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有句古話叫做: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三言二拍》中描述了一個名叫馬周的人,他家境窮困,滿腹經綸卻無處可用。幸運的是,博州刺史聽聞他有幾分學識,便聘請他做本州助教。上任那天,馬周歡喜不已,和前來道賀的眾秀才喝得酩酊大醉。刺史也前來賀喜,不想卻看到了爛醉如泥不省人事的馬周,氣得拂袖而去。馬周第二天酒醒之后才知道恩人來過,忙跑去州衙謝罪。刺史見了他,一頓說教。馬周滿口答應,但他改不了酗酒的毛病。
一天,馬周又喝醉了。他被兩個學生扶著,邊唱歌邊往家走。半路碰上了刺史的前導。前導叫他回避,馬周借著酒勁與其大吵一架,雙方不歡而散。回到家后,馬周的學生勸他去給刺史道歉。但他覺得,反正助教這工作也干不了一輩子,古人還不為五斗米折腰呢,于是干脆把一身公服還給刺史,自己瀟灑走人。馬周不是沒本事,做一個助教委實大材小用了。他后來去了長安城,遇人提攜,一步步做了大官。
其實,馬周并不是混日子的酒鬼,他是屬于受到刺激會發憤圖強的人;但混日子的酒鬼就只會混日子,即使家破人亡可能都不會努力向上。
首先,馬周人窮志不短,他有夢想。在決定不做助教之后,他打算找一個能舉薦自己的人,“討個出頭日子,方遂平生之愿”。其次,馬周執行力很強。他思來想去,決定動身往西,去都城一試。最后,馬周的才學終獲皇上青睞。在長安時,馬周偶然經人引薦,幫武將常何寫了幾句諫言。太宗皇帝看到后連連稱贊,問常何:這見識議論真不錯,但……不像是愛卿素來的文筆呀?常何跪下稱罪,說這不是他寫的。由此把馬周推薦給皇上,于是馬周被封為監察御史。在之后的幾年里,馬周一路走上人生巔峰——當上了宰相。
沒有夢想,先設定夢想;執行力不強,想想為什么要努力;能力不夠,沒有過人的天賦,只能一點點鍛煉。但是,如果你必須不斷受到外界的刺激才能努力,這真的很難持續下去。內在動機強調過程,外部激勵強調結果。如果你習慣于用外在獎賞而非真正的興趣、好奇心驅使自己前進,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買”不起“興趣”和“好奇心”了。
職場人想要在專業領域取得成績,單純靠領導的外部激勵是遠遠不夠的。想要一直對工作保有激情,還是要堅持自我激勵。
首先,我們要拋開單純打工者心理。抱持打工者心態的人,眼睛往往只盯著眼前的工資,看不到更多的東西。我們之所以厭倦工作,罪魁禍首也正源于此:被錢所左右,一切以錢為導向,最終失去的是自主感,如此,自然會斤斤計較,疲于奔命。所以,不妨將目光放長遠一點。
其次,我們要賦予工作額外的意義。在職場上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工作不完全是為了賺錢,更希望能從這份工作中得到認可,獲得內心的充實感。帶著這樣的心態工作,工作很難做不好。
最后,我們要對工作保有儀式感。一家公司越有儀式感,員工才越會覺得公司是在鄭重嚴肅地對待自己,他才會同樣鄭重嚴肅地面對公司和工作。在之后日復一日的瑣碎事務中,我們慢慢淡化了這些所謂的儀式,也越來越感到倦怠。試著給自己設置一些小挑戰或關鍵節點,持續保有儀式感。如此,那些平凡的日子將會重新煥發耀目的光彩。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受刺激之后,一路走高。否則,馬周的經歷也不值得拿出來單寫。這種事就因為少見,才成為故事素材。既有志向又有能力的人,即使現在不受刺激,以后也遲早會因為某件事受刺激,從此開啟“開掛”的人生。受到負面刺激而不記恨,全部轉化為正向的動力。這種人想不成功都難。
(編輯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