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結合兒童美術教育,給孩子種下傳承文化的種子,培養孩子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業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自覺肩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是每一位校外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重點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強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有一項重點任務就是“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苯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得到極大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在各地遍地開花,發展迅猛,體現在很多行業當中。如景德鎮的陶瓷,老手工藝的創新發展,如媒體制作的綜藝節目如《家風》《經典詠流傳》《詩詞大會》《上新了故宮》等等,這些都是以傳承為主線,以創新為出發點,都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黑龍江是邊陲大省,在校外教育這塊陣地上,為充分發揮校外教育的引領示范作用,面對校外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黑龍江省婦女兒童發展中心始終將創新理念作為出發點,把力求突破作為工作重點。2019年在省婦聯和中心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中心創辦“傳統文化工作室”,將傳統文化引入課堂和實踐教學活動中去,開設“民間美術工作室”和“陶瓷藝術工作室”,在實際教學和實踐活動中將民間美術和陶瓷藝術與兒童美術教育相結合,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弘揚祖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培養學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懷,為中心校外教育的發展開辟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民間美術在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占據了其中很重要的位置。民間美術是一種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美術形式,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遺產。它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涵博大精深。要保持、傳承、發揚本民族的獨特藝術,使之生存、發展、延續、創新。要尊重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要重視民族文化的歷史性,要學會將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融合并發揚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間美術以口手相傳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生產、生活、勞動、實踐當中,美化生活環境,提升審美情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的傳統文化工作室以民間美術和傳統手工藝為藍本,充分將其中的優質美學內容,通過分析、講解、重組、手工制作等方式與現代兒童美術教學融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在學習、欣賞、動手、參與的過程中,領略并感受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以美育促德育,使學員在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同時,增強濃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這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我們在課程采集中,參考了蠟染、扎染、泥塑、剪紙、宮燈制作、民間彩繪等民間手工藝的形式,借鑒并制作了適合于適齡兒童可以理解、接受的課程,既遵循了傳統又有了創新,寓教于樂。
民間美術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理念相吻合,通過教師的心手相傳,讓孩子們在學習、賞析、動手、實踐中,提升審美意識和民族情懷,從而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在臨摹教學中,學習農民畫中造型夸張、變形、抽象、色彩艷麗的特點,鼓勵學生學習農民們大膽、豪放的作畫性格和表現方式。
設計掐絲軟陶課,通過視頻、圖片、文字,把關于景泰藍工藝的歷史演變和掐絲工藝的內容及故事,講給學生聽。使學生通過欣賞、動腦、動手來學習了解,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利用軟陶泥、金絲線、彩色吸管等手工材料模仿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制作出不同造型的作品來。還將“北京兔爺”的創新版穿插其中。
瓦片,是中國古建筑中用于遮風擋雨、覆蓋建筑頂端的建筑材料,是前端用于裝飾、美化、遮掩、庇護的建筑附件。其端頭有文字、圖案,裝飾性極強。引導學生利用瓦片的正反面進行涂、抹、刻、畫、貼等方法,制作精美的作品,展示效果極佳。
