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剛
(上海市奉賢區消防救援支隊,上海 201499)
近年來,為夯實公共消防安全基礎,有效整合基層單位現有資源力量,提升消防工作社會化水平,各地消防救援機構大力推進多種形式消防隊伍建設,初見成效。多種形式消防隊伍中,村居委微型消防站對于郊區和農村地區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能夠最大限度地解決偏遠地區消防站點少、人員居住分散、消防車難以到達等難題,受到各地消防救援機構的高度重視[1]。
村居委微型消防站是以提高農村和遠郊地區的自防自救能力為目標,立足防火、滅火實際需要,以“打小滅早、救人第一”為原則,積極整合群防群治力量,配置必要的防火、滅火器材,常態化開展防火巡查、消防宣傳和初期火災處置工作而建立的志愿消防組織。村居委微型消防站是緩解當前滅火救援力量緊缺的有力措施,是防火監督和宣傳培訓工作的末端抓手,偏遠農村和遠郊地區一旦發生火災,村居委微型消防站能夠快速到達現場,科學處置或控制火災蔓延,并組織人員疏散,對于偏遠地區的火災形勢穩定與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部分政府領導對村居委微型消防站不夠重視,以完成任務、交差的心態對待微型消防站建設,導致部分村委和居委在微型消防站建設時,僅僅滿足于湊齊“一部電話、三個人”,對于微站的隊員素質、值班保障、訓練執勤、裝備維保、巡查宣傳等工作漠不關心。已建成的村居委微型消防站,其隊員也普遍由門衛、保安、值班人員來代替,且有大量老人,根本不具備防火巡查、夜間職守、臨警出動和火災處置能力,更談不上滅火救援、通訊聯絡、疏散引導、安全防護等協同配合工作的有效開展,微站建設水平普遍不高。
村居委微型消防站建成后,其訓練、管理、值班備勤等工作由基層消防機構負責監督指導,定期進行電話點名、實戰拉動、聯勤演練、到站檢查等工作,對于發現的問題,基層消防機構只能口頭指正,通報反饋至相關街鎮后,整改效果也不明顯,缺乏硬性約束的權力和能力,導致基層消防機構在微站工作中缺乏“存在感”,管理威信和管理效果不佳,工作積極性不高。目前,部分村居委微站甚至存在“名存實亡”的現象,毫無戰斗力,無值班人員、器材裝備損壞、臨警無法出動、到場不會處置等問題時有發生[2]。
村居委微型消防站建成后,后續保障措施沒有跟上,微站隊員額外的巡查宣傳、值班備勤、火警出動補貼較少或沒有補貼,器材裝備出現問題(損壞、損耗、缺失等)無法維修保養,微站人員也被其他工作擠占大量時間,各類原因導致微站隊員普遍認為微站工作屬于義務勞動,應當優先完成其他工作和個人事務,8h以外的微站工作與己無關,崗位認同感較弱,對微站工作敷衍了事。
村居委微型消防站最大的作用就是一旦發生火災,能夠短時間到達現場進行初期火災處置,為專業消防隊伍到場撲救爭取時間。但從實際接處警情況來看,部分村居委微型消防站接到火警通知后,無人員可出動、無裝備可使用、有裝備無法使用、到場時間過長、無法與消防部門實時通信等較為明顯,導致臨警出動效果大打折扣。村居委微型消防站缺乏制度化的運行標準、保障標準和責任標準,導致村居委微型消防站建設管理工作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確、后續保障不到位、統一調度不落實等問題,制度建設急需加強。
各級政府要切實從思想上、制度上提高對村居委微型消防站的重視程度,體系化、配套化的推動村居委微型消防站建設管理工作,杜絕消防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要從省、市級層面出臺政策性文件,明確縣(區)、鎮(街)兩級財政每年要落實的微型消防站建設經費標準和運行維護經費標準,特別是對達到建設標準、具備戰斗力的村居委微型消防站要給予一定補助,不斷鞏固微型站建設成果。要為培訓合格、登記在冊的微型消防站隊員辦理人身意外傷害險,對優秀隊員和骨干力量發放特別津貼,對在火災預防和撲救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微站隊員給予表彰獎勵,樹立先進典型,強化示范效應,充分調動微型消防站隊員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社會認同感和工作榮譽感。
