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主播在虛擬演播室中的藝術化呈現"/>
□孫云奇 天津廣播電視臺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視新聞傳播方式也發生了改變。近幾年,電視時政新聞節目逐漸開始常態化地使用虛擬演播室,即我們所說的“藍箱”,來多維度地呈現新聞內容。與之前在實景演播室里主持節目相比,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新聞主播對新聞內容的準確呈現,還體現在對虛擬場景的把控和駕馭,且與之相應的有聲語言和副語言等也都產生了改變。
這種變化也讓新聞主播產生了一些思考:如何適應新的創作環境來呈現新聞內容?如何提升傳播效果使其更具藝術性?在新的傳播時代中怎樣找到自己的定位?筆者認為,唯有主動轉變自身的傳播意識,才能以藝術化的視角、多元化的姿態,以“變”應變。
1.實時背景
聯播類的新聞節目大多是在真實的場景里制作的,即新聞主播坐在真實的主播臺上播音,新聞主播背后的場景也采用實景。例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采用的就是這種呈現方式,新聞主播所坐的座椅和面前的主播臺都是真實的,其背后所呈現的場景是真實的導播間,節目制作人員正在導播間工作。背景中那些數量眾多的小顯示屏會不時地切換畫面,這是節目制作人員在切換新聞片。
筆者所主持的天津衛視《天津新聞》節目采用的也是這種實時背景,筆者的切身感受是:它突出了節目正在進行中的狀態,尤其是對于直播類新聞節目來說,實時的、動態的背景會增強節目的實效性、增加直播感,有助于打造“直播進行時”的效果。
2.大屏背景
為了增強電視新聞傳播的視覺化效果,實景演播室中的數字大屏幕已經普遍成為新聞節目的主要傳播介質,運用大屏幕進行新聞報道已是全國各大電視臺現階段常態化的新聞呈現方式,即新聞主播在真實的演播室中播音,其背后的背景是一塊真實的大屏幕,大屏幕中的畫面可以通過技術操作配合新聞內容隨時切換。
在實際應用中,不論節目類型是直播還是錄播,不論新聞主播是“坐播”還是“站播”,都可將實景大屏幕運用其中。例如,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東方衛視的《東方夜新聞》,天津衛視的《12 點報道》《晚間新聞》等多檔新聞節目早已在常態化地運用實景大屏幕。
虛擬演播室也稱作“藍箱”,是近年發展起來的獨特的電視節目制作工具。它的外觀是一個數字攝影棚,攝制區的天棚、地板和四壁都用藍色涂料涂裝。新聞主播置身其中,仿佛被裝進了一個藍色的大盒子中,像是在“真空”里主持節目。畫面中所呈現的所有場景、道具等都是通過電腦制作出來的虛擬圖像,是通過電腦把圖像中所有藍色的部分屏蔽后實現的。“藍箱”的實質是將電視攝像機現場拍攝的人物活動圖像與電腦制作的虛擬三維場景進行數字化的實時合成,使人物與虛擬背景能夠同步變化,從而實現兩者的融合,以獲得完美的合成畫面[1]。
虛擬演播室的產生,給電視節目制作帶來了一場革命。
1.技術支持
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集成系統價格的下降,以及軟件實時性的增強,使虛擬演播室技術適應了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的需要,成為近年來的新興技術。“藍箱”中所應用的最主要的就是AR 增強現實技術,這種技術促使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信息內容綜合在一起,或相互補充,或進行疊加,最終于同一個畫面和空間中同時存在。AR 增強現實技術在演播室里的呈現,主要依托背景包裝(摳像技術)和前景包裝(虛擬場景植入)。
(1)背景包裝(摳像技術)
我們所熟悉的很多電視節目采用過摳像技術,如著名訪談節目《圓桌派》,主持人和嘉賓在“藍箱”中圍坐在圓桌前暢聊話題,他們周圍的真實環境其實是藍色幕布,但是電視屏幕上所顯示出的人物身后的背景有書架、書、扶梯、窗戶、裝飾等,類似書房場景,這些除去人物和實物外的所有背景內容都是通過電腦制作出來的虛擬場景,并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摳像技術就是吸取畫面中的藍色作為透明色,并把它從畫面中摳去,從而使背景透出來,最終實現人物、實物與虛擬背景疊加在一起的效果,完成二層畫面的疊加合成,這樣就能營造出逼真的、立體感很強的背景藝術效果。