拓印,它的產生在歷史上出現在紙張發明之后,歷史悠久,是印刷術的早期雛形,也是我們的重點開發的課程。專業性比較強,以版畫、活字、瓦當、畫像磚、磚雕門神、石刻殘片等為基本模具,通過不同的拓印方法,完成整個拓印過程。目的是想通過這門課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使其更加直觀地了解古代詩詞歌賦,雕刻印刷,感受古代印刷術的魅力。
陶瓷藝術課程是我們重點打造的項目。讓玩泥巴成為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方式和手段。
泥巴,曾經伴隨著我們的童年,使我們甚是著迷的,它是一種最簡單、最廉價,讓我們最為熟悉、最為親切的玩具,它來源于土地且取之不盡,它變幻莫測、形態百出,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使我們興奮不已,愉悅其中。在陶瓷藝術課上,老師通過講解、作品展示、視頻播放的形式,來讓學生對陶瓷藝術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使其懂得CHINA名字是怎樣產生的;天天使用的碗、盤子都是怎么制造出來的,使學生產生濃厚地玩泥巴的興趣,從而喜歡上陶瓷藝術課程。在課程進行的初級階段,讓學生自主體驗陶泥,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過程中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求知欲,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模式。后期在教師的講解、引導、幫助和鼓勵下,完成作品,從而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起到促進作用。
泥巴,具有多變性,是孩子放飛自我、感受童趣、接近自然的一種模式;泥巴,質地柔軟、濕潤,通過親自動手、嘗試,學生會有一種自由、放松的親切感,這是親近泥土、親近自然的最好方式。
陶瓷藝術還是塑造的藝術,它將學生帶入想象的空間,鍛煉思維能力,鼓勵他們去感受、去表現、去創作,完成教學實踐的目的。它給學生以真的啟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
陶瓷藝術是觸摸的藝術,孩子們通過捏、揉、搓、盤、拉等方式,對手、眼、腦的思維協調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培養了動手制作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將視頻教學的播放,放在了一個重要環節,在視頻的選擇上驚跳細則,讓學生在觀看中增長知識。使之了解扎染的氧化過程;了解剪刀在紙上的游走穿梭;了解陜西三秦民間社火的活動軌跡和神話故事;了解京劇藝術及服飾的衍生和演變;了解臉譜的藝術特色。
在學習中,學習了臉譜的色彩對比很強烈、造型古樸、淳厚,個性表達突出,施色大膽,簡約夸張,學習到了運用大寫意手法、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和精神狀態。學習到了我們現代人將現代的圖案、理念和制作工藝運用其中,使其更具有了現代感,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學習到了以傳統文化引領民族自信,增強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在我們這個傳統文化工作室當中,除了以民間美術和傳統手工藝的內容為藍本設計課程以外,還將黑龍江本土的民間工藝作為重點推廣,將其融入到教學當中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學。在北方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中,樺樹皮畫、魚皮畫、是最具有代表性。
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邊疆省份,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魚皮畫是這個少數民族特有的藝術品。以魚皮為材料進行粘貼和鏤刻,體現赫哲族人的審美意識和聰明才智。它有喜慶、吉祥、祝福之意,是赫哲族人宗教信仰的圖騰;是互遞友愛的使者。在教學中我們讓孩子們采用粘貼制作方法,采用被切成圓形或橢圓形并帶有樹皮的木板為底板進行繪制,頂端再鑲上麻繩,便是一幅完美的作品,增加孩子們的成就感。
樺樹是中國北方主要的園林木本觀賞植物。運用樺樹皮作畫是北方鄂倫春民族的藝術表現形式。其質地柔軟、輕便、易于加工,是通過剪、刻、雕、燙、皴、擦、點、染等多種表現手法制成,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教學中,學生通過樹皮天然形態、顏色及豐富的紋理,學習制作方法,充分發揮想象、創造力,制作完成樺樹筆筒、盒子等,用于學習、生活當中。
總之,將民間美術和工藝與校外美術教育相融合的案例很多,通過這些案例和方式,完成對歷史的演變和傳承,促進對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與創新。要使學生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站在現代文化的角度,進行創新。并將民間工藝美術的存在與發展進行研究并推廣,使其能夠在未來的歷史長河中延續、發展、傳承、并創新。
一個孩子情系著一個家庭,一個家庭是組成全社會的基本細胞;一座校外培訓基地牽動著無數個家庭,它所承接著的是整個社會。所以,依托校園、校外培訓基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效果好、輻射面廣、影響力大,它是文化傳承的延伸和推進,是國民素質提升的重要載體,是一條事半功倍的新路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作為校外美術教育工作者, 我們要本著“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原則,要不斷地在傳承和發展,融合和創新方面進行研究和教學,讓更多的孩子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讓更多更好的傳統文化得到發展、創新并傳承下去。
延續香火,傳承文脈,是我們的責任。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校外教育這一璀璨絢麗之花,繼續盛開、綻放、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