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衛強
摘? 要:大學生在青春期都比較注重外在形象和內在呈現,希望通過各種途徑向外界呈現自身最優形象。各類網絡平臺如微信、QQ、微博等是大學生進行網絡印象管理的主渠道。從高校輔導員的視角去探索當今大學生在進行網絡印象管理時的表現,發現存在標簽化展現、個性化展現和選擇性展現的特點,而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大學生個體展現的強烈意愿、個體自信的網絡構建和注重角色的自我保護。高校輔導員應該在關注中給予回應,把話說到學生的心坎里;在鼓勵中給予建議,把理講進學生的大腦里;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把經驗融入自己的骨子里,從而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引導。
關鍵詞:印象管理;輔導員;引導措施;網絡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2-0088-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often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ternal image and internal presentation in adolescence, hoping to present their best impress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All kinds of network platforms such as WeChat, QQ and micro-blog are the main channel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manage their network impres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counselo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etwork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characteristics of label display, personalized display and selective display. The reasons for these phenomena are the strong willing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self-confidence and the self-emphasis on role protection. As college counselors, they should respond to their concerns and put their words in the students' hearts, give suggestions in encouragement and put theory into the students' minds; find problems in observation and integrate experience into their own bones.
Keywords: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 perspective of counselors; guiding measures; network platform
幾乎每個人都會注重自身外在形象,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外界,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印象管理。對于正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而言,及時有效的印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相比起以前只能通過穿著打扮或社交活動等外在、直接的體現方式而言,現如今可以利用各類網絡平臺和便捷手段來進行印象管理。但大學生群體由于自身性格特點、成長經歷、外表長相、特長技能、交際范圍等多種因素,導致在進行網絡印象管理時會呈現出許多差異。學術界對于大學生群體的印象管理研究不是很多,且較集中在大學生面試過程中的印象管理或人際交往間的印象管理。近幾年,由于微信的普及,有部分學者也從印象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大學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現。這些研究都為更好地了解當今青年的成長特點打下了基礎。由于大學生對網絡自媒體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性,研究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自我呈現將會非常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日常育人工作的開展。高校輔導員作為青年大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與廣大大學生有著緊密聯系,能在日常了解的基礎上較容易地觀察到大學生的各類網絡動態。為了有助于高校輔導員更好地把握當今大學生的成長特點,進一步拓寬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受力點,本文從高校輔導員的視角研究大學生在網絡上進行印象管理的表現和成因,以期能夠幫助高校輔導員更好地、有效地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合理教育和有效引導。
一、研究綜述
