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建 張鐵剛 周利杰 郝瑞林 張鵬程
(1.河北水利電力學院,河北滄州 061000;2.滄州科諾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北滄州 062250)
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科技創新”問題。科技創新其中有一個重要一環即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發展。在國家的科技成果中,高校的占比是主要的、重要的。因此,要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
高等院校作為科研課題的主要承擔者,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1]。近年來我國高校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發展方面表現出良好態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高校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等文件。加之各地紛紛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辦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日益完善。譬如,滄州市政府出臺的《滄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計劃》對市、區、縣及各高校均提出了相應要求,對企業、高校及高校教師的激勵作用很大。因此,伴隨著各種政策、法律法規及各種辦法的制定,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將得到良性循環。
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許多高校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與創新創業的育人理念有機結合,將科研成果市場化與產業化發展緊密相連,對我國市場經濟轉型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例如,滄州市的高校教師積極開展“創業指導”服務,鼓勵學生參加省級、市級等創新創業大賽,既激發了高校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又推動了市域、省域的產業技術取得新突破。
在以前,絕大多數高校對科技成果轉化環節要求不足,造成出現科技成果產出量高但轉化率低的現象[2]。現在,雖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職稱考評范疇,但問題依然存在。對于高校個體教師或科研團隊來說,科研項目開展過程中的轉化環節尤其是中試環節很難落實,故短時間內“輕轉化”現象將會持續。此外,高校開展的科研項目多以基礎研究為主,并非以市場化為目標,研究后技術不夠成熟、社會實用性差,這就對企業的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企業“用不了”高校的科技成果,從而導致成果轉化長期擱置。
目前,高校的科研費用來自企業資助或金融貸款的占比很低[3],大部分的研發經費來自國家財政,來源相對單一[4]。所以高校科研活動資金投入不足,缺乏發展活力,最終難以推進成果有效產業化。隨著產業技術的不斷升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越來越離不開中介機構和技術經紀人,這對中介機構和技術經紀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的科技中介機構多為政府支持,運營能力差,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成效不佳。
高校是知識創新的源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正是市場和社會需求對于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激發了高校科研人員的研發動力。一方面,要抵制科研腐敗、成果造假等不良現象,營造良好的科研生態環境,多出優秀成果。另一方面,要把科學研究與產業化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產業需求和技術發展為主要方向,對關鍵的基礎問題、重要的實用問題加大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質量。
首先,高校要建立良好的科研考核制度,在考核過程中對科研成果的社會應用性給予重點關注。其次,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改變以往重論文重獲獎的觀念,對科研人員進行綜合性評價,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同時,各級地方政府要重視駐地高校的科技成果,將其成果轉化。圍繞高校科研出臺系列政策,在人才服務、企業幫扶和融資保障等方面擴展內容,營造良好的政策氛圍。最后,高校要重點關注科研資金投入不足問題,積極與專業風險投資基金等社會資本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在高校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管理部門對我國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工作而言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在設立成果轉化管理部門過程中,一定要考慮自身科研成果發展進度,對該部門進行專門的經費支持。同時要設立專業崗位,并給予職稱方面的支持。要注重網羅和培養知識產權管理、成果轉化的專業人才,可以從社會上招聘具有企業實踐經驗的專家,并給予其專門的編制和運轉費用。同時,組建更好的成果轉化隊伍,降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風險,把科技創新的目標真正落到市場需求、產業發展上來[5]。
面對成果轉化的困難,首要解決是科研與產業的結合。要深化校企合作,使科研與需求緊密結合。及時將高校的科技信息與企業的需求信息進行交換[6],會使雙方的交流更加順暢,同時可以降低合約成本,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此外,高校要積極與企業合作開設實驗室,將空閑的實驗室或先進設備租借給企業使用,充分利用企業具有中試實驗的硬件條件等。不斷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對于高校科研進程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工作是多方面的,需要高校、企業、中介機構和政府等多方聯合合作。本文在研究當前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現狀的基礎上,發現阻礙其發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幾點提升策略及建議,希望能為高校未來的科技成果轉化發展提供少許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