(2)前景包裝(虛擬場景植入)
采用虛擬場景植入技術,可以制作出任何想象中的布景和道具,無論靜態的還是動態的,無論現實存在的還是科幻的,許多真實演播室無法實現的效果,對于虛擬演播室來說,卻是“小菜一碟”。
比如,《天津新聞》節目在2020 年底開設的“學習進行時”板塊就是在“藍箱”中錄制的,在演播室內搭建津門津塔、在田野里講述“鄉村振興”、主播身旁飄起了雪花,這些創造性的體現都是筆者在做節目時遇到過的場景。虛擬場景植入技術使新聞主播擺脫了物理上的空間、時間及道具的限制,置身于完全虛擬的環境中自由發揮。同時在虛擬場景植入技術的支持下,節目制片人也可以在廣泛的想象空間中自由創作。
2.逐步應用
(1)國際范例
BBC 的一部關于統計學的紀錄片The Joy of Stats中的一個經典片段——“4 分鐘展現200 個國家的200 年”,就是在“藍箱”里制作的優秀范例。制作團隊把200 個國家200年來的發展歷程壓縮到4 分鐘里,直觀地演繹了世界歷史的變遷。利用AR 增強現實技術在虛擬演播室中以動態、有趣的方式將龐雜、枯燥的數字解讀得直觀、生動且便于理解,使幻想中的場景看起來具有逼真效果,把前所未有的充滿立體感和強烈視覺沖擊力的電視畫面送到千家萬戶的熒屏中。
(2)中央電視臺
我國首個“吃螃蟹”的應該是2014 年中央電視臺在春節期間推出的在“藍箱”里錄制的大數據新聞《據說春運》。還記得當時主播在虛擬演播室里憑空拿來一個牛油果的場景蔚為神奇,將這種在網絡上已不新鮮的手法放在時政類新聞里,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它開啟了中國電視新聞表達之歷史先河,邁出了國內新聞節目制作歷史性的一大步,成功領航了中國電視新聞的發展進程。
(3)衛視
天津衛視首次嘗試在“藍箱”里制作的新聞是2016 年達沃斯論壇舉辦期間的《“數說”達沃斯》板塊,這也是筆者與“藍箱”的初次接觸。當時,筆者置身于藍色幕布前時,身邊空無一物,也看不到身旁和面前的前景特技,解讀數據和圖像時只能憑借自己的想象與感覺來做動作和走位。對于筆者來說,這種全新的體驗開啟了播音形態的多種可能性,也為自身業務能力的提升開辟了多樣化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天津時政新聞欄目《天津新聞》也常態化地在“藍箱”中制作特別板塊,將虛擬和嚴肅的時政新聞結合起來,一改以往時政新聞的枯燥、呆板,為文字增添了溫度,也為節目增添了趣味性和可看性,令嚴肅的節目“活”了起來。
“坐播”是傳統的新聞播音形式,但為了更好地配合“藍箱”中的AR 技術,新聞主播有時也需要“站起來”。新聞主播挺拔的站姿也呈現出了更為積極的狀態,能讓觀眾始終保持接受信息的新鮮感。
再者,由于很多虛擬場景植入的畫面是動態的、變幻的,主播若站定不動地播報新聞,會顯得非常呆板,無法實現與虛擬場景相融,只有配合AR 技術“動起來”,才能使自己在不斷變換的動態信息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因此,將“靜態”播音與“動態”表現有機結合,主播將呈現出更加自然、靈活、灑脫的狀態,為節目增添光彩。
虛擬演播室中到處都是藍色的空空如也的空間,沒有任何介質可供主播借助。在國外,虛擬動畫主動配合主播播報,在國內則相反,是由主播來配合動畫,這是基于國內虛擬技術初步發展的現狀決定的。因此,在國內,所有的信息全靠主播自身的表現力去呈現,如何通過表達來增強信息傳播效果是我們共同面對的挑戰。這時,表演元素的加入就變得必不可少。
比如,有一次錄制自貿區購物的主題時,放在筆者前方的是一輛虛擬購物車,筆者需要在空無一物的場景下做到以下要求:邊說邊走到指定位置,將手剛好放到虛擬購物車的把手上,再推著購物車邊走邊說,推到一定位置上將購物車脫手推出畫面,再結合此時身旁出現的虛擬屏幕解讀數字。這個過程要自然流暢、一氣呵成、真實可信。即使我們在現場看不到數據和動畫,也要假設能看到,眼睛里要有神采、有感情,要用落落大方的體態、貼近生活的語態、生動靈活的神態讓原本沒有生命力的虛擬特技“活”起來。
其實,這種與AR 技術相配合的播音就是在借鑒影視表演中的無實物表演。播音主持和影視表演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都需要調動各自積極的狀態,都要使自己與環境融為一體。但是,“藍箱”中的播音需要以“播”為主,以“演”為輔,“播”“演”結合,在“播”時尤其注意要保持原有的質樸性。
