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洪燕
(濱州市中心醫院藥劑科門診藥房 山東 濱州 251700)
蕁麻疹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皮膚病,其癥狀表現為患者皮膚出現瘙癢,并伴隨著紅色或則白色風團,屬于中醫里“風疹”的范疇[1]。該病易于診斷,且癥狀會在24 小時內褪去。但由于其發病的病因極其復雜,大多數患者難以究其發病根源,導致治療方面有不小難度,患者有可能反復發作,由此發展為慢性病[2]。因此,慢性蕁麻疹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西藥法治療采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方法,但部分方法有較大副作用。而中醫治療以防治風邪入體為主,強調陰陽平衡,采用內服、外用、針灸等方式可以有效緩解和治療患者的癥狀,且副作用較低[3]。本文查詢和統計了近年來治療慢性蕁麻疹的文獻,通過分析其用藥次數來探索出治療蕁麻疹的有效藥物,以期為蕁麻疹的中藥復方用藥提供參考。
收集的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維普數據庫以及萬方數據等權威數據庫中發表的醫學的會議、學術期刊論文等,檢索其2010 年1 月—2020 年1 月年中涉及“慢性蕁麻疹”“中醫藥”等關鍵詞的文獻,并擴展到這些文獻的相關引用文獻。
首先是文獻的篩選,本次共下載了符合初步關鍵詞檢索的相關文獻共300 余篇,隨后進行文獻整理:排除了護理類和個案相關的文獻,選取有效率70%以上以及臨床案例30 例以上的論文,且不包括針灸治療和小兒慢性蕁麻疹復方治療。最后通過人工選擇來源清晰、辯證有理、藥量準確、數據完整的文獻作為資料,最終符合篩選標準的有205 篇。
利用Excel 表建立數據庫,由于各個書籍對藥物的藥性、藥味等有些許差距,所以對藥物名稱極其類別進行規范化處理。其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及《中藥大辭典》作為藥物名稱標準。隨后對各個文獻中涉及到的藥物使用進行數據歸類,對同一個藥方中所用的藥物歸為一類,并統計其總數目。例如,將祛風、祛邪、御風、疏風等統一為祛風,將固衛、固表、益衛統一為固表[4]。
最后采用SPSS 軟件對各類藥物的使用頻次和頻率進行統計和分析,并由統計結果來分析和總結口服中藥治療蕁麻疹的用藥規律。
統計結果顯示,總共有藥物182 味,其用藥次數為2805 次。
按照藥物名稱頻數以及頻率分析,本次列舉使用次數和頻率排名前十的藥物名稱:(1)甘草,頻數為215次,頻率為75.0%;(2)防風,頻數為210 次,頻率為73.9%;(3)當歸,頻數為173 次,頻率為54.3%;(4)荊芥,頻數為161 次,頻率為49.8%;(5)黃芪,頻數為121 次,頻率為41.21%;(6)白芍,頻數為115次,頻率為38.9%;(7)蟬蛻,頻數為106 次,頻率為37.1%;(8)白術,頻數為103 次,頻率為36.8%;(9)生地,頻數為102 次,頻率為33.6%;(10)桂枝,頻數為101 次,頻率為29.6%。可以看出,排名前十的藥物的使用頻次都在100 以上,排名靠后的藥物的使用次數都明顯偏低。
按照藥物功效的分類頻數分析,排名靠前的治療蕁麻疹的藥效分類為:(1)發熱風寒藥,頻數為650;(2)補氣藥,頻數為635;(3)補血藥,頻數為378;(4)發熱風熱藥,頻數為280;(5)清熱涼血藥,頻數為222;(6)清熱燥濕藥,頻數為198;(7)平抑肝陽藥,頻數為102;(8)活血調經藥,頻數為98;(9)清熱瀉火藥,頻數為97;(10)利水消腫藥,頻數為96。綜上所述,慢性蕁麻疹的治療藥將補虛藥、補血藥、解表藥(發散風寒藥、發散風熱藥)、清熱藥作為主要治療藥物。
按照藥味頻數分析,治療蕁麻疹的常用藥物的藥味依次為甘、辛、苦、酸、咸、淡、澀。其中:(1)甘味藥,頻數為2013 次,頻率為35%;(2)辛味藥,頻數為1688 次,頻率為30.1%;(3)苦味藥,頻數為1360 次,頻率為23%;(4)酸味藥,頻數為234 次,頻率為4.1%;(5)咸味藥,頻數為121 次,頻率為2.2%;(6)淡味藥,頻數為112 次,頻率為2.6%;(7)澀味藥,頻數為101次,頻率為1.8%。甘味、辛味、苦味的使用次數大大多于其他藥味。
