地位,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我們將從韻律學的音段特征和韻律的詩學功能方面對韻律教學進行探討。
(一) 韻律學的超音段特征
音長、音高和復雜的重音特征統稱為韻律學特征或超音段特征。這些特征是超出音段本身價值的,如發音和發音節點,因此,在超音段suprasegmental 中出現了“超出supra”這個詞綴。韻律學prosodic來自于詩歌,它指的是詩作的韻律結構。詩歌最基本的特點就是特定音節的重讀位置,起到限定詩歌韻律的作用。
(二) 韻律的詩學功能
其一,娛樂功能。在拉丁、伊斯蘭地區,還有中國某些地區,廣泛存在著對歌活動,現場中一位歌手唱出幾句簡單的歌詞,進而挑戰其對手進行對歌或者用相似的節奏和格律作出回應。對歌可能會延續數小時,而且純粹只是一種語言娛樂游戲。歌謠在游戲中履行了娛樂功能,重復的節奏有助于控制游戲,而孩子們對此的樂趣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我們也越來越接近雅各布遜的詩學功能了。其二,時代功能。詩歌具有時代感,不同的語音模式代表著不同時期的流行趨勢。其三,創新功能。詩人致力于詩歌形式創新,而且不斷挑戰詩歌語言的相關假設。其四,智力技術功能。詩歌的智慧和形式內容的完美結合,給人帶來了充實感。詩人展示出的語言技巧就如同運動員展現其快跑或跨欄技術一樣。
通過對“韻律學的超音段特征”概述,可以看出,韻律教學致力于發音練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韻律的詩學功能”,韻律教學又具有娛樂性、時代性、創新性、智力實操性,這些一起凝聚了其趣味性。韻律教學中所呈現的這些特性表明:英語“韻律”教學的任務,完全可以在“增權賦能”的理念指導下進行設計。
三、韻律教學方法和平臺建設
學習者責任意識的提高得益于賦權增能課堂角、權、責間的明確定位,在觀念上樹立學習的權利和責任意識。實踐賦權增能理念的環節之一就是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享受的權利和應承擔的責任,如學習材料選擇權(責)、信息分享權(責)、自主學習權(責) 等。學習者對賦權增能理念的理解和認可一定程度上增強迎接學習挑戰的信心。
基于此,在英語韻律教學實踐中進行“關聯方法”選擇與“三大平臺”建設,鼓勵學習者主動承擔學習任務,獲得能力良性發展。
(一) 選擇有效教學法,實現“學習共同體”
包容且合理運用差異和個性,營造和諧氛圍,維系課堂內外的“做學用合一”,維持課程“學習共同體”良性運作。
1、環境關聯法。對環境的關注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一個標準。自然環境尊重生態、倡導和諧,比如,歌頌大自然的詩歌;社會環境關注民生、創造未來,比如疫情詩歌。
2、比較文學關聯法。英語教學不僅是技巧,更是一種文學修養,立足中國文學土壤,采用對比法,研究中英同主題詩歌的韻律運用。比如,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與柳宗元的《江雪》對比性學習,有節奏有韻律,因其美感而提高學習興趣,強化記憶效果。
3、聲樂關聯法。從詩歌的聲樂語言找韻律或者從音樂的詩歌語言找韻律,以音樂劇《貓》的詩歌語言為例。音樂劇《貓》是英國作曲家安德烈·洛伊·韋伯根據T·S·艾略特為兒童寫的詩集《老負鼠的貓經》而譜曲的音樂歌舞劇。“魅力貓”——Grizabella的是一首不同凡響的歌曲,提琴組揮弦拉出陣陣悲傷深深縈繞在每個人心頭,當歌曲到達高潮時,伴奏突然由低音提琴巧妙地切換到了高音提琴,將歌唱者所表達的情緒升華到了極點,道出了“魅力貓”內心深深的渴望。
(二) 創設任務平臺,結成“實踐共同體”
實踐共同體也稱作實踐社群, 由社會學家Lave 和Wenger提出[3]。在我們倡導和實踐的“做學用合一”平臺型課程中,整個班級(包括教師和學生) 結成的不僅僅是學習共同體,更是“實踐共同體”。
其一,“Show”講臺。以課程思政為立足點,設置“講臺個人秀”環節,以“show”促學,如演練伊麗莎白女王疫情演講、學唱抗疫英語歌曲等。
其二,校園英語“快閃”平臺(即活動英語角)。以韻律教學內容為素材,在校園內外,以“快閃”形式,自拍短視頻,以興趣提升“做、學、用”。
其三,朗誦比賽平臺。學生以所學韻律內容參與校園朗誦比賽,提高英語韻律學習創新力。
以賦權增能“做學用合一”平臺型課程創設理念為指導,循著教學方法選擇,創設“三大任務平臺”——講臺、校園平臺和比賽平臺。在這個和諧、自主、互助、共生的平臺上,集中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拓展,盤活所學知識和技能,以Act out的形式把英語演出來,突破一直以來學用分離和學做分離的低效能學習困境,將課堂與實踐融為一體。
綜上所述,“韻律”教學對學生學習英語來說接受度高、興趣大,并且其實踐性強,而這與“賦權增能”型教學理念在內涵上是一致的。韻律教學適合在“賦權增能”型理念的指引下進行教學任務的安排。所以,教師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開展“賦權增能”教學模式研究,并加強英語韻律特征顯性指導,對于分析矯正學生學習英語韻律產出的典型錯誤,不斷改進教學,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