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鑫
鄴城遺址位于河北省臨漳縣西南20公里處,自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建鄴城,又先后作為了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居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近四個世紀之久。鄴城遺址主要壓占鄴城鎮、習文鄉兩個鄉鎮、14個村莊,面積約13.5平方千米,1998年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鄴城考古隊通過近三十年的考古工作,基本理清了鄴城遺址平面布局和遺跡分布狀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其中包括已確認及考古確認的鄴城遺址本體、鄴北城城墻、三臺、地下潛伏城門、鄴南城城墻、城壕、城門、道路、宮殿建筑群遺址、趙彭城與核桃園北朝佛寺遺址、古柏等。
2017年12月,國家文物局批準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鄴城遺址屬于城郊型遺址,周邊主要以鄉村為主,這使得遺址保護區的資源分布和區域發展及人口分布在地域上出現了重疊,使得遺址區不能實現保護、價值傳承和當地經濟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所以了加快鄴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鄴城遺址實際情況,構思擬重點圍繞三區(以三臺為中心的鄴北城展示區、以北朝宮城為中心的鄴南城展示區、以趙彭城與核桃園佛寺為中心的外郭城展示區)打造遺址公園。
該區域位于鄴城考古遺址公園的北部區域,是以三臺遺址為中心的歷史背景與出土文物展示區。主要涉及廣德門遺址主入口區節點、鄴北城宮殿區(西區)暨考古發掘公眾開放區節點、三臺遺址節點的打造。
1.廣德門遺址主入口區節點
廣德門是目前鄴北城墻上唯一已探明的城門,門內大道西側即為曹魏宮殿區,是鄴北城歷史空間格局的重要節點。
廣德門北已修通通往臨鄴大道、鄴城博物館的道路,確定將此處作為公園主入口,具備售檢票、停車、電瓶車換乘等功能,同時作為闡釋鄴城歷史地理背景及地位的前導空間。展示計劃考古發掘的廣德門遺址,作為第一處遺址展示節點。
根據廣德門遺址考古發掘,發掘后進行本體展示,上覆保護廳,采用輕鋼骨架,灰瓦四阿坡頂、深出檐,周圍設外回廊,玻璃墻壁,盡可能使用自然采光。入口設于南北兩側中部,內部遺址上設參觀木棧道,棧道兩側根據需要設解說牌。
2.三臺遺址節點
三臺始建于曹操經營鄴城時,曹操常于其上舉行宴飲、歌賦等活動,并在后趙、冉魏、東魏北齊時期修葺增華、繼續沿用。三臺為后世歷代文人所吟誦,局部至今仍高聳于平原之上,是鄴城遺址的標志性建筑遺存。三臺建于城墻之上,可作避險、瞭望之 用,具有重要的軍事防御意義。
擬建設銅雀臺、冰井臺展示棚,分別位于銅雀臺、冰井臺西北角,輕鋼骨架、淺基礎、單層、灰瓦坡頂、深出檐。銅雀臺展示棚展示銅雀臺建筑形制、建安七子、其臺與曹操高陵方位關聯、十六國~北朝銅雀臺史事、《河朔訪古記》載臺上后世建永寧寺事等。冰井臺展示棚展示冰井臺歷史內涵、建筑形制與功能、石虎藏冰記載,展示秦雍城、鄭韓故城、漢長安城、漢魏洛陽城、明清紫禁城所見同類古代冷藏建筑。
金鳳臺上洞清觀建筑保留,更新展示內容,展示金鳳臺建筑形制、歷代史事、更名原因等,展示后世臺上建洞清觀事等。同時展示三臺整體的歷史內涵、考古發現、典型遺物,展示漢魏洛陽金墉城、唐大明宮三清殿與大福殿、明清北京團城等中國古代都城或宮室西北側設置高臺建筑做法實例等。
擬建金鳳臺展示棚,由鄴城考古隊確定能夠體現三臺建筑形制、做法、歷史地層的位置,在保證遺址結構安全的前提下開掘考古探溝,探溝上部建設保護棚,原位展示三臺建筑遺存本體。暫定于金鳳臺北部,輕鋼骨架、淺基礎、單層、灰瓦坡頂、深出檐。金鳳臺棧道平臺鋪設于金鳳臺頂部,游客可從金鳳臺頂南部洞清觀東側小門沿棧道到達平臺,遠眺遺址公園及周邊標志性節點(北朝宮城闕門、朱明門、趙彭城佛塔、核桃園佛塔、安陽高陵、東魏北齊墓群等)。棧道過平臺后向北,途經臺體形制與文化層展示棚后下臺。棧道、平臺均以防腐木制,高度略高于臺面,不生根,設輕鋼索圍欄。
三臺1/20復原模型設于三臺南側,以耐久類材料制作。
該區域為鄴城考古遺址公園的中心區域,是以北朝宮殿為中心的展示區域,主要涉及南城宮城區節點與朱明門節點的建設打造。
1.鄴南城宮城節點
