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鵬
在當前媒體相互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若想準確找到自己的定位,就要創新內容、理念。電視臺對記者收集及采訪新聞提出更高的標準與要求,要求電視記者具備較強的配合能力和應變能力。
目前,一些記者專業素質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記者缺乏情緒調控能力的情況比較常見。若把自身情緒帶入采訪工作中,新聞報道就容易脫離實際。采訪現場的氣氛也容易對記者產生影響。有的記者完全沉浸于現場氣氛中,在采訪過程中容易表露出激動、憤怒、傷心及喜悅等情緒,有可能影響報道的客觀性。
電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帶有主觀情緒的現象比較常見。比如,在采訪時會出現緊張情緒,不能較好地表達話題、沒有充分尊重采訪對象,導致新聞采訪不能順利進行,采訪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
記者在采訪中具備的應變能力有以下特點:獨創性、流暢性、靈活性。
獨創性是指電視記者要具備專業的素養,從專業角度來分析,提高信息的真實性和時效性,表達自己對熱點新聞的獨到見解。
流暢性是指電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及時感知環境的變化,結合周邊環境的變化來調整新聞采訪策略,而且還要用流暢和簡潔的語言概括新聞內容。
靈活性是指電視記者能夠靈活和從容應對新聞采訪時出現的突發情況,并且能夠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來擺脫采訪困境,確保新聞采訪的順利進行。
一篇報道的站位和格局,決定了它的檔次和價值。新聞質量和新聞價值由記者的站位、看問題的角度決定。記者在采訪中處于主體地位,記者的觀察能力、采訪技巧及采訪形式等對新聞質量都有重大影響。在采寫新聞時,應突出新聞信息的社會價值,減少記者的主觀判斷干擾。這對電視記者的應變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電視記者必須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新聞工作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政策性、理論性、專業性,記者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政治學習。有些記者基層沒少去,但不關注、不了解時事政策和時代背景,采寫的報道缺乏高度和思想,沒有靈魂。為此,新聞記者應繼續轉變工作作風,一方面要堅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和政治知識,做到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另一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深入“走轉改”、踐行“三貼近”,鍛造出有思想、有溫度、接地氣的精品佳作,不斷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對熱點新聞事件,新聞記者要快速作出反應,了解事件發生的全部經過,制定出周密的采訪計劃,真實報道發生的新聞事件。在采訪新聞事件的過程中,記者要突出采訪重點,選擇獨特的視角來報道新聞。采訪時,記者思維要清晰,對信息進行客觀判斷,不應該感情用事,也不要盲目相信任何受訪者的一面之詞。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應該擺事實和講道理,一切都用事實說話,要冷靜判斷和整理受訪者提供的信息,從而還原事實真相。若受訪者不愿意提及某個方面內容時,新聞記者要隨機應變,仔細觀察受眾的情緒和態度,迅速判斷是要調整采訪內容還是繼續追問,采用哪種方法能最迅速打開受訪者的心扉。這些都對新聞記者應變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有效把控采訪內容是對新聞記者應變能力的重要考驗。記者要善于隨機應變,及時調整采訪內容,使新聞更具價值。
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必須把握好采訪尺度,認真觀察受訪者的情緒變化。若訪問的內容涉及受訪者隱私,那么就要密切關注他們的微表情。當發現受訪者有煩躁和傷心情緒時,記者要快速調整采訪內容,避免尷尬氣氛。新聞記者應該仔細觀察受訪者的態度與動作,若發現受訪者有所隱瞞,可以從側面加以引導,循序漸進,從而達到預期采訪效果。第一次采訪接觸中要盡量給受訪者留下好的印象,以便以后能進一步順暢交流溝通。
換位思考在人際關系交往中是一種替他人著想的思考方式,人與人相處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并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學會換位思考,有的時候不妨站在受訪者角度來考慮問題,和他們感同身受,這樣受訪者會愿意吐露自己的心聲,推動采訪的順利進行。
有時候,一些好的新聞線索往往被平淡無奇的表象掩蓋,一些嚴峻的危機被虛假的繁榮蒙騙。這就需要記者用心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辦,透過現象看本質,跳出現場找線索。這樣寫出的新聞更鮮活、更生動、更可讀,也更具引導性。要想捕捉細節,記者在得到選題后要馬上作出反應,針對新聞價值和性質進行精確判斷,確定這一選題值得采訪后,再明確采訪手段和報道形式。在采訪時,記者要把握好細節,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深度探究。
綜上所述,在采訪新聞的過程中,電視記者必須具有應變能力,以保證新聞采訪的順利進行,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