1.口語化
“播”新聞匯集了前輩們的智慧,是前輩們經驗的積淀,我們應始終站在新聞播音的最前沿,強調字正腔圓、鏗鏘有力。張頌老師的“三性”“三感”(規范性、莊重性、鼓動性,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是對“播”的最佳詮釋。“說”新聞是后來居上,它強調口語化,表達樣態不受限制,語體結構較為松散,比較簡練、富有個性、易于溝通、互動性強。主播既然在“藍箱”中已經放松地“走起來”“動起來”了,在播報新聞時也要自然地“說開來”,這是在體態上將“站播”與“動播”結合之后,在語態上做出的相應改變。與傳統的“播”新聞相比,口語化地“說”更能給觀眾帶來輕松、自然、親和的感受。但主播要避免在語言中刻意加入“了”“呢”“啊”等語氣詞,這些只是在形式上很像在“說”,實際上并沒有達到“說”的效果,主播可以采用自己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來講述。只要是符合新聞內容、符合受眾的審美意識和心理需求,主播完全可以將“播”與“說”靈活地結合起來。因此,“播”“說”結合的口語化傳播將是我們主要實踐的語言表達方式。
2.具象化
在文學領域,具象代表文藝創作中活躍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的基本形象,是文學藝術創作的基本要求。同樣,具象也是新聞表達的需要,我們可以采用比喻、類比、對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將新聞內容換一種表達方式,從而達到更易被受眾理解的目的。通過這種具象化的語言表達,我們可以把抽象的內容變得很具體,把看不見的、不容易理解的內容變得看得見、容易理解。如此一來,新聞內容便可在傳者與受眾之間以最高的效率傳達,使信息以最直觀的面貌呈現給受眾。
具象化尤其適用于新聞播報與虛擬技術的結合。以往,主播在傳統演播室里播新聞時,新聞表達方式具有局限性,當進入“藍箱”中,主播可以發揮的空間就變大了。主播可以配合著AR 技術所塑造的虛擬環境,用更具體的語言來描述新聞事件,這不僅會令場景變得具體、可感,還會使新聞表達更加豐富、生動、多樣。例如,主播文靜在《軍情時間到》節目中向大家介紹CH53 直升機,其中說到了“直升機的中央吊鉤可以調運16330kg 的貨物,是一個絕對的大力士”,這里的16330kg 是個很抽象的數字,觀眾很難體會它究竟有多重。為了帶給觀眾直觀的感受,除了給這部分內容配上虛擬動畫外,主播還加上了具象闡釋:“如果說航空母艦上有損壞的飛機,那么CH53 直升機輕輕一抓就起來了。”這樣一來,語言表達會變得更形象、具體,抽象信息也變得更具象化,不易被理解的軍事內容也變得更加通俗易懂。
電視播音主持藝術作為一門試聽兼備的傳播藝術,除了相當重要的有聲語言外,有著輔助作用的副語言同樣不能忽視。主播的姿態、步態、眼神、服飾等副語言符號都會對新聞傳播產生影響。
1.形象語
(1)服裝
“藍箱”中錄制新聞突出的是畫面的可看性。為了配合不斷變化的AR 技術,新聞主播一般是站立式播報,因此,在著裝上要達到提升氣質的效果,既要考慮全身上下的整體性,又要注意與畫面的協調性。
①協調統一。新聞主播的全身出鏡要考慮上身的西裝、內搭與下身的裙裝或褲裝,以及腳下高跟鞋的整體搭配,做到自上而下款式統一、色彩和諧,整體看起來精神、舒服。
②融于環境。既然是在“藍箱”中錄制,就需要考慮到摳像技術,因此,新聞主播不要穿藍色系的服飾,也不要選擇偏光、反光、變色的面料,否則在虛擬演播室中會改變其原有的顏色。
另外,一般在錄制前,各種特技都已經運用AR 技術提前做好了,新聞主播需要做到提前了解相關畫面的整體色調,包括背景包裝和前景包裝,在這個基礎上選擇服裝,使服裝色彩與大環境相融合,做到協調、不突兀。
(2)妝發
新聞主播的化妝和發型應以自然、寫實為主,呈現端莊、大方、典雅和質感,突出權威性和公信力。尤其在“藍箱”中錄制節目,主播更要考慮到燈光的色溫、照度、角度、環境色、服裝色等因素,妝面宜淡不宜濃,發型宜簡不宜繁。“藍箱”中錄制節目時會分別選取主播的全景、中景、近景圖像,因此,妝發的整體造型效果要能夠同時適合不同的景別要求。
2.體態語
