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印
基于技術轉移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分析
王長印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60)
技術轉移能達到科學技術融合經濟發展的目的,其屬于科技服務業范疇。技術轉移是科技成果、信息及技術能力轉移的過程,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能有效保障技術轉移。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保護仍涉及一系列問題,因此,分析中國技術轉移中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并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具有重要意義,以此為促進技術轉移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礎。
技術轉移;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產權保護
技術轉移在一定程度上與知識產權保護策略有著密切聯系,主要是由于技術轉移過程中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只有實施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才能達到促進技術轉移的目的。在當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程度逐漸提升,技術轉移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這給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一定的挑戰[1]。當前知識產權立法得到不斷完善,與此同時,技術轉讓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也得到初步建立,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仍然涉及到一些問題,本文主要就技術轉移的知識產權保護策略進行探究。
技術轉移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其指某種技術由起源地點或實踐領域轉而應用于其他地點或領域的過程,從轉移方向角度來看,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地理空間位置上雙向傳播,二是不同實踐領域的單向擴散;從轉移范圍角度來看,分為國內與國際轉移兩種方式;從轉移方式的角度來看,分為有償與無償轉移兩種方式。
知識產權屬于民事權利,其原意是知識所有權,也可稱之為智力成果權,其是基于創造性智力成果、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統稱。該詞是由法國學者卡普佐夫提出的,其最早出現在17世紀中葉,知識產權一般是國家對創造者的智力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2]。從本質上來說,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智力成果或知識產品是知識產權的客體,知識產權與其他有形財產相同,如房屋、汽車等,都受到國家法律保護,且使用價值相對較高。知識產權包括兩種類型,一是著作權,二是工業產權。前者是指自然人、法人等對作品依法享有財產權利與精神權利,后者是指工業、商業、林業等產業具有實用經濟意義的無形財產權,主要包括兩種,即商標權、專利權。
當前中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越來越完善,包括《商標法》《專利法》等,且知識產權法院體系也在建立、完善中,其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識產權保護狀況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在中國企業不斷開展技術研發過程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已經無法滿足權利保護需求。從實際情況來看,司法實踐中的各類侵權案件越來越呈現多樣性、復雜性,現有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司法解釋還有所欠缺,無法提供有效指引,使得司法機關對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處理面臨一定的挑戰。在研發、咨詢、評估與技術轉讓中,一般都會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國家應根據司法實踐讓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與時俱進[3]。
當前中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已逐步完善,尤其體現在不同類型知識產權歸屬與利用機制的建立方面,然而由于廣大技術研發機構的知識產權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且制度依據存在不規范的現象,在技術轉移過程中很難達到轉讓方、受讓方利益平衡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技術研發人員參與技術轉移的熱情,因此,在對技術成果權利歸屬的確定基礎上,建立合理的科技成果激勵機制很有必要,以此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動,使他們參與技術轉移的積極性得以提升[4]。
獲得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在技術轉讓過程中具有顯著的價值,但是從當前在技術供應方、技術需求方來看,知識產權保護還有所缺乏,在技術轉讓過程中沒有明確約定技術成果歸屬,且沒有清楚的違約救濟條款,由此導致侵權案件大量出現,這對技術成果的后續開發帶來不良影響。在技術轉移過程中,為了全面實現轉讓方、受讓方的利益,企業應當規范合同條款中的相關內容,包括成果歸屬、價值評估、違約責任等。
在技術轉移過程中,應當對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斷完善,不僅能達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目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對促進中國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5]。在技術轉移領域,政府應對當前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予以完善,尤其要注重明確規定權利的具體歸屬、技術成熟度評估等內容,并結合技術轉移中的各個環節,制定完善有效的法律,以此更好地指引司法實踐的開展,有效保護知識產權。