早在20世紀50年代,Evring Goffman就提出了印象管理的概念,他認為印象管理是指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印象的過程[1]。Jones和Pittman認為印象管理就是人們以自己期望的方式來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2]。由于國外對印象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早,從Evring Goffman提出印象管理概念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外學者不斷豐富印象管理的研究視角,從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組織學等視角按照群體分類進行相關研究,其中還有一些國外學者通過建立模型來探討印象管理的成分組成等。例如Leary和Kowalski在研究中提出了雙成分模型(two-component model),認為印象管理包含印象動機和印象構建兩個不連續的成分[3]。在國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上世紀90年代國內開始出現了此類研究,在近30年的研究中,國內有了一定的文獻積累,但相對國外來說,研究領域相對較窄,主要集中在求職面試、人力資源等方面,代表性的文獻如周春男和崔麗娟探討了印象管理在面試中的作用機制。他們發現,面試評價只分析出一個因素即總體印象,招聘者對印象管理策略的知覺具有匹配性[4]。劉廷華和龔玲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對印象管理進行了多維度的探討,提出要充分地利用印象管理積極的一面,盡可能地挖掘員工的潛能,從而更好地為企業服務[5]。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和自媒體平臺的逐漸豐富,國內學者也開始從網絡社交的視角對印象管理進行研究。黃含韻對5個地區1549名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發現青少年通常會使用自我宣傳、迎合、操控和傷害控制這四種印象管理策略,且社交媒體沉迷者往往擅長利用社交媒體操控其自我形象[6]。劉硯議專門對微信朋友圈中的印象管理行為進行了分析,發現在強關系為主的朋友圈,用戶印象管理較弱且有“后臺行為前臺化”現象;弱關系為主的朋友圈,功能支持能有助于用戶進行“后臺行為前臺化”理想化的印象管理[7]。葉卉在對90后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上的自我呈現進行研究時,也指出社交網絡給我們提供了展示學生自我呈現的平臺,也增加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渠道[8]。從已有研究來看,大多側重于印象管理的策略構建,而對于印象管理的內涵、成因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其次,對于大學生的印象管理研究則較多集中在求職面試方面,對于大學生的網絡印象管理研究則是近兩年才有所增加,但總數仍然較少。另外,在對大學生網絡印象管理的研究中,大多是從宏觀的視角去分析,還沒有從輔導員的視角去探討大學生的網絡印象管理。本文正是基于這些研究,嘗試從輔導員的視角去探討大學生網絡印象管理的表現、成因和引導措施,以期為高校輔導員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打開新的視角。
二、大學生網絡印象管理的表現
(一)標簽化展現
我們平時在說到某個人時,都可能會用某些詞語或能夠展現其形象的短語來進行形容,比如:女神、高富帥、學霸、吃貨、健身達人、旅行達人等。這種標簽化的大眾叫法雖不能完全體現出個體的個性特點,但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個體的部分特征。大學生在進行網絡印象管理時也非常容易出現標簽化的現象。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被定義為“吃貨”的同學,在日常的網絡呈現中會有較多與美食相關的信息;又如在日常生活中被稱為“健身達人”的同學,在日常的網絡呈現中會有許多與健身相關的信息。類似的還有“學霸”“寵物控”等多種被大學生用來日常稱呼的標簽。為了讓自己的形象符合外界對自己的預期或是想通過一定的網絡印象管理來改變自身在外界的印象,大學生在進行網絡印象管理時往往都會用到“標簽化”的展現方法。通過幾個標簽讓自身具有某種外界看似存在的特質,從而達到自己進行印象管理的目的。
(二)個性化展現
個性化展現就是在進行網絡印象管理時充分展示個體的個性從而吸引外界的關注,以達到增強自身影響力的目的。大學生在進行網絡印象管理時深知網絡傳播的便捷性,個性化的展現方式也經常可以見到。例如有些同學在日常的網絡呈現中總是以“幽默”或“搞笑”的方式進行表達,以致使其成為朋友圈中的開心果;還有些同學總是以消極化的方式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觀點和看法,也形成了其獨特的表達風格和網絡印象。由于網絡表達的無序化,大學生的表達意識極易受到干擾,所以也極容易出現“惡搞”“泄憤”“語言低俗”等不良的個性化展現。例如某大學生為了增加自身社交媒體的關注度和好友數,通過發布“大尺度照片”和發表過激言論等方式來進行個性化展現,雖然短時間內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但這種方式顯然是不合理的。某些學生在這種錯誤范式的影響下,也會嘗試通過類似的方法去進行個性展現從而進行另類的網絡印象管理。
(三)選擇性展現
大學生在進行網絡印象管理時有著多種方式和途徑,為了更加有效和更具針對性地進行自我的網絡印象管理,大學生群體會選擇適合其自身的最佳方式。例如有些同學會選擇在微信上分享生活動態,在QQ上進行興趣表達,在微博上進行自我展現。也有些同學則是利用微博分享生活動態,在微信上轉發必要的內容。可見,大學生在進行網絡印象管理時,對于網絡平臺都是有選擇性的。其次,根據所分享的動態或者發布的內容,大學生群體也都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的可見范圍。例如過于私人的動態可能僅限關系特別好的好友可見,覺得不符合自身形象的言論往往也會屏蔽例如老師、家長在內的長輩角色。當然,之所以會采取選擇性地展現,想必也是考慮到網絡群體的復雜性和自身角色的多樣性。
三、大學生網絡印象管理的成因
(一)個性展現的強烈需求
