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菏澤 274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業和農村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提高水利現代化水平,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支撐是必要的。大中型灌區的糧食產量約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50%,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的農業生產保護區。同時,大中型灌區年平均灌溉用水量占我國農業灌溉總用水量的63%,是我國農業節水的主戰場。然而,大中型灌區的現狀與它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要求并不相適應。當務之急是建設工程齊全、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合理、管理科學長效、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灌區。本文以菏澤市引黃灌區為例,分析了菏澤市大中型灌區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思路。
菏澤市閆潭引黃灌區始建于1982年,是以黃河作為水源工程的大型灌區,地處菏澤市西南部,東魚河以南,包括東明、曹縣和單縣的一部分,灌區的總面積是1350km2,其中耕地的面積是142萬畝,設計的灌溉面積為100萬畝,設計的引水流量是80m3/s,送水干線的總長度是133km,引水渠段的長度是9.2km,輸水渠段的長度為123.8km。灌區對菏澤市西南部廣大地區農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證,成為菏澤市糧棉生產基地。
1999年,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編制完成《山東省菏澤地區閆潭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2001年該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報告通過審查,被列為《全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402個大型灌區之一,經水利部水規計[2001]514號《關于全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報告的批復》核準。2007年閆潭灌區首批項目開始實施,到2020年12月已累計實施11個項目,完成投資3.07億元,累計完成改造灌溉渠道長度86km、改造建筑物195座。
閆潭引黃灌區大都建于20世紀80年代,建設標準低、渠道土質差,坍塌漏水現象嚴重,配套設施差、管理能力弱。灌區資源緊缺及供需矛盾問題日益突出,水生態差,配套設施、高效節水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灌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突出問題:
(1)缺少整體規劃導致灌排系統不健全與資金不足導致工程配套不到位問題并存。
閆潭灌區在1999年之前沒有經批準的整體規劃設計,2000年編制規劃報告后直到2007年工程才開始實施,存在建設、發展同步進行的狀況,由于綜合規劃缺乏,與其他規劃的銜接缺少,大中型灌區改造的重點主要是進行骨干工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項目重點是進行田間工程建設,對建設的內容要求不一樣,導致灌區改造不系統,沒有從水源工程、輸配水工程、田間工程的統一系統規劃建設著手。
大型灌區項目2010年之前省級沒有資金配套政策,中央僅補助1/3,2010—2014年省級補助10%,中央補助30%,2014年之后省級補助20%,中央補助60%,由于地方財力有限,配套資金落實率低。由于水利資金投入不足,造成大多數灌區改造項目“看錢吃面”,已配套改造的大中型灌區,只是配套改造了病險、卡脖子等骨干工程,沒有按設計要求完成工程配套,灌區改造不徹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要求不能滿足。
(2)水資源緊缺、灌溉用水浪費與水生態差問題并存。
從水源保障看,閆潭引用黃河水,條件便利。但近年來,由于受黃河調水調沙的影響,黃河山東段河槽平均下切2m,引黃灌區渠首的引水能力,嚴重下降。同時,黃河部門限量引水,農業用水指標被大幅壓縮,造成引黃灌溉水源嚴重不足。當前灌區內農業灌溉灌水技術落后,部分地方仍以粗放式漫灌為主,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對新工藝、高科技材料、先進技術應用、推廣不到位。灌區改造中,很少考慮工程材料、工程形式的生態環保需要,大多數以工程建設為主,對灌區的生態環境不夠重視。
(3)灌區管理信息化改造滯后,不能適應灌區現代管理新需求。
灌區運行管理以傳統的人工憑經驗操作為主,不但用工多,運行成本高,而且供水管理也難以做到精準高效。供水計量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滯后;部分灌排工程設施管護責任不落實,管理不規范,設施維修養護不及時,灌區巡查、監管部分缺失。
分級確定灌區現代化改造標準和改造內容,綜合采取新建、擴建、更新、配套、改造、聯網等工程措施,分期分步對灌區基礎設施進行達標改造、提檔升級,到2035年,基本完成灌區現代化改造。
灌區的規劃設計,要有整體觀念,做好與其他規劃的銜接,把節水和生態的理念貫穿于灌區規劃設計,綜合考慮工程、生態、管理等各個方面的要求,把灌溉工程、除澇工程、節水措施和管護機制,一次性規劃到位。依托現代水網建設,完善灌區綜合輸水配水體系,加強灌區末級渠系建設以及田間工程配套,強化灌排骨干工程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無縫銜接,實現不同輸水配水方式協調高效,提升灌區輸水配水整體效率。
把節水優先貫穿于灌區改革發展的整個過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推廣應用微噴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加快實現灌區從粗放用水,向節約集約用水的根本轉變。
把灌區沿線,納入河長制管理,加強灌區空間用途管制,建立建設項目占用灌區基礎設施和自然資源補償機制,開展灌區渠系沿線綜合治理,大力實施水土保持、覆淤還耕等生態修復工程,優化引黃灌區泥沙處理和利用方式,完善灌區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積極構建智慧灌區系統。采用3S技術、互聯網技術進行灌區管理,灌區工程管理與用水管理實現信息化,具有灌溉管理決策支持系統,能夠根據氣象變化、作物需水等情況,進行灌溉預報和實施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供水調度。
灌區管理單位具有信息化和調度中心,形成覆蓋灌區重要取水口、排水口、閘站和數據采集點的信息與調度網絡,實現對重要閘站的遠程監控與調度。
建立灌區灌溉與排水、灌溉除澇面積及產量、灌區水旱災情數據庫,與當地或上級主管部門水利信息數據節點實現數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