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成
2020年全社會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推動發展、服務社會的積極作用,對于后小康時代滿足時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整體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效“催化劑”。文化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研究要求我們深刻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文化內涵與要求。
自改革開放以來,建成小康社會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和奮斗目標,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殷切期盼。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推進,改革力度越來越大、開放層次越來越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越來越豐富,小康社會的指標要求和意義不斷發展。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文化的多樣性需求也越來越多,反之,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也帶動了經濟的增長。目前,以文化服務為基礎的產業鏈占據了第三產業中的大部分比重,文化產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化發展能夠有效推動和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也使文化層次不斷提高。
1.文化奠定發展基石
從文化角度來反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途徑與做法,能夠幫助政府和人民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并提出改進措施,幫助我國盡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文化與社會發展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和相互促進的過程,只有文化的不斷提升才屬于真正的社會發展。一個國家的發展只有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持續健康向上發展,而脫離了文化作為基礎的經濟發展只是如同“被吹起的氣球”一刺即破。因此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綜合發展不僅是經濟政治的進步更是文化的發展,文化發展的水平和速度要與經濟和政治推進的速度相一致,文化發展指標成為衡量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標準。
2.文化指引發展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社會各領域、各行業的協同進步,而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或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我國采用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中,文化體系被列為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以文化服務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占整體國民經濟比重的高低直接反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效果的好壞。在文化衡量標準的內容中,以“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為代表的具體衡量標準內容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文化建設方面的重要標準,它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引了正確的發展方向,敦促我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始終遵循文化衡量標準下的具體細則,補齊短板,充分挖掘文化引領發展的潛能,切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3.文化帶動全面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包含政治、經濟、文化和環境等各個方面,文化與其他要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文化與其他幾個方面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對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和效用發揮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文化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等其他各個方面之間的粘合力對整體思路和布局產生巨大的影響,文化能否協同其他發展要素共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助力,能否規避其他要素的缺點不斷彌補其他要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漏洞,這幾個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效果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進度。
1.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要素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有的指標中文化要素是關鍵性指標,若文化的發展程度和發展階段不能夠與實際相匹配,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不能夠宣告100%實現,因此我國政府應當充分重視文化建設并讓文化要素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相匹配。在文化領域進行的相關改革措施將不斷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會帶動一系列行業的蓬勃與迸發從而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的進度。文化被認作是能夠引領社會思想潮流、凝聚社會人心和團結社會群眾思想意識的重要價值因素,因此文化內容下的基本因素與屬性將會影響到社會的進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另外近些年我國政府不斷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讓以文化產品為媒介的產業為國內民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并且也讓其他國家重新認識了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把文化作為連接我國和世界其他各國的紐帶,有利于加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2.文化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驅動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文化的發展將為全體國人提供重要的精神動力,幫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高質量地完成。文化的發展也為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保障,文化建設將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重要的精神驅動力,把以文化創新和文化融合為基調的產業發展給我國其他生產要素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讓全體國人都能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堅持朝著同一個目標而奮斗。第一,文化體系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結全黨、全國和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愛國主義精神將鼓舞全體國人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文化軟實力將支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更加順利。第二,先進的文化將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良好時代風尚和社會環境。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將激勵全體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的中國人,不斷傳承和發揚民族精神讓時代精神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石。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在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作為文化傳播的主力文化館更應該深度挖掘自身潛力,不斷創新文化宣傳和發展措施,提升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質量。
第一,通過開展各類文化宣傳活動來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和社會主義覺悟,培養人民群眾不辭勞苦吃苦耐勞的信念,讓廣大群眾都能夠在優秀傳統文化 的熏陶下,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將熱愛祖國熱愛群眾作為人生信條之一,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作為自己宏遠的志向,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獻在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上。
第二,要不斷開發創新型和趣味型文化宣傳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參與其中,讓越來越多的群眾都能夠在文化館的活動中感受到仁義禮智信的深刻內涵,讓自己的言談舉止始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從文化館的文化宣傳活動中獲得啟發,不斷向更高水平和更高素養的文化階層奮斗,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礎。
第三,要努力完成上級傳達的各項文化宣傳工作,以地區內民間藝術特色為基礎,充分發揮民間藝術的優勢讓文化影響的范圍越來越廣,讓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都能夠感受到文化藝術活動給他們精神上帶來的洗禮。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獲得廣大農村人們的支持和認可,并且鼓勵他們自發地形成合力,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更加順利。以秦皇島山海關區文化館為例,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文化局攜手文化館,每年五一“勞動節”會為該區環衛處舉辦慰問演出,演出內容以文化作為主基調把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融入到演出內容中,激發基層工作人員的愛國愛黨意識。秦皇島山海關區文化館在向常年奮戰在工作一線的環衛工人們致以親切的慰問和節日祝賀的同時,也讓環衛工人們感受到整個社會對他們工作的認可和感謝,引導環衛工人們從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增強自身的愛黨愛國意識,緊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要加強人才體育建設工作給廣大群眾以更加專業的文化藝術指導,人才梯隊建設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開展:第一,充分發掘文化館現有人才的才能,培養和提升他們的業務素質和技能,讓文化館中的工作人員具備創新精神和理念,提高文化館工作人員的素質讓文化館內工作人員成為社會普通民眾在文化宣傳領域的楷模和榜樣。第二,不斷引進高素質人才。文化館也要不斷引進高素質人才來給館內人才庫注入活力,利用高素質人才的創新型精神和思想來提升文化館的活動水平讓文化館的文化宣傳活動的效果能夠深入人心,并且促進本地區的群眾文化健康有序發展彌補區域內文化宣傳活動中的文化不均衡現象,讓廣大群眾都能夠感受到最專業的文化宣傳活動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知識。
應該推進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提高廣大農村人口的文化素養水平,讓廣大農民感受主流文化的魅力和隨時代發展而迸發出來的文化新特點與新面貌。文化館應該根據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要求,以道德教育為基礎把文化下鄉工作落實到實處,不斷豐富廣大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幫助農村人民樹立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擁護黨的領導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共同奮斗的意識。文化館要以群眾文化為基礎弘揚符合當今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念,推動農村群眾文化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文化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系闡述中,我們明確了文化進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整體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文化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由文化發展和進步而產生的多個方面功能將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要素,也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的驅動力。我國要想讓文化成為引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就需要打好文化傳播的基礎,做好文化宣傳單元(如文化館)的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