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荊門市博物館,湖北荊門 448000)
博物館承載著人類的智慧以及智慧的見證,通過博物館進行教育,逐漸成為當下一種教育趨勢與有效的途徑。博物館創建的三大目的就是實現教育、研究與欣賞,通過陳列與展覽來實現教育,相對于老式教育形式來說,存在較弱的教育性,但是宣傳性極高。隨著我國改革以來,博物館由傳統收費模式轉變為免費的模式,為我國提供的公共服務與社會教育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因為博物館普遍由政府建立,屬于國有博物館,而運營主要通過政府與納稅人員的支持,所以博物館更應當為人們放下和未來提供良好的服務。
新形勢為博物館帶來的是成績的進步與發展路徑的拓展,帶來了極大的公共服務挑戰。未來,在社會的分工中,博物館應當擔任更多的社會服務任務,更加充分、完整地開發博物館的教育用途,從而符合發展形勢的不斷轉變。博物館的經營理念與教育觀念應當及時轉變,為教育事業帶來靈活、多變的教育模式、途徑、思維等,通過對未來的探索,充分體現博物館應有的教育職責。
國家在詮釋博物館時明確指出,博物館見證著一個民族的進步與國家的繁榮,是實現全民教育與提升國民個人素質的關鍵途徑。由此可知,博物館不僅需要承擔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等職責,還需要肩負起社會責任,推動社會教育。當前階段,國內大部分的博物館已經擁有相應的教育場所,為國民了解歷史與科學、人文等知識提供了有效的服務,但是受到人員、經濟等外在條件的局限,不能有效地進行收藏與研究工作,博物館發揮教育職能普遍出現受眾不廣泛、熱度不高、教育效果不充分等現狀。針對這種問題,博物館未來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突破傳統的教育模式,不斷結合新穎的科學技術以及新形勢下的教育理念,通過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實現變革,通過科技與博物館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展應用,為人們提供更優質的教育[1]。
促進博物館未來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深度融合傳統教育理念與現代科技手段,擴大教育范圍,促進教育現代化,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只能。在實踐教育時,結合傳統的學院式教育、師徒式教育與蘇格拉底式教育,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究傳統與現代的研究。
課堂式教育也就是所謂的傳統教育,課堂中教師圍繞著教材進行講解,授課全程由教師根據個人習慣、偏向來調整教學的節奏,這種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具有一套成熟的傳統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創新精神。再加之教材內容模式固定、內容形式深化,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隨意改變教材內容,導致在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文化水平的能力與途徑有限。結合當代博物館教育模式來看,博物館內藏品甚多,但是由于文化經濟觀念較為滯后,導致無法通過有效的途徑來落實博物館教育,結合現狀來看,博物館工作人員對館內藏品認識程度并不全面,導致在開展教育期間不能最大化的實現教育意義,對博物館的設立目的不夠明確。博物館的設立,主要是為人們提供文化知識的環境,無論博物館內藏品種類還是藏品價值都屬于公眾,而不是屬于博物館個體機構,在開展教育期間館員沒有真正落實博物館的教育意義,僅以展示藏品為工作目標,在介紹藏品時也沒有全面、透徹的講解內容,導致人們對于藏品認知不足,文化提升有限[2]。
師徒式教育的核心就是師生之間關系的傳統化,在這種關系中,普遍以教師為中心,帶有些許個人色彩。博物館在開展教育期間,通過講師、館員等人員的講解來落實教育的意義非常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太過于注重個人講解式的教育,就會導致學生思維模式與思考角度等逐漸偏向于講師,而缺乏自己的一套理論與模式。再加之講師因為具備鮮明的個人特色,無論是人格魅力、社會經歷、感情能力等多種素養,在講解期間會導致許多的隨機性,不能實現穩定的教育與傳承。
蘇格拉底式教育是當下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教育模式,通過教師的引導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生成,而在學習知識時通過自我探究與創新等方式來落實教育。博物館在進行蘇格拉底式教育期間,可以通過專業人員進行引導式講解,積極結合課堂教學模式與師徒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藏品文化的深度探究與剖析,從而促進學生加深學習,在滿足人們對文化需求的同時提升文化質量,實現公共學習空間。如果博物館教育能夠與大眾化教育實現結合,將會增加博物館的用戶范圍、促進用戶結構的生成,為博物館創造更加具有思想、文化的未來[3]。
未來博物館的教育方法,必須站在實際的角度上實現傳統式教育與現代化手段融合的模式,結合新穎教育觀念思想、傳統教育觀念、多種教育方法以及科技手段等為學生們提供更加有質量的教育方式,擴大藏品講解文化范圍,促進深度的文化交流,從而在滿足文化傳輸的基礎上實現教育意義,提升人民文化軟實力。
博物館屬于一種教育意義極強,但是非專業教育的場所。通過博物館來學習的方式也被稱之為非正式的學習,與學院式教育在模式與觀念等方面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具備溝通較為輕松,并且交互性強、能動性高等特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需要具備客觀、開放性的思想,把博物館的教育資源與科技感有機結合,促進教育的現代化,并擴展教育途徑。
通過在博物館內利用科技展示的途徑,來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體現。教育的重點在于科技產品的應用與進化,在人們進行博物館參觀中,會不斷接觸到電子類科技產品,不僅能夠擴大人們的眼界,還能為人們提供優質的服務,例如平面基礎類設備,電子現實屏幕與觸控屏幕、電子耳麥等多種平面類電子設備,可以在提供教育的同時為人們提供良好的教育途徑,尤其是當下較為熱門的3D立體放映機,不僅展示功能極強,還能為群眾們呈現氛圍感非常強的體驗效果,引導人們加深對博物館的認知。
隨著科技的創新與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逐漸被互聯網所滲透,信息生活的時代已經來臨。當下的時代中,是一種結合了高效學習、碎片知識等形式的模式,隨著人們工作壓力的逐漸增大,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已經成為一種學習的主流,通過網絡來進行學習可以及時的滿足人們對知識、文化的需求。博物館未來的發展可以通過結合得到、知乎等多種網絡平臺滿足人們學習的訴求。通過構建完善的網絡環境來擴大群眾范圍,促進博物館文化的廣泛擴散,從而為更多的群眾提供博物館內的藏品以及成果的研究,并加強宣傳,實現符合時代趨勢的教育模式[4]。
隨著科技的發展,老式博物館教育在形式與渠道方面受到了較大的限制,不能及時的滿足群眾對文化與知識的需求,博物館未來教育應當積極結合當下新穎的科技途徑,擴大教育范圍,通過科技的力量促進博物館自身的發展。在開展教育期間,不僅需要進行博物館內部硬件開發,還要注重對科技成果、電子設備、模擬設備等多種內容的展示,在實現博物館教育途徑拓展期間更加注重與網絡數字化的融合,降低因為空間與時間等多種因素對博物館教育的局限,積極結合傳統教育模式與現代化的教育模式,促進博物館未來朝著科技化、現代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