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卓 長春電子科技學院
高校藝術教育是施行美育的有效媒介,故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這就需要以藝術教育的情感性為基礎并將其融入人文教育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文學科和教學方式有效結合的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完善藝術教育體系。基于此,本文將主要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理論視野和現實要求進行分析。
藝術教育是一個悠久的話題,同時也是有著時代意義的話題,所以應不斷加強學校美育,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活動中,要注重理論設計視野的拓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學生高效性、多元化發展提供助力。
近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一些高校為了滿足社會的迫切需求,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彌補了我們國家藝術設計教育的不足,為社會培養出一大批應用型的藝術設計人才。
不過,在實際培養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問題。首先,我們國家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起步比較晚,是在1980 年前后起步的。這一行業屬于新興行業,因此,教育理念并沒有發展得很成熟,對于人才培養方面缺少時代感及創新思維。其次,隨著社會需求量的不斷增加,招生的院校也逐漸增多,招生規模也因此漸漸擴大,進而出現盲目的特征。由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人數正在不斷增加,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學校對于學生的管理模式相應地也會出現問題。面對這樣的發展速度,高校的師資團隊在實際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會出現嚴重的不足,進而影響高校對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質量。最終的結果就是社會嚴重缺少設計人才且設計專業的學生很難就業,這使得很多設計專業的學生從事了與專業不符的工作。最后,教育的質量滿足不了當今時代發展的需求。現階段,有很多高校在實際進行藝術設計教育的過程中,都會沿用早期的美術教育模式,更加注重訓練學生的技能,忽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探索,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并不能滿足社會以及時代的需求。
另外,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德育雙修”的育人理念,強化教師的整體教學思想,深入開展創新性、多樣性的學習指導活動,提高教師師德師風素質,培養骨干藝術教師,使高等院校藝術教育事業呈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勢態,全面增強學生核心競爭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為提高學習能力提供助力。與此同時,教師要通過“德育雙修”的有效滲透來提升學生德行素養、藝術技能等,讓學生在基礎學習的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習競爭力,為學生的綜合性、創新性、高效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進而彰顯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特色,促使學生在優質的藝術教育活動中,培養良好的藝術表達技藝、高尚的藝術設計情操,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藝術素質,提高高等院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效率,滿足高等院校學生的現實學習要求,培養出具有良好德行、高尚人格、專業素養的優秀精英群體。
美育是很有必要的一項工作。若是想充分實現這一工作目標,就要做好立德樹人這一工作,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了解美育特征,宣揚美育精神,使每個青少年都能健康成長。相關文獻也指出:高校美育課程建設應以藝術課程為核心,各個學科相互結合,注重對美育基礎知識的學習,強化實踐活動。要以培養人文素養為核心,著重提高創新能力,科學合理地制定美育目標。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哲學家可以對美展開追問,但是從理論上來看,美是非常抽象的,很難在教育中實施。雖然現在普遍認為,美育的重點在于育,而不是教,美育需要全面地滲透到學校的教育中,甚至還可以有自然美育等,但是有情感性的藝術教育,仍然是進行美育的主要方法。有學者曾經說過,聽音樂務必有懂音樂的耳朵;要欣賞繪畫,一定要有發現美的眼睛。在藝術教育中應用生動的藝術形象,能夠更深層次地體會其中的情感,感悟其中的哲理,以此獲得升華。藝術不但可以充分滿足人們在審美上的需求,還可以作為一種生存方式、體驗。藝術教育中的情感,是理論教育無法達到的層次。
學校美育有著非常強的意識形態,需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揚傳統文化,使學生自覺承擔發展文化的重任。增強學生人文素養是達成立德樹人這一目標的核心任務。教育的本質就是促進和諧發展,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統一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就要求在進行藝術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教會學生技能,還要用藝術獨特的知識,開展以人為本的教育。有學者說過,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去破壞原本的天性,然后再去發展其他的天性,這樣就會出現畸形的發展,所以,真正的教育應是全面發揮出藏在天性中的一切力量,使其得到協調發展,成為一個完人。所以,高校在進行藝術教育時,應先從理念出發,回歸到用美來教育學生,最大限度地提升每一位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還要讓他們學會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平日的生活,從而養成正確的生活態度。
