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菁
(山東省消防救援總隊,山東濟南 250000)
火災調查工作是一項實踐性、時效性較強的專業技術工作,火災發生后,火災調查人員需第一時間進入火災現場進行勘察工作,必要時還將與火災撲救同步進行。面對破壞嚴重、情況復雜的火災現場,火災調查人員必須做好充分的個人防護,配備安全有效的個人防護裝備,以抵御火災現場可能遇到的各種傷害,確?;馂默F場勘驗的順利進行。
由于火災會造成建筑物內部結構被大量破壞,甚至對建筑物的穩定性造成影響,因此,即使火災撲滅后,火災現場及著火建筑附近仍存在諸多危險。且火災事故的發生在時間上與地域上有很強的隨機性,當火災發生后,火災調查人員應盡快趕赴火災現場,以便觀察起火部位、火情態勢及火災蔓延路線,有時還需進入建筑物內收集相關證據。根據案例分析,火災調查人員在火災現場主要面對以下危險:
建筑中廣泛使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較好的承載能力和耐火性能,火災發生后30min內,室內溫度可達800℃左右,鋼筋混凝土柱的抗拉和抗壓強度均會降低;由于混凝土柱的四面升溫不均勻,發生爆裂則導致主體產生撓曲,其承載力迅速下降;隨著溫度進一步升高,鋼筋混凝土梁板的承載力也將逐漸下降,甚至在沒有明顯預兆的情況下發生脆性破壞,導致建筑物瞬間倒塌。2015年1月2日13時14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太古街727號紅日百貨批發部倉庫發生火災,由于火焰直接作用于柱、梁、板等結構承重構建,燃燒強度高且持續時間長,遠遠超過了承重構建的耐火極限時長,火場持續高溫引起鋼筋和混凝土強度降低,21時37分,起火建筑在無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發生坍塌,導致5名消防員犧牲。因此,在火災現場中,建筑坍塌風險對火災調查人員的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
觸電是建筑火災中常見的一種危險因素,建筑物火災發生時,消防員通常會第一時間切斷電源,但現場仍存在較大的觸點風險:一是電子設備或線路中可能存有剩余電壓;二是一座建筑物中可能存在一個以上的電力服務系統,消防員在撲救火災時未能徹底切斷電源;三是部分居民住宅建筑中可能存在居民私自進行電路改造,電力系統帶電性不固定;四是部分帶有反饋電力系統的老式建筑物內,即使入戶線路電源被切斷后,建筑物內仍可能存在觸電危險。2009年8月2日3時51分,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袁家燈具廠發生火災,撲救過程中,1名消防員被斷落的電線纏住造成觸電,不幸犧牲。
當建筑發生火災時,貨場煙氣沿著建筑物內部空間進行流動,這種流動既有水平方向,也有垂直方向,水平方向流動速度為0.3m/s~0.8m/s,垂直方向擴散速度為3m/s~4m/s,當煙氣流動無阻礙時,只需1min就可以擴散到幾十層高的大樓頂部。由于合成材料在建材和日用商品中廣泛使用,特別是塑料、泡沫、絕緣材料、涂料、纖維等燃燒會釋放出大量有毒氣體、蒸氣、氣溶膠和纖維微粒,這些污染物中含有一氧化碳、氰化氫、氮氧化物、醛類等,火災調查人員長期暴露在這些污染物中,可使人產生急性或慢性中毒。此外,空氣中可能有血液或組織的病原體,這些物質被吸入后,也會對人體產生危害。2016年11月18日21時28分,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義南工業區106號嘉博朗毯業有限公司發生火災,撲救過程中,1名消防員因空氣呼吸器用盡后吸入大量有毒煙氣,不幸犧牲。
火災現場中的破碎物較多,如碎玻璃、鐵釘、鋼筋、金屬斷片等,火災調查人員勘察現場或提取痕跡物證時,稍不注意便會劃傷身體,甚至刺穿腳部?;馂默F場中的積水可能含有毒性、腐蝕性、生物危害性等物質,與人體直接接觸后可能會對皮膚造成損傷或傳染疾病。