各級政府和消防部門要理清、理順村居委微型消防站建設管理工作的任務分工和權責體系,并制定出臺相應的規范性文件和監督問責機制,確保權責對等、有據可依,形成“各司其職、有錯必糾”的閉環管理體系,避免微站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各級安全管理部門和消防部門要加強對微型站的業務指導,按照崗位特點和技能水平,合理確定防火巡查、消防宣傳、執勤秩序管理、火災撲救行動等工作的分工,保證各項工作組織嚴密,火災處置安全有序。各級消防救援機構要主動對接村居委微型消防站和政府部門,定期進行業務考核和運行情況通報,強化問題導向式的問責力度,并將考核通報結果與各街鎮和村居委的年終考核成績掛鉤,不斷磨合鍛煉隊伍、發展壯大隊伍,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切實提高反應速度和工作質量[3]。
各單位要針對村居委微型消防站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村居委微型消防站訓練考核辦法,確保村居委微型消防站“每天必訓練、每周必演練、每月必培訓、每季必考核”,使微站隊員的心思和精力切實放在微站工作中,避免在崗不履職的情況。消防救援機構應主動將微型消防站納入執勤崗位練兵和日常業務訓練中來,組織村居委微型消防站進行業務練兵競賽和消防知識競賽,主動將各類消防業務資料、戰評素材、訓練方法和實戰經驗與微站隊員分享,定期組織微站人員到消防隊站進行業務培訓,安排一定數量的微站骨干隊員到消防隊站“住勤”輪訓,使微站隊員與基層隊站消防員“同吃住、同戰斗”,最大限度地積累實戰經驗。
不同村鎮在經濟模式、人口分布、交通狀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各村居委微型消防站在滿足基本的微站建設標準后,應積極探索符合本村(居)特點的值班備勤模式和裝備配備標準。例如:交通狀況不佳的村應優先配備靈活機動的摩托車,河網密布的村應考慮配備小型機動吸水泵,人口密集的村要配備榔頭、喇叭、中型照明燈、逃生面具等簡易的破拆逃生工具,確保臨警可出動,出動快到場,到場能處置。各街鎮應鼓勵村居委結合轄區實際,制定針對性的工作措施,提升消防工作水平,不能搞“一刀切”和大包大攬,導致微型消防站失去發言權和主動性。
各級政府單位應將村居委微型消防站納入消防調度指揮體系,將微站的基礎信息變更、裝備運行維護、值班備勤監管、接警出動通信等工作與消防接處警系統無縫銜接,避免消防機構在消防電臺、接處警系統、微站管理平臺、電話、互聯網等不同設備和網絡之間不斷切換,最大限度的減少中間環節和人為干預因素,確保微站與消防指揮中心的實時互通,避免各自為戰,使微站與消防隊伍之間形成合力。村居委微型消防站發展成熟后,應探索建立區域聯防和應急響應機制,定期開展應急調度、聯合作戰、戰斗支援等方面的演練,提高區域聯防協作水平,逐步實現聯防區域內“一點著火、多點出動、鄰里互助、協同作戰”的模式,強化區域消防安全保障。
村居委微型消防站建設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還有許多不成熟、不健全的地方,各級政府和消防救援機構要積極探索村居委微型消防站建設、管理、培訓、使用、保障、激勵等方面的工作機制,及時總結固化經驗,既要推進“量的擴張”,更要保證“質的提升”,充分發揮其在防火巡查、消防宣傳和初期火災撲救上的重要作用,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其真正成為各級政府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