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華
新時代,媒體數量及傳播主體發生變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唯有通過融合發展、實現資源共享,才能有效降低發展成本和承擔的風險。新聞采編作為媒體信息傳播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收集信息、編輯信息等職責,直接影響新聞信息的質量及新聞信息傳播的效果。傳統媒體亟須通過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獲得持續的競爭力與影響力,維護其主流媒體社會地位,擔當新使命。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闡釋媒體融合時代下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路徑。
媒體融合背景下,媒體數量激增,自媒體、新媒體應運而生,并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傳統媒體要想在競爭中取勝,要從新聞現場獲取第一手素材,并借助現代通信技術、信息技術,實現采、編、發一體化新聞制播,以迅速占領輿論高地,使公眾獲取準確、權威的新聞資訊,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社會作用。
媒體融合背景下,公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及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公眾更傾向于瀏覽、閱讀生動直觀的信息內容,如短視頻、圖文信息等,此種信息編輯形式能夠帶給受眾視覺沖擊力,激發受眾的瀏覽興趣;同時,信息呈現出“碎片化”及“淺層化”態勢,如視頻信息的時長一般不超過60秒、篇幅一般在500字以內,此類信息更便于公眾在閑暇時間瀏覽。基于此,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在制作新聞時抓住重點、突出主題、精簡內容。同時要注重文本信息中文字語言的運用,突出主旨,有效抓取公眾注意力。
在增強新聞采編時效性的同時,也需要把握新聞采編的溫度與態度。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播主體發生變化,公眾由原本的單向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信息傳播的參與者、主導者,自媒體的發展為公眾展示生活、發表見解、社會交往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公眾不再僅僅考慮信息的質量、傳播速度、內容,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為公眾行為提供指導。為此,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深入實際生活,切實掌握公眾的需求,根據目標受眾需求對新聞信息進行整合、加工、處理,創作出有見解、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融媒體作品。
例如,某電視臺新聞法制頻道在其抖音公眾號發布了新聞《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要被“高薪”職業蒙騙》,鎖定應屆畢業生及待業群體,揭示網絡騙局,告誡他們不要被“高薪”招聘信息誘導,認清當前就業趨勢。同時,向公眾宣傳了防范網絡詐騙的方法,具有極強的指導與教育價值,彰顯了當代主流媒體新聞作品的溫度與態度。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公眾,但過于生活化的信息會導致新聞內容泛化,無法有效發揮其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正確引導輿論的作用。為此,新聞采編人員在保證新聞親和力的基礎上要做到合理選材,關注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既可以滿足公眾多元化的新聞獲取需求,又可彰顯主流媒體的作用。
例如,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暴發之際,我國各級媒體新聞采編人員每日從國家權威網站中獲取疫情感染人數、治愈人數等數據,并將其制作成圖表在媒體平臺上發布,避免謠言發酵,使公眾及時了解疫情發展態勢。同時,新聞采編人員整合國家關于疫情防控的信息,并結合不同媒介的特點,制作差異化信息內容。
媒體人職業角色及其功能發揮的根基在于其職業修養,職業修養是思想水平、政治水平、文化知識、道德情操、業務技能以及行為舉止的綜合體現。為此,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堅持正確新聞志向,提高業務水平,秉承合作、共享、共建、融合的理念積極學習新媒體的采編技術、思路、方法、流程,勇于改進創新,不斷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質效。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有“識”。這個“識”就是遠見卓識,就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這種“識”是建立在實事求是基礎之上的,不唯書、不唯上,一切從實際出發,唯物辯證地看待問題,主觀符合客觀。這種“識”也是建立在堅定的政治立場之上的,要愛憎分明,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對自己所從事的新聞輿論工作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種“識”還建立在高尚的道德情操基礎之上,要立業為公、誠實廉潔、不謀私利,為堅持真理無所畏懼。
媒體平臺需加大對新聞采編人員的培訓力度,與高校或其他媒體合作為新聞采編人員提供學習機會,從思想覺悟、政治素養、專業技能等方面提高新聞采編人員綜合素質,使其成為新聞采編工作創新的中堅力量。此外,媒體平臺需要加強新聞信息審核工作,遵循真實原則,為公眾提供真實、準確的新聞資訊。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既面臨著挑戰,也迎來了機遇。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把握媒體融合特點,增強新聞采編時效性;深入實際,增強新聞感染力和指導性;合理選材,根據媒介特點制作差異化信息內容;堅持正確新聞志向,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