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瑋
關鍵詞:疫情;愛國主義教育;思政課線上教學
2020年初,一場以武漢為中心爆發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席卷全國,嚴重威脅到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迅速作出決策,強調生命至上、人民至上,進行統一部署、集中安排,帶領全國人民眾志成城,齊心抗疫,取得了抗擊疫情的階段性勝利。在抗擊疫情中,中國青年展示了頑強拼搏、毫不畏懼的擔當精神,詮釋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習總書記強調:“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疫情背景下,加強青年愛國主義教育,使青年一代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這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實任務。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運用網絡平臺進行思政課線上教學,已然成為線下傳統課堂教學的補充方式乃至重要教學模式。尤其是在疫情爆發期間,思政課進行線上教學確保了學生“停課不停學”,因地制宜地為思政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了新模式。為了更好落實線上思政課對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以下將從線上教學的課程內容設置、課程平臺構建、教學話語認同等方面進行探析。
一、優化課程內容,融入抗疫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要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其愛國主義情懷、堅定理想信念,這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
(一) 課程內容導入結合新媒體信息
課程的導入部分是整個課程的引入環節,直接影響授課質量和教學效果。如今,“00后”成為大學生的主體,他們的學習生活已離不開互聯網。因此,教師在思政課線上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愛好,采用他們熟悉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在授課前,要關注新媒體平臺上的一些熱點話題以及點擊率高的網站、新聞、視頻等,了解青年學生的興趣點。然后,教師要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尤其在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紛繁復雜,主流價值觀很可能被掩蓋,而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敏銳意識到學生觀念的變化,占領網絡輿論陣地,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方法去看待和辨析問題,幫助青年學生正確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抗疫過程中,社會上涌現了很多感人的英雄故事,但有些網友對這些英雄形象隨意進行p圖,配上惡搞語句,這是對主流價值觀的抹殺。思政課教師需敏銳察覺,在課程導入部分鮮明地指出這些問題,將整合分析得出的圖文、視頻等資料通過線上網絡平臺在課程導入中呈現出來,以抓住學生眼球,為后面的授課內容奠定基礎。
(二) 設置線上專題式教學內容
在傳統教學中,普通高校思政課都是按照教學體系進行授課。習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讓理論知識進入到每位學生的頭腦中,成為其思想武器,并把課程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形成專題式教學,這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設置線上專題式教學內容應緊密結合抗疫精神,搜集相關素材,進行總結和分析。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可單獨設置專題“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本專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展開。
一是加強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認同。教育教學要達到良好的效果,最基本的方法是要讓授課對象對事物產生情感上的認知并認同,即發自內心地認可。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認同就是要讓青年學生在內心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產生持久真摯的情感,并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揮線上網絡平臺的優勢,利用好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等。如,教師把象征共產黨人“勇敢、不畏艱難、樂觀”的紅色符號通過動畫形式向學生播放展示,讓學生通過發送彈幕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些紅色符號的理解和感受。二是加強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辨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愛國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本民族本國的情感認同層面上,而要既立足本民族,又面向世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波及全球,但面對疫情,各國的處理態度和應對方式區別很大。在抗擊疫情中,中國政府和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共同戰斗,迅速建立方艙醫院,秉持生命至上理念,不惜一切代價挽救每一個生命。各級地方“網格式”管理防控,人民群眾自覺做到少出門、不聚會,各大企業全力給人民群眾提供物質資源保障,等等。這些都與一些西方國家拖延行事、漫不關己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在線上授課時,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素材,引導青年學生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一些不實的網絡輿論能夠理性辨析,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是加強青年愛國主義的奮斗教育。愛國是體現在情感認同和理性認知基礎上的行動自覺。通過抗擊疫情中涌現的感人故事,學生們可以看到青年一代為了國家和人民沖鋒在前、不畏艱險、不顧生死。思政課線上教學面對的正是將要報效祖國、成為祖國中流砥柱的一代青年。教師在課程內容上需結合為國奮斗的真實事例,讓學生在線上學習中產生情感與認知共鳴,將愛國之情、奮斗精神外化為報國行動,使學生切實做到知行合一,充分展現新時代青年的愛國精神。
二、構建多維課程平臺,豐富課程資源