按照藥性分析,治療蕁麻疹的主要藥物的藥性為:(1)溫性藥,頻數為1720 次,頻率為45.8%;(2)寒性藥,頻數為1312 次,占比頻率為36.0%;(3)平性藥,寒性藥,頻數為620 次,占比頻率為17.2%。
按照藥物歸經分析,治療蕁麻疹的藥物歸經中:(1)肝經,頻數為2001 次,占比頻率為21.2%;(2)脾經,頻數為1780 次,占比頻率為19%;(3)肺經,頻數為1201 次,占比頻率為17.0%;(4)胃經,頻數為1171 次,占比頻率為11.0%;(5)心經,頻數為990 次,占比頻率為10.1%。
在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方面,由于其病因的繁雜多變,用藥種類和次數也不盡相同[5]。當蕁麻疹的病因多為外感風邪所致,其治療方法可以分為從外邪論治、從血論治兩方面:外邪論治方面主要表現為風熱犯表;從血論治表現為血虛生風和血熱生風兩個方面。也有專家認為可以從脾胃失調方面進行臟腑論治[6]。本文所列舉的藥物的治療方法主要以祛風、止癢、益氣補血等為主,將慢性蕁麻疹歸結于“風疹”的范疇,首先要祛風止癢、減緩患者的癥狀,并在此基礎上幫助患者益氣活血,固本培元。這正好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慢性蕁麻疹治療規律。
據上述統計,在治療慢性蕁麻疹的主要三大藥物中,甘草、防風的使用頻率在75%以上,當歸占50%左右。甘草味甘,可歸心、肺、脾、胃經,且藥性平和,可以調和諸多藥物,清熱解毒,降低藥物本身毒性,緩解患者癥狀[7]。從現代藥理分析可得,甘草中含有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其成分可以有效調節體液免疫導致的蕁麻疹瘙癢癥狀[8]。防風,味辛,性溫,可歸膀胱、肝、肺經,主治祛風解表,因此在治療“風疹”類的蕁麻疹中,可以通過治風方式來降低風邪所致的蕁麻疹癥狀[9]。當歸,味甘性溫,可歸心、肝、脾、肺經,提高換免疫力,起到鎮痛抗炎的作用。
從藥物功效分析:治療藥物多為解表清熱藥以及補虛藥。這是秉著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理,血虛就補血,氣虛就補氣,這正是和慢性蕁麻疹的發病原由所切合,外風侵入患者體內,使得本體氣血失去固護而不能固護營陰,才使得患者產生發熱、惡寒、頭痛、身癢等外感癥狀,故治療蕁麻疹多用解表藥以解表散寒、發散風熱、調和營衛;體內的正氣不足時,就會導致皮膚等外部防線松懈,外部邪氣就容易進入到人的體內。且稀缺的正氣無法抵御邪氣。
從藥味分析:甘、辛、苦味是主要藥性,甘味藥可以健脾補氣,可用于正氣虧虛等,來保證人的脾胃健康;辛味藥能發散、行血;苦味藥能清熱解毒、瀉火。由于蕁麻疹的的風邪特,甘、辛、苦味要能使得風邪入里化熱。
從藥性分析:慢性蕁麻疹雖然起于風邪入體,但也時常伴隨著寒邪和熱邪,因此許多患者也有感染風寒的癥狀。因此,常用的藥物的藥性以溫性和寒性為主,不過在用藥之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如若患者的蕁麻疹屬于風寒入體時,使用藥性溫熱的藥,如:防風、荊芥等。如果患者的蕁麻疹風團鮮紅,遇熱會加重其瘙癢癥狀,此時為風熱侵體,則要使用寒涼之藥,正如《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
從歸經分析:肝能保證全身的脈絡運行通暢,如果肝失調,將使得氣運不暢,產生淤血,使得血虛生風,皮膚由此干燥瘙癢,護肝可以保證血液運行通暢。肺可以調節人體的水液平衡,如果脾肺出現問題,將使得體內平衡失調,導致皮膚水腫或則蕁麻疹。脾胃是人轉化氣血的源頭,運化水液,脾氣健旺,運化水液正常,水精四布。《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站在中醫的角度來看,皮膚的痛和癢等感覺都是由心主導,因此可以從心論治來解決慢性蕁麻疹的皮膚瘙癢癥狀[10]。
綜上所述,目前臨床治療慢性蕁麻疹的中醫藥治療方法多是從患者的衛外不固和風邪侵襲肌表等病因入手,對癥下藥。以祛風、益氣活血為治療原則,使用甘、苦為主的甘草、防風、當歸、黃芪等作為常用藥物。并配以消風散、當歸飲子互相補充,從而增強其療效。上述方法雖然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但中藥治療在于辯證論治,還需要臨床治療時候靈活的運用,也需要更多的學者繼續探討和總結出提高慢性蕁麻疹治療效果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