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婷婷
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首次提出“法治意識”的概念,掀起該領域學術界的熱潮。在學者黃韜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著作中,詳細介紹了法治意識的涵義及其因素構成等方面。學者柯衛將法治意識定義為:人們對于法治意識認識是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真實的狀態、觀念、行為的總和。法治就是治國安邦的核心要義,十八屆四中全會表決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再次明確指出,法制教育要從青少年時期抓起,要將開展法治教育活動納入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進而不斷增強全黨和社會的重視法治教育意識。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將法治意識定性為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結合思想政治課程,將其內容概括為:教師以課程為載體,引導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法治素養,自覺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
培育學生高中法治思想意識以開設高中法治思想理論政治課為主要立足點,基于廣大學生的真實學情和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中的規律,對學生實施高中法治意識教育,提升學生的高中法治意識教育水平,這一點既是我們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特色法治文明國家的必然內在要求,也是銜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必要方式,同時也是提升高中生法治意識水平的關鍵所在。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主體對象是我國公民,公民的社會法治意識發展水平則直接反映了一個法治國家的社會法治化發展程度。當前,我國著力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化的國家治理體系。而高中學生未來將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所具有的法治意識,將會影響法治中國的建設進程。因此,我們需要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課來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這也是我們建設一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內在要求,對推進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如今處于依法治國的時代,初中統一使用《道德與法治》教材,相較之前初中教材,其新增了大量法治內容。2020年修訂版新課標將高中法治意識確定作為普通高中法治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課程核心素養之一,這樣就使得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與高中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學科課程共同構成循序漸進、螺旋方向上升的課程體系??梢?,法治意識的深入培育對于進入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法治意識、拓展文化知識、維護自身權益、提高法治能力等極有助益。因此,高中階段學生通過加強思想理論政治課教學來加強培育法治意識,是學生銜接普通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課程的必要教育方式。
當今時代,社會信息良莠不齊且傳播渠道多樣化,高中生缺乏辨別能力,難以分辨不良信息。鑒于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分布的不同年齡層,在全國法院新聞網收獲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事件案例中,被告人犯罪年齡段主要人數集中在16至17周歲,此時他們正值高中階段,由此可見,高中思想政治課應對學生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法治意識培育工作。充分利用法治思政課這門特色課程,引導學生善于用國家法治理論思維等來進行理論分析和做出判斷,學會用法律的強力武器等來進行自我權益保護。這樣既有助于更好實現開設高中學生思想政治課來培育學生法治意識以及核心政治素養的教學課程目標,還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幫助學生做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高中生群體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勞動者和建設者,在法治意識方面普遍存在欠缺,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水平不足,教師法治素養及能力欠缺等原因。
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現狀分析來看,大部分普通中學仍以學生高考分數為“指揮棒”,作為衡量評價一個學生的能力唯一標準。處于我國應試教育的發展環境之下,高中教育思想理論政治課在中學教育實施過程和中學教材內容設置中普遍存在重法治知識、輕法治情感培育。學生由于自身缺乏對政治法律常識的現實基本理解和有效綜合應用,只是機械地反復背誦和按照模板僵化地學習遷移,為了參加考試而接受教育,逐步逐漸形成政治法律無用論,因此,落實涉及到自身日常生活、就業等各個方面的政治法律基礎知識較相對匱乏,法律道德信仰較弱、法治法律意識比較淡薄等。法律意識是主體對客體在心理上的認可和尊重,在思想上的遵循和服從,在行動上表現為積極主動維護法律權威的意向。對互聯網上的一些熱點法律案件,部分中學生也參與討論,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讓人擔憂的是,有些學生產生法不責眾、法律是簡單統治工具等錯誤思想認識,缺乏對法治的信仰,從而失去對法治的價值認知和情感認同。有些學生在評價現實生活中的法律事件時,僅從個人情感、經驗出發,帶有主觀情緒,難以對法律事件作客觀理性的分析評價。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其專業法律知識的儲備量,以及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力遠達不到應有的廣度和深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法系統地將法律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教師這一工作崗位以引導教育他人為基本職責,在高中學生思想法治道德意識素質培育的發展過程中仍然起著重要示范者和帶頭作用。因此,教師應嚴格規范自身道德行為,尤其作為中學思想教育政治課的教育實踐工作者,更多地應更加注重提高個人的自我道德修養。但在學?,F實德育教學中,部分學校教師對于法律法規觀念淡薄,違反校內法律規定的存在問題,更有甚者卻還存在教師體罰其他學生的違法行為。
教師基于學情進行教學設計、調控教學節奏、組織課堂教學對于達成精準定位教學目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培育法治意識面向的是學生主體,應抓住高中生的學習特點和知識接收性,結合法律基礎知識,研究評估高中生的法治意識實際水平。高中生對社會主義法治的常識內容有所把握,教師精準把握學生的現有法治意識認知水平,以免高中學段的法治意識教育內容與學生己達到的法治意識水平出現重疊,也可以避免出現教育脫節情況。高中思想政治法治意識培育區別于社會公民的法治認知教育,更加強調從思想根源上構建高中生的法治思維,注重培養學生遵法守法的法治情感,樹立法治責任意識。
采用的這些教學方法僅限于傳統課堂教學,學生很少親身體驗參與一些法治學和社會學的實踐,這樣就不利于有效培養學生的法治實踐意識和樹立法治實踐思維。為實現高中思想政治法治意識教育的課程目標,應把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個主陣地。對于當前在高中實踐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重點的課堂教學,輕講堂課外活動的普遍情況,教師應豐富新的課堂教學活動內容,尤其在如何選擇課堂教學內容上,還要充分結合當前高中生的整體身心健康發展主要特點以及當今的政治社會經濟現實情況,適當增加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素材,并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加以引導,培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公平正義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例如:知識產權保護法、網絡消費維權等方面的法律內容,力求達到“三貼近”原則。新課標中更加注重開 設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師不僅要善于運用課堂教學在法治意識核心素養培育中的這個主渠道,還應借助課外活動和校外社會實踐的力量。譬如,組織廣大學生教師在校內外廣泛開展政治法律知識宣傳與司法咨詢,舉辦學生法治法律知識辯論競賽、開展學生模擬政治法庭實踐活動、旁聽人民法院開庭審判等各類課外活動。校外社會實踐是提升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既能牢固法治知識體系,也可以通過法治實踐活動提升高中生法治意識培育的成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