2020年2月5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各高校應充分利用線上的慕課和省、校兩級優質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在慕課平臺和實驗資源平臺服務支持帶動下,依托各級各類在線課程平臺、校內網絡學習空間等,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保證疫情防控期間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這是在疫情背景下,我國教育部門做出的“因勢而新”的舉措。思政課作為大學生必修課程,其線上教學在全國各高校全面開啟。這看似是傳統教學主陣地的轉移,實則是依托我國的飛速發展開展新興教學模式信息技術。那么,要想規避線上教學的劣勢、獲得良好的線上教學效果,課程平臺的構建、豐富的課程資源就至關重要。
(一) 建立對接的固定教務平臺
在傳統的線下教學中,教師授課情況、學生課堂表現、學生平時和期末成績等都有專門的教務系統進行監測、反饋、備案。那么,在新興的線上教學中理應建立固定的網絡教務平臺。一方面,這可以記錄教師的教學效果,實時掌握教師授課內容,維持網絡教學秩序。另一方面,對學生來說,其問題可以直接在網絡教務平臺進行反饋。建立固定的網絡教學平臺直接對接線下教務系統,可以實現數據同步。有了這個平臺,教師無需另外再建班級平臺,學生也可自動加入,學校的監督和管理也更加便利。這在大規模實行線上教學情況下,是非常便捷有效的。
(二) 設置線上菜單式教學模式
因為思政課教學內容理論性極強,加之以往線下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單向灌輸,壟斷學生話語權,所以,學生對思政課興趣降低,學習效果不佳。新時期,提升思政課教師獲得感,要突出“以生為本”,注重人的培養。線上教學方式更應該以學生為重,充分考慮學生想學什么來設置線上菜單式教學模式,即依據不同學生的學情特征來進行教學。這是線上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在教學設計環節,教師可以在線上發起問答、討論,或課后讓學生錄制微視頻,通過線上平臺的數據分析得出學生興趣熱點及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要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不同學生的個體資源庫。在講授愛國主義章節時,教師可以通過查看學生對網絡課程和視頻資源的點擊率、觀看時長,了解他們對此理論是否感興趣,價值觀取向是否正確等;還可以通過查看互動板塊的提問數量與問題類型,了解每個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與疑惑之處。線上菜單式教學模式可以讓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分析,為其匹配合適的教學資源,做到“以生為本”、精準施教,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提升思政課線上教學話語認同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雖然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思政課線上教學方式,但要保證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等質同效,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授課中的教學話語能獲得學生的普遍認同。這樣,教師教學話語所表達的思想觀念、價值引領才能被學生接受并認同,教師才能提升教學效果。以下具體從增強線上教學話語的組織力、親和力和辨析力三個方面進行。
(一) 增強思政課線上教學話語的組織力
線上教學必須借助一定的網絡平臺和網絡設備進行授課。這從客觀上要求教師不但是一名“主播”,還是一名“導演”,要有把控整個線上課堂的能力。為此,教師在進行思政課線上教學中,要學會利用“問題式”導向,采取“提問”“回答”“任務”等線上教學話語,將教材體系中的話語表達形式轉化為具體的線上教學話語組織。例如,線上講授“新時代的愛國主義”這一章節時,教師在話語組織上,不能只把愛國主義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闡釋清晰,還應提出具體問題、設置討論環節、布置具體任務等,啟發和檢驗學生對愛國主義理論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在實際生活中體現愛國主義情感。此外,教師還應注重話語組織的具體表述方式,反思自己的話語表達是否具有組織力。教師只有設計出具有組織力的教學話語表達,才能讓學生對線上思政課感興趣,增強其學習動力,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二) 增強思政課線上教學話語的親和力
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在同一空間,屬于隔空施教。這就缺乏教師與學生現實互動的實景,相比傳統線下教學,師生間更難產生情感共鳴。所以,思政課教師在線上講授理論時,不僅要運用教材理論語句,而且要注重體現教學話語的親和力。此外,教師還應把關注點放在實際中,將抗擊疫情過程中展現的鮮活事例作為思政課教學的素材,讓在線教學話語更具有親和力,彌補隔空教學的短板。例如,選取抗疫中“90后”“00后”的事例,這樣更貼近目前大學生群體情況。雖然大家身份、職業不同,具體做法也不相同,但這些鮮活的事例都讓我們隔空感受到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在線上授課時,還要對素材進行深加工,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認真審度每個字詞、句子的精準性,教學話語的親和力才能更好體現,學生從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上課的主旨。
(三) 增強思政課線上教學話語的辨析力
疫情之下,雖涌現了很多令人感動的抗疫事例,但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且人們觀點復雜多樣,這可能對價值觀不清晰或立場不堅定的大學生群體造成威脅。思政課教師應密切關注疫情背景下網絡輿論最新動態,用自己正確的價值導向,處理好思政課教材理論話語與社會輿論話語之間的關系,增強線上教學話語的引領力和辨析力,培養青年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辨析能力。例如,在抗擊疫情期間,網絡上出現的“鐘南山院士已被傳染新型冠狀病毒”“吸煙能夠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上海醫療隊在武漢只能吃方便面”等信息已被證實為謠言[1]。當這些謠言剛在網絡上流出時,很多大學生會被信息誤擾。畢竟他們閱歷尚淺,對信息辨別、處理能力還需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自身具有辨別力的情況下,首先,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平臺,如,查看信息一定要以官方網站為準,培養他們求證事實的思維。其次,要對社會事件、社會輿論進行深度分析,理論聯系實際,把教材理論話語與輿論話語有機結合,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對事件進行辨別與剖析,以達到線上教學的最佳效果。
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愛國主義始終是引領中國青年不斷奮進、開創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旗幟。疫情背景下,思政課線上教學已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思政課教師要結合線上教學特征,發揮出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最佳效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青年大學生的頭腦,讓青年學生明確自身的使命與擔當,堅定發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最強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