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梅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關于漢畫像石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隨著對漢代古墓的科學發掘和保護,漢畫像石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其內容幾乎涉及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可以準確反映漢代的真實景象。而漢樂舞作為漢畫像中的一種類別,在研究漢代音樂和舞蹈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漢樂舞的音樂形式包括樂器演奏以及歌唱等各種形式,舞蹈方式是在不同場合下的舞蹈表演,主要以群舞為主。這種宏大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呈現,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首先,漢樂舞產生的時代是漢朝,在經歷了多年的戰亂和分裂之后,漢代作為一個統一的、穩定的王朝,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文景之治”為百姓帶來繁衍生息的機會,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推恩令”“獨尊儒術”和加強中央集權等一系列政策,讓漢代的統治日益穩定。這些內容在漢畫像石中也有所表現。其次,穩定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畫像石被發現的地區多為經濟富庶之地或是政治、文化中心。發達的經濟和富足的物資,為漢畫像石的出現提供了條件。漢畫像石中展現的藝術形式都是在經濟發達的情況下產生的,當時的人們不僅僅滿足于口腹之欲,開始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面。以山東為首的漢樂舞分布區域表現的是儒家文化,以南陽為首的漢樂舞分布區域表現的是楚地的浪漫主義文化,以重慶為首的漢樂舞分布區域表現的是中原與西域的融合文化,這些不同種類的文化讓漢樂舞的形式更加豐富。除了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外,還不得不提到漢代盛行的厚葬之風。為了追求生前和死后世界的統一,漢代在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之后,盛行起厚葬之風。漢畫像石作為喪葬禮制性建筑的一類開始大肆出現,同時,為后代研究漢代文化以及漢代樂舞文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1.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符合時代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4 年9 月24 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2565 周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明確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他還用形象的語言要求重整民族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以此類推,除古代文獻的文字外,陳列在漢畫館和敦煌壁畫上的中國古典舞也都應該從二維空間向四維空間活起來。它們不是中國當代社會所熟知的,也不是芭蕾舞和現代舞、民間舞和當代舞觀念及技術創造的“意蘊和精神”所能替代的。與此同時,教育部也在大力改革語文的教學重點,提高傳統文化和文言文的比重。因此,在基礎教育角度就對傳統文化加以重視和啟蒙,能為將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還能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2.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堅定文化自信
當今社會充斥著各種繁雜的信息,紛擾交織,對此很多時候無從辨析。正如舞蹈普及教育現狀,各種舞蹈考級在校外機構被利益驅使,使舞蹈失去教育初衷。六七歲的兒童跳著《洛神》《點絳唇》,穿著漢服跳起拉丁舞……凡此種種,美其名曰“融合”“創新”。但是少年兒童無法從種種亂象中辨析文化的祖源,容易對文化產生混亂的認識。那么,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在這些紛雜信息中脫穎而出,占據主流地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相比于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我們更為迫切的是需要讓兒童對傳統有一個正確的、自信的認識。豐富的傳統文化形式會為基礎教育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傳統文化形式可以幫助孩子們塑造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格,提高孩子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品位。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和考驗。漢樂舞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形式,融詩、歌、舞為一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適宜兒童體驗。鑒于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我們可以不必糾結傳統的定義,只是單純地將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漢樂舞展現在他們面前,讓藝術的氛圍帶給兒童最直觀的感受。漢樂舞中的音樂形式、舞蹈形式和服飾形式都是漢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兒童在感受的同時,可以最直接地接收到漢樂舞中的各種優秀思想,在潛移默化中讓兒童樹立傳統意識,建立文化自信。
