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波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便攜設備的普及,各種媒體走向融合。媒體融合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
媒體融合經歷的發(fā)展過程大概是:首先是多種媒介融合滲透,然后完全開放,最后形成共通共融的新形態(tài)。它是資源的深度整合與交流。建立在互聯網發(fā)展基礎上的媒體融合系統(tǒng),深刻地影響了信息的產生、傳播和交流,進一步拓展了傳媒和信息產業(yè)的市場。
民生新聞記者是新聞業(yè)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素質的提升迫在眉睫。在融媒體時代下,他們的角色定位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自然也面臨著全新的職業(yè)挑戰(zhàn)和職業(yè)要求。
民生新聞具有區(qū)域化的特點,越是本土化、貼近性強的民生新聞越吸引當地人關注,其內容基本上都是本地區(qū)發(fā)生的事,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更容易讓受眾產生親切感。民生新聞主要為當地居民維權,其傳播力很強,幾乎都在黃金時段播出。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自媒體迅速崛起,開始介入民生新聞,降低了民生新聞的準入門檻。融媒體時代下,民生新聞質量參差不齊。具有公眾影響力的傳統(tǒng)媒體應創(chuàng)新民生新聞,提升民生新聞報道價值;及時解讀本地最新出臺的民生政策,正確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
在融媒體時代,新媒體渠道往往會傳播一些虛假信息混淆視聽。主流媒體民生新聞記者應當具有信息甄別能力,增強報道的真實性。例如,網絡上經常出現“十種食物治療癌癥有特效”等信息,影響一些中老年受眾的認知,媒體從業(yè)人員應當具有甄別信息真假的能力,及時辟謠,避免受眾被不良信息侵害。民生新聞報道的基礎原則就是保持新聞的真實性,虛假報道可能引發(fā)不良反應,甚至讓群眾產生恐慌,記者需要認真加以判斷、分析。
民生新聞是反映民生大事小情的窗口。因此,民生新聞工作者應站在群眾立場,尋找群眾關心和熱議的話題,從而提升民生新聞價值。民生新聞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在生活中善于發(fā)現選題。
民生新聞工作者需要具有極強的新聞采編能力。在采訪中,民生新聞記者應當注意自身語言的規(guī)范性,提問要直截了當、直奔主題。民生新聞報道經常涉及家長里短、民事糾紛,其措辭就更得謹慎,保持客觀公正。民生新聞記者到達現場后,要快速捕捉關鍵新聞信息,用敏銳的眼力觀察,挖掘新聞真相,不能偏聽偏信,只聽一面之詞。發(fā)現新聞亮點的過程也是檢驗記者新聞敏感度的過程,新聞敏感是記者敏銳地發(fā)現、捕捉新聞的意識與能力。同時,民生新聞記者應當堅守職業(yè)道德,不能為了謀取個人利益而歪曲事實。
民生新聞大多是對本地民生事件的真實記錄,但是記者單憑自身眼力和腳力找尋新聞線索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善用人脈,廣交朋友,讓各行各業(yè)的群眾成為自己的消息源。獨家新聞的時代已經遠去。如同企業(yè)間的市場競爭一樣,當下新聞競爭進入了資源比拼時代,民生新聞報道也是如此。采訪的成功與否越來越取決于民生新聞記者所擁有的新聞資源,尤其是人脈資源。只要平時采訪足夠深入,遇到新聞大戰(zhàn)時就可能把資源優(yōu)勢化為新聞競爭利器。記者要通過多年采訪與醫(yī)保、養(yǎng)老、交通等民生事業(yè)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建立深厚友誼,以獲得鮮活的新聞素材。這是雙重意義的積累,一是選題來源,二是與選題相關的人脈。這種積累沒有捷徑,只能靠日積月累。
獲得新聞線索后,民生新聞記者需要實地探訪,不怕吃苦,不怕危險。離新聞現場足夠近,才能獲得最鮮活的信息。俯下身、扎下根,需要的是一種踏踏實實的態(tài)度。心浮氣躁,心高氣傲,只能讓自己飄在上面、浮在表面。僅僅走到基層是不夠的,更需要用心貼近群眾。身入解決的,僅僅是“在場”問題;而心至,解決的才是“在狀態(tài)”的問題。這樣的心,是“愛民、憂民、為民、惠民之心”。深入群眾生產生活,才能走進群眾內心世界;了解百姓生存狀態(tài),才能體會群眾冷暖訴求。這樣的民生新聞,才能帶上社會的質感和溫度、推動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
綜上所述,民生新聞工作者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思維。心中沒有思考、胸中沒有全局,無法在千頭萬緒中把握社情民意,更無法在千變萬化中扣緊時代脈搏。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受眾對民生新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民生新聞報道工作,打造民生新聞品牌,為群眾解決難心事,是民生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媒體融合時代,民生新聞記者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提升新聞報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