鄴南城宮城是東魏北齊時代政治中樞空間所在,是帝王布政、居寢場所,東魏北齊歷代帝王在此居住。鄴南城繼承了北魏洛陽城的三重空間與單一宮城格局制度,自外而內為外郭城、內城、宮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都城典型實例之一,宮城是彰顯這一制度的核心要素。鄴南城宮城內已探明中軸線上分布多座大型宮殿基址,近年的新一輪考古勘探又發現了后宮區分布更加密集的宮殿建筑群基址,這些基址的布局與內涵對研究南北朝宮室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擬建設北朝宮城專題展示棚,設于宮城遺址內中部,輕鋼骨架、淺基礎、單層、灰瓦坡頂、深出檐。展示北朝宮殿格局制度、宮廷文化、政治制度、相關歷史人物等,展示北魏洛陽與南朝健康宮室格局以做比較。
擬建北朝衣冠復原展示館,設于鄴南城北朝宮城展示區太極殿院遺址內確認無遺存區域,東西對稱布置,兼為太極殿院空間圍合要素。利用以灣漳大墓為代表的磁縣東魏北齊墓群考古發現的豐富資料,仿制北朝衣冠、鹵簿、器具等,一方面以等比例人偶方式展示,一方面可為游客提供穿著體驗。展示館輕鋼骨架、淺基礎、單層、灰瓦坡頂。
擬建設北朝宮殿1/20復原模型,設于宮城正門西北側,以耐久類材料制作。
2.朱明門節點
朱明門是東魏北齊鄴南城內城正門,都城建筑中地位重要,是同等地位城門中唯一能夠確定帶闕的城門。在整個東魏北齊鄴城空間布局(含外郭城)中,朱明門位置近于幾何中心,具有重要的空間節點意義。朱明門兩側出闕的建筑形制是中國古代都城城門中的最高等級,繼承了城門、宮門外側帶闕的傳統,是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實例。
擬建設朱明門建筑遺存模擬標識,朱明門原址地表,根據考古成果資料,按原形制、材料做法模擬標識朱明門墩臺、包磚、柱礎等遺存,臺壁高約1米。頂部修整為自然土丘狀,植本地低矮野草。
擬建設歷史道路模擬,按原寬度、走向鋪白色碎砂砂石,展示鄴南城中軸線大道。
擬建設朱明門專題展示棚,設于門址西北側,展示朱明門歷史沿革、形制特點、考古歷程、推測復原圖等。展示與朱明門功能類似的漢長安城西安門與直城門、漢魏洛陽城建春門與西陽門、隋唐長安明德門、隋唐洛陽定鼎門、北宋東京新鄭門、遼上京乾德門、明清北京城門等實物資料及古代圖像資料。
朱明門1/10復原模型,設于門址正北側,以耐久類材料制作。
該區域位于鄴城考古遺址公園南部,是以展示北朝佛教建筑格局形式、北朝佛教文化、北朝佛教藝術展示為主要內容,涉及趙彭城佛寺(大總持寺)遺址和核桃園佛寺(大總持寺)遺址。
1.趙彭城佛寺(大總持寺)遺址節點
趙彭城佛寺遺址是迄今發現格局最為清晰完整的北朝佛寺遺址。根據柱礎石坑、承礎石及其他遺跡,大體可復原此木塔塔基部分。考古發掘確認的剎柱礎石、舍利磚函、承礎石、土石層交替夯筑技術等,屬于趙彭城塔基建造技術中的新內容,這些內容迄今還沒有發現更早的實例。佛寺塔基中出土的石刻、彩繪泥塑殘塊也是研究北朝佛教藝術的重要實例。南北朝時期的鄴城是當時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趙彭城佛寺正是當時城內眾多佛寺之一,且很可能為其中規模佼佼者。
擬建塔基遺址保護展示廳,佛塔夯土臺基露明展示,遺址上部設保護廳遮蔽。保護廳頂部造型參照北朝隋唐之際單層佛塔簡化設計,四阿攢尖頂,鋼骨架,上覆仿北朝青掍板瓦、筒瓦,檐設瓦當、角脊端頭仿北朝獸面瓦,頂設仿南北朝佛塔輕鋼質相輪。鋼立柱生根于設于遺址外圍無遺跡處,避開遺址本體。屋架內懸輕質材料立柱垂下,對應原遺址柱網位置。周圈設木棧道以為參觀通道,棧道四角內收以避開四角夯土方坑遺跡。夯土方坑遺跡處地表設方形夯土臺高0.3米,模擬原夯土臺遺存。周圈玻璃墻壁,盡可能使用自然采光。展示廳內設展示牌,展示佛塔與佛寺歷史、形制、相近實例、認知與發現歷程等,展示鄴城北朝佛教文化發展歷程、相關人物、典型遺物等。
2.核桃園佛寺(大莊嚴寺)遺址
佛塔建筑塔基發現了保存完整、未遭破壞的舍利石函及各類相關遺物,對研究北朝佛塔舍利瘞埋制度具有重要意義。該處佛塔遺址內曾存在排列整齊的石柱礎,中央有一大型礎石(現存三臺),當為剎柱所用。與趙彭城佛寺塔基同為東亞地區迄今確認的同類佛塔建筑中最早的實物資料。塔基還使用了土石交替夯筑技術,是認知研究當時夯土建筑技術的重要遺存實例。
擬建局部小規模復原,選擇已發掘廊址一段,與覆土保護后的原址進行意象性原狀復建,地面鋪方青磚,木構瓦頂,瓦件仿遺址出土瓦的規格形制燒制。圍廊通透不設墻,內部設展牌,作為介紹佛寺遺址格局、內涵、發現歷程、歷史功能變遷、北朝貴族宅邸格局特色與相關歷史人物的展示空間。
鄴城博物館→廣德門遺址→鄴北城宮城遺址→三臺遺址→鄴南城宮城遺址→朱明門內大道→朱明門遺址→漢魏古柏→趙彭城與核桃園北朝佛寺遺址。
鄴城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將有效提升鄴城遺址保護展示利用水平,充分發揮鄴城遺址在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在全面休閑時代的背景下,積極和城市發展相融合,以遺產保護為前提,積極開發多元化旅游產品,打造兼具遺址保護、城市生態和公共文化平臺等功能為一體的遺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