體態語是利用身體的姿態,即身體姿勢、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作為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輔助工具的非語言符號。這雖然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一種非言語的語言,卻是會“說話”的。體態語不僅能輔助主播傳播一定的話語信息,對有聲語言起到強化、補充、豐富、修正的作用,還會對主播形象的塑造起到關鍵作用。
(1)靜態
“藍箱”中采用站播的播報形式,不僅使主播的體態語多了,還使新聞播報一改往日“正襟危坐”“千人一面”的面孔,變得更加輕松靈活、貼近受眾。站立會給人一種更加積極的狀態,挺拔的站姿會讓受眾保持著接收信息的新鮮感。
怎樣才能使站立播報既挺拔又自然?站立靜態播音時,主播首先要做到保持正確站立的基本姿態:腳尖分開成60°~70°夾角站立,腳踝關節和膝關節感覺向上拉開,兩膝靠攏,兩腿并直,收腹、立腰、挺胸、兩肩沉,兩臂自然下垂,頭正直、向上頂、下頜回吸、目視前方。這樣,身體便有了一種收緊、向上的整體挺拔感,再配合正確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就會形成美觀的站立播報姿勢。此外,主播可以適當地添加動態手勢,原則是必須依據新聞內容自然協調地動,不可做作地“擺造型”。
(2)動態
主播在“藍箱”中的播音就好像在串一條珍珠項鏈,AR技術制作的各種虛擬場景分散各處,有虛擬的動畫、字板、影像……就好比一顆顆珍珠,新聞主播就好比那根線,需要游刃有余地穿梭在這樣動態的環境中,將分散在觀眾眼前的各條新聞線索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這就需要主播邊走邊說、邊說邊動,以動態的肢體語言來輔助有聲語言表達。
肢體語言要注意頻次和節奏,走動幅度不可過大,步伐不宜過快。考慮到不能走出畫面之外,也不可遮擋虛擬前景包裝,因此主播應提前預演好走動,做到心中有數。要知道,主播一切動作的發生不是為了動而動,而是要以新聞內容為依據,以與虛擬前景包裝互動為出發點,有目的地運用動態副語言。
3.空間語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全媒體演播大廳不但橫向平面更加寬闊,而且縱深層次更加豐富,可實現多層次、多角度同步直播,互動演播、觸摸屏、三屏聯動、虛擬植入、3D立體綜合、AR增強現實技術等將集合在同一空間內完全釋放,且國外已經可以非常純熟地將其應用在直播節目中。雖然我國目前僅將虛擬演播室應用在特殊節日、特定題材的錄制節目中,但未來它將具有可持續、常態化的發展趨勢。隨著傳播方式的轉變,受眾從之前的被動關注信息變為現在的主動接受和消化信息,這種變化也促使新聞主播轉變固有的傳播意識,加速自身多元能力的建設,以適應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更好地服務受眾。
為了適應未來跨空間的新聞傳播趨勢,新聞主播需要具備能夠駕馭多空間的綜合能力,即在未來的直播節目中,既能夠結合實景進行互動講解,又能夠與多種虛擬技術手段相配合,實現虛擬與現實的自由轉換、無縫銜接、流暢呈現。在這個“虛實結合”的播報過程中,主播向受眾直接展示了一種真實、完整的交流過程,并讓觀眾通過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參與到正在發生的新聞中,從而去發現新聞點,增加了新聞的互動性、可看性和生動性。
技術的發展使新聞主播的播報形式發生了改變,我們不禁要問:形式的變化,觀眾看多了會不會膩?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技術上的任何花哨,第一容易被復制,第二容易造成審美疲勞。事實上,無論平臺、方式、技術手段如何更迭,最終都取決于服務內容呈現的必要,否則一切都只是“花活兒”。觀眾永遠不會膩的是新聞、是內容、是真實而有沖擊力的現場。所以,技術只是手段,傳播才是目的。無論傳播手段如何改變,新聞主播都要“以變應變”,將新聞內容藝術化呈現。奧巴馬曾說:“如果我們等待別人或其他時間,變化將永遠不會發生。我們要等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就是我們在尋找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