1.樹立正確審美
如何定義“美”,是世世代代的人們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什么是美,什么可以代表美,現階段看來,自然美是人類最早意識到的美。大美之美,美在自然,自然美是“自然人化”的結果。人對自然美的發現與欣賞也是無窮無盡的,人從自然美中獲得的啟示更是無窮無盡的。自然美愉悅人的身心,激發人的創造靈感。自然的理性可治愈人的心靈創傷,提升人的道德情操。人與自然要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也就是天人合一。這種自然美在漢畫像石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漢畫像石的產生是當時的人們為了記錄當時的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現實發生的場景所刻畫出的藝術作品,是人們對當時自然美的發現、欣賞和轉化。
2.傳統文化的審美意義
漢畫像石中的漢樂舞以古樸的漢畫形式把漢代的音樂和舞蹈形式呈現出來,通過高超的雕刻藝術將漢代真實的生活和娛樂場景生動地展現在當代人面前,顯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漢樂舞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既包括場面宏大的樂舞百戲、雜舞、鼓舞樂、相和歌樂等,又包括小型歌舞形式如舞蹈、雜技、說唱、戲謔、游戲等。如今,我們帶領兒童走進漢畫像石,讓他們感受漢代的樂風舞韻,體味宏大的表演場面,驚訝于演員高超的技藝,領略漢樂舞的形式美和藝術美,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烙下中華文化烙印。漢畫像石中的漢樂舞,動作之優美,形式之多樣,彰顯了漢代繁盛的國力、深刻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當兒童觸摸歷史時,漢畫像石帶給他們的是傳統與現代、未來不同的審美定義,卻傳遞著相同的文化符號。
審美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每個民族的審美心理特征都會在日常生活和文學創作、藝術活動中表現出來,并且在該民族的文化習俗、思想觀念、意識形態中得到解釋和印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樂占著相當的比重,其中以身體構成的樂舞關涉政治、社會、倫理、教育諸多方面,而在樂舞傳統中生成的中國古典舞也脫不開這些方面的考量。對美的形態的特殊感受,是每個民族審美觀念的一個重要內涵,既表現了每個民族審美觀,也濃縮了該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質,是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結果。讓民族的美走進新一代兒童的心里,并在其中生根發芽。
3.兒童舞蹈美育的意義
舞蹈美育是一種生命美育,對兒童進行舞蹈美育的意義絕不在于舞蹈技能的高低,而在于兒童的生命質量,提升兒童的生命強度,是幫助他們培養認識美的覺悟、追求美的理念和創造美的能力。少年兒童對于音樂、舞蹈之類的藝術形式,需要建立自己的認識,對美的體驗是兒童自發的一種感受。因此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只要符合兒童對于美的定義,那么就是美的。芭蕾舞是美的,鋼琴曲是美的,漢樂舞也是美的。
兒童舞蹈美育自古就有,漢樂舞作為漢代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其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民族印記。兒童在觀賞的過程中除了可以感受到雕刻藝術的精美以外,通過排演漢樂舞片段,穿上與漢畫像石描繪的相同的服飾,嘗試完成《六博對弈》《俳優》《手袖威儀》《建鼓舞》等樂舞片段,這樣更能直接地讓兒童浸潤在集大成的漢代音樂和舞蹈當中,真正踐行兒童舞蹈的身體審美教育,提高兒童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在未來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具備強大的辨識力。
漢樂舞不僅是一種美的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漢樂舞體驗過程,是傳統文化的一種“活”化形式的嘗試。它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了兒童的情操,給他們帶來愉悅的體驗,同時更是實施美育的過程。幫助兒童形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促進他們詩意人生的實現。“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樹人育人的初始和終極,不但是人格修養的入門途徑,更能使它達到成熟的、高級的境界。
1.青少年認識的特點
皮亞杰(瑞士)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識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他認為所有的兒童都會依次經歷這四個階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現是每個新階段到來的標志,而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們能夠以更為復雜的方式來理解世界。雖然不同的兒童以不同的發展速度經歷這幾個階段,但是都不可能跳過某一個發展階段。同一個個體或許能同時進行不同階段的活動,這明顯地表現于從一個階段進入一個新階段的轉折時期。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兒童在發展初期對美的認識尚未成熟,在認知過程中通常是進行比較直觀的感受。
2.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