首先,企業應建立專職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當前時代科研、開發成果及知名商標等知識財產已成為企業核心資產,可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企業應在管理機構設置方面予以足夠重視,不僅要科學開展知識產權管理工作,還需制訂相應的戰略、制度,并嚴格監督實施[6]。同時,對企業產業特征充分考慮,深入了解行業產業發展趨勢等相關問題。其次,企業應合理處理自主創新與合法仿制之間的關系,對自身知識產權的維護予以強化;立足長遠,使企業贏得知識產權問題的主動權,使自身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不斷提升企業研發強度,加大資金、智力與先進設備的投入力度,與時俱進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員工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企業應對核心產品自主研發高度重視,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充分保護自身自主知識產權。在技術轉移過程中,轉讓方應當制定完善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將相關的管理工作落實到位,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實現跨越發展,應當充分重視國際國內技術轉讓中博弈能力的提升,通過技術合同方式使自身最大權益得到保障[7]。
知識產權歸屬、利用、收益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技術轉移的各個環節有著密切聯系,技術轉移的模式不固定,我們需要結合技術成果的研發機構、階段及技術成熟度,使轉讓方、受讓方的意見達成一致,由此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與此同時,需要科學地評估技術成果的歸屬、權利的穩定性,對條款進行清晰的制定,對合同責任進行明確界定。同時規范技術轉移行為,由專業人員對技術轉移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專業咨詢服務。
當前人們對“知識產權”概念幾乎都有所了解,一般都是通過網絡、媒體或自學對知識產權進行了解的,但系統學習這一知識的人員相對較少,因此,加強知識產權知識的普及工作顯得十分重要。我們應當加強知識產權通識教育,加大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宣貫力度,包括《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等,宏觀調控規劃知識產權;管理人員應強化知識產權意識,提升應對復雜知識產權問題的專業素養[8]。
當前知識產權保護受到廣泛重視,知識產權問題不僅與法律知識專業知識有關,測量與技巧的應用也不可忽視,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高質量市場經濟發展,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管體制十分必要,且需充分考慮專有主成果管理、知識產權管理等方面。其次,政府應發揮自身優勢,在科技管理機構設立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同時還需在激勵政策制訂方面下功夫。中國市場經濟仍處于發育階段,在企業市場行為不太規范與成熟的情況下,政府應發揮自身力量對企業內在積極性予以充分調動,使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落實到位,比如優惠政策制定、協調產學研合作等。最后,政府還應當倡導積極的輿論導向,使社會形成一種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不能故意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使知識產權所有人合法權益得到充分尊重與保護。
技術轉移是中國自主創新工作的重要部分,使技術成果轉化難題予以有效化解,在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的融合方面具有重要優勢。在技術轉移過程中,知識產權保護能使轉移的效率得以提升,使科學技術、其他要素的融合深度得以提升,積極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1]米捷,林潤輝,董坤祥,等.OFDI企業與本土集群企業知識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知識位勢的視角[J].管理評論,2016,28(9):106-120.
[2]羅德明,周嫣然,史晉川.南北技術轉移、專利保護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5,50(6):46-58.
[3]郭春野,莊子銀.知識產權保護與“南方”國家的自主創新激勵[J].經濟研究,2012,47(9):32-45.
[4]余俊.我國高校技術轉移中的知識產權策略[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5):127-133.
[5]張建忠,劉志彪.知識產權保護與“趕超陷阱”——基于GVC治理者控制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1(6):58-68.
[6]張杰,李勇,劉志彪.外包與技術轉移:基于發展中國家異質性模仿的分析[J].經濟學(季刊),2010,9(4):1261-1286.
[7]顧振華,沈瑤.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 ——基于全球價值鏈分工的視角[J].國際貿易問題,2015(3):86-97,176.
[8]李平,宮旭紅,齊丹丹.中國最優知識產權保護區間研究——基于自主研發及國際技術引進的視角[J].南開經濟研究,2013(3):123-138.
F204
A
10.15913/j.cnki.kjycx.2021.01.066
2095-6835(2021)01-0163-02
王長印(1984—),男,山東曹縣人,碩士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為科技管理、知識產權等。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