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宇 李一達 代玉嬌 齊亞娟
(1.華北理工大學藥學院,河北唐山 063000;2.華北理工大學基礎醫學院,河北唐山 063000;3.河北省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河北唐山 063000;4.唐山市新藥基礎研究重點實驗室,河北唐山 063000)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缺陷而引發高血糖及一系列代謝紊亂癥狀[1]。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繼發性糖尿病。當前,糖尿病是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之一,位列非傳染性疾病前三名,占所有非傳染性疾病相關過早死亡人數的80%以上[2]。本文針對糖尿病現有藥物及其作用機制、以及新型降糖藥物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以期為臨床醫生對糖尿病的治療提供幫助。
胰島素制劑及其類似物種類繁多,根據作用時效分為:短速效、中效、長效胰島素以及預混合胰島素。短速效胰島素10min~60min起效,隨餐服用調節因食物或其他碳水化合物攝入后的血糖水平。常見的有門冬胰島素、賴脯胰島素等;中效胰島素60min~90min起效,常見的有諾和靈胰島素、優泌林胰島素等;長效胰島素作用時間大于16h,常用的有地特胰島素和甘精胰島素等;預混合胰島素通常是上述不同時效胰島素的組合制劑[3],有助于全天內血糖水平的維穩,在使用前注意混合均勻。
磺酰脲類可參與調節鉀、鈣通道,刺激胰島內胰島素的釋放。我國臨床使用的磺酰脲類藥物有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常見不良反應為低血糖癥[4]。
DPP-4抑制劑通過防止內源性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降解發揮降血糖作用[5]。代表藥物有西他列汀、沙格列汀等。這類藥無胃腸道副作用,耐受性良好,但患過或患有胰腺炎的患者慎用[6]。
GLP-1 RA可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延遲胃排空和增加飽腹感發揮降糖作用[7]。常用的有艾塞那肽、利拉魯肽、杜拉魯肽、阿比魯肽和司馬魯肽等。
二甲雙胍是最常見的雙胍類降糖藥物,在2020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仍將其列為一線治療藥物。二甲雙胍可增加胰島素敏感性、肌肉和脂肪等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8-9]。
SGLT-2抑制劑可降低30%~50%的葡萄糖重吸收,通過促進腎臟的葡萄糖排泄、以及減少近端小管中葡萄糖的重吸收發揮降糖作用[10]。但使用SGLT-2抑制劑時,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風險增加;糖尿病足綜合征、貧血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慎用。
HM15211是一種經過修飾的胰高血糖素類似物,目前處于Ⅰ期臨床試驗階段,該化合物與利拉魯肽聯合使用優于利拉魯肽單獨使用,可更好地改善小鼠脂代謝和減輕小鼠體質量[11]。
HMS5552目前處于Ⅲ期臨床研究階段,可同時激活胰腺與肝臟的葡萄糖激酶(GK),提高人體對葡萄糖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分泌;提高肝糖原合成效率,增強多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及儲存能力。
綜上,治療糖尿病的種類繁多,應結合患者病情及病史等合理用藥。新型糖尿病藥物不斷涌現,可預見未來降糖方案會有很大變化。優化給藥途徑、減小不良反應、以及探究靶向新型糖尿病藥物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