我們在思考怎樣建立漢樂舞的概念時要考慮兒童的認知規律,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艱澀的概念變為直接觀察、體驗,讓兒童直接面對漢畫像石本體,正確引導,了解漢樂舞的服飾、妝容、動作和韻律等。直觀地展示漢畫像石中樂舞壁畫的美,讓漢畫樂舞真正“活”起來,可以在兒童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產生想要去接觸、去了解漢樂舞的興趣。在教學的過程中用相對輕松的方式建立漢樂舞的概念,利用美育課堂形式,從不同方面對漢樂舞進行解讀。在傳統文化與教育的融合中,通過多媒體設備教學形式的結合,能更好地促進兒童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方式的適當使用,生動形象地傳遞漢畫樂舞的內容,以多種方式向兒童呈現更多的漢畫像石圖文,兒童可以更直觀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理解。借助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強化兒童對文化內容的記憶。對于漢畫像石在基礎教育中的傳播和應用,可以通過將漢畫像石掃描為紙質,由兒童涂鴉上色,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對色彩的感知以及審美能力。還可以通過將漢畫像石中的故事制作為動畫或視頻的方式進行傳播,為兒童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創造更多的途徑,方便文化與教學的融合,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漢樂舞的多種體驗將激發兒童對藝術的向往,同時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符號的確認。
漢樂舞不僅僅是一種舞蹈和音樂形式的符號,更是一種文化和思想的體現。當時的人們崇尚什么樣的思想,追求什么樣的精神境界,都會通過藝術的形式呈現在漢畫像石中。內容豐富多彩的漢畫像石,大致分為三類。
(1)現實生活。例如,迎來送往、車騎出行、迎賓拜謁、庖廚宴飲、樂舞雜技、鐘鳴鼎食、六博對弈、馳逐狩獵、射御比武、飛劍跳丸、馴象弄蛇、魚龍漫衍、吞刀吐火、捕魚田獵、亭臺樓閣、門卒侍衛等。
(2)歷史故事。漢代先民善于思考和崇拜,雖然皇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在社會上新儒學占主導地位的同時,道家思想和民間宗教也十分活躍。
(3)神仙世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相交)四神;傳說中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創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媧;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相交。還有玉兔搗藥、神獸守鼎等。
尤其在漢樂舞中的手袖威儀為儒家思想在漢畫像石中的具體體現,手袖威儀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發展到漢代已經極為成熟。孔子曾云:“君子不重則不威”,由此可見威儀在漢代的重要性。除了威儀的重要性外,漢樂舞中也體現出儒家的其他重要思想。漢樂舞中“三皇五帝”“羽人”等無不體現儒家“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現在西周,漢代著名的儒學家董仲舒也曾提到“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漢樂舞中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由此可見,漢代的儒家思想也深深烙印在漢樂舞中,藝術表達思想,思想蘊含在藝術之中。不僅僅是儒家思想,漢樂舞中還蘊含老莊思想、佛教思想、楚地浪漫主義等各種漢代的思想,是漢代文化和思想的呈現方式。兒童在第一階段對漢樂舞建立初步的認識之后,就可以通過漢樂舞體驗,了解儒家等學派的優秀思想,這對少年兒童三觀的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上文提到,漢樂舞中蘊含了漢代諸子百家的思想。正是這些觀點的不同,讓漢代的文化變得豐富多彩。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即使傾盡畢生之力也很難窺得其全貌。這里,漢樂舞反映的內容是真實的,有歷史的可靠證據,具有豐富內涵和深刻的底蘊。漢樂舞已經成為極具價值的文化資源,展現了漢代宮廷的真實禮儀、漢代百姓的真實生活等。我們走進漢樂舞就是在走進漢代真實的歷史。漢樂舞成為我們窺探了解漢代文化和歷史的“望遠鏡”。
國家強調“文化自信”“文化軟實力”,那么在基礎教育兒童成長的關鍵期,面對撲面而來的“舶來品”洋文化,面對中國舞蹈文化認識的無所適從,兒童以怎樣的方式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樣式并對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自信?中國歷代都將舞蹈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例如,在漢魏之際,儒家宗廟祭祀活動,嚴格限定在貴族子弟中。漢太樂律稱:“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酬。除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關內侯到五大夫子,取嫡子高五尺以上,年十二到三十,顏色和順、身體循理者,以為舞人疽。”這些經過挑選的舞人就肩負著身體文化政治的職責。再如,元代山西永樂宮壁畫上的舞童,長巾翻飛,踏足抬臂,成平圓、立圓、8 字圖而舞。“長袖善舞”的袖舞是中國古典舞的代表性種類之一,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過兒童袖舞的舞蹈形象,延續到明清,兒童舞袖的形象依舊普遍存在。
那么,漢樂舞一定可以作為國家主流的身體審美教育載體,成為中國古典舞的身體母語。我們將充分利用徐州地域的優勢,挖掘適合少年兒童身心體驗的樂舞形象,讓二維的壁畫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活”起來。在傳統深厚的中國大地上,孩子要自豪地學習傳統的巾舞、袖舞、棍舞、伎樂童子舞、《靈星舞》,讓漢樂舞在孩子們內心生根發芽,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讓民族的美好傳統“扎進”孩子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