藝術形態是感性的,但是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內涵,能夠和人的情感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藝術是將形象和情感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將自身的思想放置在行為上的過程。而藝術審美是從感性出發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形象,在有限的物質中尋求理性的自由。藝術中的感性和理性相互融合,二者相輔相成。所以,藝術教育的主要手段,應是滲透思想,展示精神的形象。這區別于傳統的理論性教學模式。
有相關學者說過:“過去的時間,就像是一片黑黑的天空,人們之所以能夠辨別就是因為有藝術家的存在,為人們點亮燈光。”美學中的四個主要內容,無不貫穿在情感之中:對于優美來說,情感是人對自由的渴望而形成的愉悅;對于崇高來說,情感是自由受阻的時候,可在同感中浴火重生;悲劇通過恐懼等情感的釋放,升華心靈;喜劇將丑表現在美中,愉快地進行自我批評。
所以,藝術審美活動是將情感作為中介,將主體和對象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其一,藝術教育的施行應將情感作為主線,是滲透理性的教育,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沒有情感的觸動,就沒有美,更沒有精神上的升華。其二,進行藝術教育活動,既不是推理,也不是靠講道理就能夠達成的,而是需要通過生動的音樂、繪畫等形象才能完成。正像西方某學者說過的:“在欣賞戲劇的時候,是從多個方面進行的,而音樂欣賞則是從三個層次達到共鳴。”所以,藝術教育是通過感悟具體形象的情感,從而對生命展開更深層次思考的過程。
強調藝術教育的情感性,并不是說藝術教育就是用來愉悅身心的。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堆出偉大的思想,和整合相同,藝術不僅是人們了解世界的精神力量,還是一種智性的存在,需使一種創造性的力量,一種打破有限物質的力量。曾有人這樣概括藝術教育:“藝術在教育中意義大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比其他學科更先應用創造性能力,進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想象力以及把握整體的能力都在展示著藝術是智性的存在,藝術以圖像為主要載體,傳遞著事物的表象,擁有著深刻的內涵。把握藝術的智性,不僅是內在層面的需求,而是對人們熟悉世界起到了指引作用。
在高校藝術教育過程中,應當創建具有包容性的教育體系。人文教育追求靈魂。碎片化的藝術技能培養、沒有內在聯系的課程、沒有藝術實踐的理論教學等都沒有表現出藝術教育的人文性。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把藝術教育融入人文教育,進而實現教學方法和課程目標的統一。
藝術教育不只是一門課程、一個專業,而是各個藝術門類相互融合的教育。人們通過藝術實現自我完善,通過教育實現發展。因此,美學在藝術教育中的價值是極為重要的,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美學更多體現的是學科屬性,而藝術更多體現的是實踐性,藝術形式是豐富多樣的,藝術的實踐問題是其主要核心。雖然長久以來藝術和美學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但是從本質上看,將美學應用在藝術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強以美育人的效果,拓寬個體的藝術教育視野。
藝術教育涵蓋了美學理論。藝術教育是美學理論的基礎,并積極推動著藝術教育的發展。有學者說過:“美育就是用美學的理論展開教育。”在高校的教師團隊中,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并不是很多。同時,高校的藝術課程嚴重缺乏邏輯性,這就導致了藝術教育的不完整。所以,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多個學科的融合,創建具有協調性的教學體系。
其一,將學科作為基礎,即把藝術教育放在人文領域。由此,這種教育的基礎就是人文學科的整合,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系統。其中,創作為學生提供了更加直觀的感悟,把想象力等納入創作,能夠促使學生關注藝術的歷史,防止其在孤獨的環境中進行創作。藝術批評是對創作活動的認知,美學指引學生創建情感。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將藝術創作視為主要核心,以藝術歷史作為最主要的組成,把握了藝術審美活動的智性,形成了動態且富有綜合性的教學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層面上的美學理論,還是藝術門類美學,都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移植,而是要把美學理論作為人文教育的通識內容,并從哲學層面將其轉化為藝術實踐,這是需要協調二者共同來完成的事情。
其二,在藝術審美教學實踐中滲透人文思想。這就要求在實踐活動中,貫穿一些有代表性的知識,將其融入藝術教學,賦予個別的藝術形式以美學意義,促使理論和技能相結合,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悲劇、喜劇的審美范疇,美在主觀和客觀上的追問,都可以滲透在審美中,更好地解釋抽象理論。
以上所述的兩個方法并無好壞之分,只和高校自身的教學、學科體系、教師的專業和素養構成、通識教育的整體設計有關,可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篩選。
在藝術設計教育不斷進步與發展的當下,由于很多高校教師并沒有很高的專業素養,導致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果不容樂觀。而在當下,科學技術蓬勃發展,各種新興技術的應用也會為人們的審美觀帶來改變,進而使人們的設計思維也發生了改變。與此同時,這也對教師提出了要求,即一定要對藝術設計的歷史進行了解,對設計的思想觀念以及知識體系進行關注,并能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知識融合,使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能夠與時俱進。不僅如此,教師也需要加強學術交流,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藝術設計教育,進而通過學術交流以及知識的補充不斷提高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總的來說,國家對藝術設計教育提出的要求為高校美育以及藝術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依據。高校進行藝術教育,應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正確的方向,遵循美育特點,培養有思想、有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