大學生正處在青春成長期,具有強烈的自我展現意愿。由于對網絡的依賴性,大學生越來越多的時間被網絡所占據,加之互聯網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便捷的交互方式,大學生利用網絡來進行印象管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為了能充分展示自身的所學所知、所聞所見,或是所喜所愛,從而讓自身的個性特征通過各類網絡平臺得到快速地傳播,大部分大學生都會通過網絡來進行直接或間接的自我展示,通過所展現的事物本身來進行自身印象的構建。
(二)個體自信的網絡構建
社交網絡提供的豐富信息量和多向交流的互動模式,讓大學生群體在進行網絡印象管理時有了更多的選擇。與面對面單向的交流模式相比,社交網絡的互動性能夠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個體性格當中外向一面的形成與擴大,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與他人交流的機會[8]。大學生在進行網絡印象管理時,往往擁有充足的準備時間和反應周期,加之便利的網絡表達途徑,非常有助于大學生群體進行自信和積極的網絡印象呈現。從當前大學生的網絡表達方式來看,狀態的文字雕琢、美圖的精心打磨、分享內容的再三斟酌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為了極力呈現出自己的最優形象,而整個印象構建的過程無形中也提高了大學生的自信心。
(三)注重角色的自我保護
網絡世界具有寬泛性和自由性的特點,但同時也具有未知性和危險性的特征,大部分大學生都知曉這一點。因此,在進行自我網絡印象構建時,大部分大學生都會考慮到如何保護自己。在進行網絡表達或互動時,大學生往往會根據受眾對象或交際對象的不同來進行調整和改變。例如在與關系較好的朋友互動時往往會不設任何防線,以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而在與家長、老師等長輩互動的過程中往往又會表現出謙遜、言少、順從等特點;在與陌生人或關系不熟的朋友交際過程中,又會呈現出謹慎、多疑的特點。由此可見,大學生會根據交際角色的變化和受眾層面的不一進行靈活調整。這也就不難解釋部分大學生在微信朋友圈發表動態時會通過選擇設置各種可見模式來進行自我印象管理的分類。
四、大學生網絡印象管理中的輔導員引導之策
輔導員由于其工作的性質,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正因為如此,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能夠了解到很多學生的網絡動態,也能夠直觀地看出學生在各類網絡平臺上進行印象管理的痕跡和過程。
(一)在關注中給予回應,把話說到學生的心坎里
要想了解學生最新的思想動態和關注熱點,作為輔導員一定要對學生的各類動態進行實時關注。而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在進行網絡印象管理時往往都帶有強烈的印象動機,以期得到外界的回應和認可。因此,輔導員可以利用好這個機會,通過利用網絡表達的親近感和便捷性,在關注中給予學生恰當地回應,與學生進行適時的互動,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把話說到學生的心坎里。這樣既能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進行網絡印象管理的目的,也能拉近師生的距離,從而讓學生對輔導員真正地打開心門。
(二)在鼓勵中給予建議,把理講進學生的大腦里
針對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印象管理,除了在網絡上給予關注和回應外,作為輔導員,還要將網絡關注與現實引導相結合,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引導。由于網絡信息的多樣性和即時性,加之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識意識相對薄弱,極容易出現跟風轉發不實信息或被不良信息誘導的情況。如何讓學生既能夠通過網絡進行合理地自我展現,又做到不被“利用”。這就需要輔導員在鼓勵中給予合理的建議,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進行及時合理的引導,特別是在某些關鍵問題上,要給予學生明確、及時的指導,要把理講進學生的大腦里。例如有些同學對時事比較關注,對于許多即時性的新聞事件都會進行轉發或進行點評,以期展現出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形象。但對于新聞事件的真假程度和自我評價的理性程度很多學生還都無法較好地把握,會經常出現“無辜轉發”或“跟風點評”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輔導員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要告知其相關問題的真實性和嚴重性,更要引導其辯證、客觀、理性地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
(三)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把經驗融入自己的骨子里
學生在通過網絡進行印象管理時,無意間會透露出看似普通但又很有價值的信息。比如通過學生的關注熱點和動態分享可以大致判斷出該生的興趣所在和當時的情緒狀態,通過學生間的互動情況也可以大致判斷出學生間的人際網絡的分布和強弱,甚至可以通過其動態的更新頻次和時間節點來大致判斷其日常的生活作息等。單從大學生的網絡印象管理情況來看,就可以發現很多對輔導員日常工作開展有利的信息,因此為了使日常工作的效率更高、育人效果更加明顯,輔導員應多從學生的細節處入手,多觀察、多總結、多提煉,通過科學合理地分析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真正把育人經驗融入到自己的骨子里。
五、結束語
為了更好地探索和總結當今大學生群體的成長規律和成長特點,本文從高校輔導員的視角去探討了大學生網絡印象管理的表現、成因及引導措施。研究發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