火災調查人員在進入火災現場時穿著專用的防護服,防護服應具備阻燃、透氣、防水、防刺穿作用,對上下軀干、脖頸、手臂、腿部進行防護,與頭盔、防護靴、防護手套等配套穿著,以達到全身的防護效果?;馂恼{查人員防護服根據防護性能,可采用阻燃、防水透氣和內舒適三層面料結構:外層可采用芳綸纖維、聚苯硫醚纖維等織物,具有本質阻燃性能和較強的物理機械性能及防靜電性,經多次洗滌不易褪色;防水透氣層可采用復合聚四氟乙烯薄膜(PTFE),應具有較好的防水、透氣性能,耐老化、耐高溫,可防止帶有病原體液體及化學液體的滲入;內舒適層應具有柔軟舒適、吸濕快干、不易起球等特點;此外,火災調查人員防護服使用的輔料也應具備阻燃、耐用等特點,如阻燃耐高溫的反光標志帶、標簽、強檢標志、阻燃縫紉線、阻燃魔術貼、PU密封條和拉鏈等。火災調查人員防護服整體設計應做到安全、適用、美觀、大方,適應大幅度肢體活動,便于穿脫,在作業中不易引起鉤、掛、絞、碾;服裝附件應滿足火災調查工作的實際需要,設置便于取放各類工具的口袋。防護服顏色應與作業場所背景色有明顯區別,如橘色、深藍色等,不得影響各種色光信號的正確判斷;服裝上應有火災調查員顯著標志,標志顏色應醒目、牢固。
火災調查人員在進入火災現場時應佩戴專用的頭盔對其頭部提供保護,頭盔應具備吸收頭部沖擊、抗穿透和絕緣等功能?;馂恼{查人員根據使用環境要求,應用由帽殼、帽襯和下頜帶等組成的防護頭盔,帽殼可采用高分子聚乙烯、改性聚丙烯等材料制成,采用橢圓形或半球型薄殼結構,在沖擊壓力下會產生一定的形變,分散受力;帽襯主要包括帽托、緩沖層、帽箍等,帽襯應適應佩戴者的頭部形狀,佩戴舒適,在受到沖擊后不易移位;下頜帶應保證頭盔佩戴穩定舒適,方便調整及解脫?;馂恼{查員防護頭盔應具有良好的抗破碎性及沖擊緩沖能力,根據需要可設置頂筋及帽檐;帽箍的前額區域應具備吸汗性或增加吸汗帶;頭盔應便于安裝照明燈、攝像機、通訊器材等附件,且安裝附件后不得破壞整體穩定性。
火災調查人員在進入火災現場時應穿著專用的防護靴對其腳部和小腿提供保護,避免水浸、外力等因素傷害,防護靴應具備阻燃、隔熱、防水、防化、防刺穿、電絕緣等性能。火災調查人員防護靴可由靴底、靴幫和靴頭等組成,靴底可由橡膠外低、聚氨酯絕緣層、芳綸復合層、無紡布軟底層、海綿層和襯里層組成,具有阻燃、隔熱、耐高溫、防滑、防刺穿、耐電壓、耐磨損等性能;鞋幫由阻燃防水層、海綿層、襯里層組成,具有阻燃、耐高溫、保暖、抗切割等功能;鞋頭由防水阻燃層、橡膠襯條、復合包頭、襯里層組成,具有防砸防切割等功能,防止腳趾受到沖擊力或壓力傷害?;馂恼{查人員防護靴設計應具有較好的足部貼合度,穿著輕便舒適,利于長時間作業;腳踝處應有防扭傷設計;鞋底花紋應具有良好的防滑性,必要時可設置防滑塊、防滑吸盤等。
火災調查人員在進入火災現場時應佩戴專用的手套對其手部和腕部提供保護,防護手套應具備阻燃、隔熱、防水、防化、防刺穿、電絕緣等性能。面料及款式可參考火災調查人員防護服進行設計,同時,為保證火災調查員現場作業的靈活性,避免物證污染,火災調查員防護手套應與絨布手套配合使用。
火災調查人員進入火災現場進行調查工作時,應根據現場具體環境,采取有針對性呼吸保護策略,對于火災撲滅后或在火場安全區活動時,一般可使用過濾式呼吸防護裝備,如過濾式口罩、隨棄式防顆粒半面罩、過濾式半面罩等,過濾系統應能夠阻止粉塵、煙霧、蒸汽、氣體、微生物等吸入;如遇到環境特別惡劣、有毒氣體濃度較高或正在燃燒的火災現場,應使用正壓式空氣呼吸器。
火災調查人員在進入火災現場時應佩戴防沖擊護目鏡,以預防金屬碎屑、泥沙、碎石、粉塵及其他異物計進入眼中引起傷害。
火災調查人員進入火災現場進行調查工作時,應根據現場具體環境佩戴聽覺防護裝備,避免受到環境噪音影響、保護聽覺器官。一般選用耳塞、耳罩和防噪聲帽等防護器材。
本文提及的材料和設計均為目前國內已成熟的技術形式,有大量參考文獻和類似產品,利用當前國內防護裝備生產企業現有技術和設備均可實現上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