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
我國的環保產業近年來在國家加強環境保護的政策背景下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總體創新水平還不高。據統計,目前我國環保企業中,年產值2000萬以下的小、微企業占70%以上,且90%環保企業不具備研發能力,企業研發經費比重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環境領域技術水平平均比發達國家落后5~10年[1]。面向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要求,環保產業亟需提升創新能力。
我國科技創新活動多發生于高校院所等科研機構,創新成果多歸屬于高校院所,但目前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普遍偏低。據統計,我國每年能產出3萬項以上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但成果能實現轉化的僅有20%左右;同時,我國每年產出7萬項以上專利技術,但能實施的僅占10%。環保產業需要推進產學研結合,打通將高校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至環保企業和市場的通道。
近年來,科技部大力推動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揮聯盟在產業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于十二五期間試點建設了95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生態環境部于2014年發布了《水專項首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名單》,批準了水處理膜材料及裝備等8個水專項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些聯盟在促進環保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生態環境部有機化工廢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例,聯盟圍繞有機化工廢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產業鏈,集聚成員單位29家,包括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以及江蘇淮河化工集團、南京中電環保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覆蓋江蘇、河南、廣東等7個省市。聯盟通過產學研合作,整裝集成化工行業污染治理成套技術30余項,建立相關示范及推廣工程近百項,服務企業數200余家,實現成員年產值超10億元。
目前,科技部與生態環境部已不再試點建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但市場上各行各業聯盟建設如火如荼,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盡管聯盟建設的重要性普遍被大家認可,但保障聯盟持續高效運行的組建模式和運行機制還有待探索。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組建應科學合理配置組建單位,圍繞產業科技創新需求,完善創新鏈、人才鏈、資本鏈、服務鏈,促進科技、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在聯盟內的流動,提高聯盟整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水平。
(1)科研單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當前科技創新活動的最重要的主體,是聯盟建設的核心,在聯盟中承擔創新源頭的角色。在環保細分領域組建聯盟,首先要確定在該領域具有創新優勢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以高校、科研院所作為發起單位之一,組織聯盟籌建工作。參與聯盟建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對產業技術創新持開放態度,積極鼓勵校內人才團隊的科技成果在聯盟內轉化落地,為聯盟發展提供創新驅動力。(2)研發機構。研發機構在聯盟中承擔成果轉化的橋梁作用,包括研發型企業或事業單位。高校的科技成果技術成熟度較低,一般停留在基礎研究階段,距實現產業化還有一段較難跨越的成果轉化“死亡鴻溝”[2]。研發型機構根據市場需求,評估有市場前景的研究成果,組織開展成果的二次開發,提高成果的技術成熟度。與高校合作緊密的政產學研平臺是代表性的研發機構。例如,南京市“兩落地、一融合”政策支持下的新型研發機構,由高校科技人員持大股,引入政府支持和社會資本,承擔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孵化等工作,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暢通渠道。(3)企業。企業在聯盟中承擔市場資源供給的角色,聯盟得以持續運轉的重要保障。聯盟中的企業是市場需求的來源,也是聯盟內科技成果轉化的承接者。企業將從事市場活動中了解的科技需求轉移給高校等研發主體,能夠引導科研單位開展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的應用技術研究,有助于從源頭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企業的配置要有領域內龍頭企業為引領,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相協同,在聯盟內構建起產品、技術、裝備等科技成果流動的鏈條。(4)金融資本。金融資本有必要引入聯盟組建主體,提供科技成果轉化的資本輔助。科技成果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轉化過程中,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當成果的歸屬方和轉化方資金投入有困難時,綠色金融資本的引入可以起到加速成果轉化進程的作用。在聯盟組建時,加入各方信任的金融機構作為聯盟成員,能夠補齊科技成果轉化所需的要素,起到推動成果轉化的輔助作用。(5)服務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包括提供信息服務、成果評估、戰略咨詢服務等的科技中介機構,在聯盟中為其他主體各方提供必要的支撐服務。科技成果從高校等科研單位向企業轉移的過程中,經過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成果的成熟度、可靠性進行評估,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在聯盟中引入可靠的第三方評估機構或提供成果轉移轉化知識產權服務的第三方機構,有助于為成果轉化提供保障。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一種科技創新主體間松散結合的創新共同體,可以獨立法人實體運作,也可以掛靠聯盟成員單位運作。聯盟運作的核心是提高聯盟科技創新合作的活躍度,推動高校產出面向市場需求的科技成果,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對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高效運行的機制以及聯盟能夠組織實施的科技活動提出以下建議。
(1)企業主體輪流資助的運行模式。聯盟設立秘書處,由聯盟企業輪流擔任秘書長單位,或秘書長單位固定,各企業主體輪流資助秘書處運作。按照“誰獲利、誰承擔”的原則,企業是聯盟中科技成果的最終承接者,也是聯盟成立的獲益者,因此,應由企業負責保障聯盟運行的資金、空間等基本條件。由企業負責運行,同時也能提高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主體開展科技合作的積極性。另外,還可由企業主體共同出資在聯盟內設立激勵基金,每年根據盟員單位的創新活躍度和合作積極性,評選先進盟員單位,進行獎勵和激勵,以此保持聯盟的活力。(2)聯盟內部應用開發課題委托研究。作為聯盟中的科研創新主力,應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優勢。聯盟企業單位在市場活動中遇到自身無法實施的研發項目,或欠缺某一方向的技術、工藝等成果時,應委托聯盟的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研究創造,或委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發機構聯合開展應用研究。企業是聯盟運轉的最主要推動力,企業能將聯盟外部資源導入聯盟,推動成果在盟員單位間流動,并最終把成果應用到聯盟外部,實現聯盟整體的增值。因此,企業應當承擔起聯盟運行的主體作用,積極發掘生產活動中的科學問題,組織起其他盟員單位開展科技創新合作。(3)聯盟內部開展人才聯合培養。科技的進步、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水平人才的支撐。聯盟應該發揮資源集聚優勢,在聯盟企業、研發機構、服務單位之間建立起人員流動機制,在不涉及成果保密的前提下,搭建高級人才培訓和培養的公共平臺,進行盟員單位間技術和管理人才的交互式培訓和培養,互相取長補短,不斷增強總體實力。與高校合作方面,企業和研發機構要積極為高校、科研院所的學生培養提供實踐基地和實踐資源,通過與高校合作為企業創新灌輸新鮮血液。(4)聯盟組織常態化會議交流。為提高聯盟創新合作的活躍度,聯盟應定期組織技術創新研討會議,一方面交流技術進展,同時也對企業技術人員起到培訓的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揮創新資源優勢,邀請業內知名的學者、專家,講授領域內研究前沿,拓展聯盟企業的科技創新合作資源;企業發揮產業資源特色,邀請地方、產業園區等單位介紹問題和需求,為聯盟高校院所提供更多服務需求解決問題的機會。通過定期組織多維度、多層次的會議交流,不斷擴大聯盟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