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然
(青島市消防救援支隊,山東青島 266000)
指揮中心目前建筑面積約300m2,于2014年進行升級改造。現有人員共計22人,其中干部4人,消防員12人,接警員6人,設有16個一機三屏警情受理席,可以同時受理16起警情信息。視頻會議系統和4G單兵圖傳系統于2014年進行升級,至今已有7年,設備存在老舊、卡頓現象。當前支隊所屬隊站已近70個,但視頻會議系統最大可傳輸視頻信號為60路,已無法滿足全部隊站視頻會議需求。
當前,指揮中心實際配備12名消防員、6名接警員,平均每班在崗接警人員5名,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市城市管理局12319熱線共有接線員39人,按照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每班在崗接線員13~14人,遠超支隊指揮中心的5人。接警調度員的來源主要為高中或中專、大專應征入伍,整體學歷偏低,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接處警業務學習,日常相應的系統培訓也較少,在工作中主要依靠師傅帶徒弟、老帶新的方式來掌握接處警業務知識,從上崗到單獨接處警中間磨合期較短,技能掌握程度受個體接受度和環境差異的影響。加之原有兵役制的進出機制、常年值守、個人婚育與薪酬待遇等多種因素影響,接警調度員隊伍較不穩定,流動性大,往往一名接警調度員剛剛熟悉掌握了系統的操作應用,掌握了基本的接警流程可能就會面臨退出隊伍或是崗位調動,導致接警調度員隊伍始終處于學歷不高、層次偏低、青黃不接的狀態,不利于接警調度員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制約著指揮中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一些體制機制性突出問題仍待破題,面對“全災種”救援的新職責,仍用老的思維模式、慣用的打法套路抓落實。例如,在由指揮中心主導的聯調聯戰方面,綜合協調調度指揮體系還不完善,協調聯動機制仍不健全。與政府職能部門及行業主管部門之間基于數據融合、信息共享的預警和會商研判機制還不健全。目前,全市綜合性應急救援指揮平臺尚未建立,各行業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指揮中心分散于各部門,指揮調度機制仍是單一的、單向的,“上下貫通、反應迅速、左右聯動”的調度指揮體系尚未有效建立。社會救援力量、救災資源尚未有效融合,一些特殊災害處置現場,在需要協調多方力量和裝備、資源時,機制不暢、效率不高、協同不力等問題制約救援工作高效有序開展。
從運行情況看,各級普遍對指揮中心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對指揮中心應發揮的作用認識不深、不全,存在專業水平不精、力量調度不合理、輔助決策不科學、跟蹤災害有效提醒不及時等問題。尤其是轉隸改制后“全災種、大應急”的職能定位和打造消防救援特色智能接處警和智能指揮系統的新要求背景下,指揮中心的地位和力量大幅增強,已經全面升級為集“接處警、預警研判、響應調度、決策指揮、輔助支撐”為一體的綜合作戰指揮中心。但當前仍存在對指揮中心的職能定位不清晰,思想認識還停留在轉隸改制前的階段,僅限于把指揮中心當作一般的值班室,工作局限于低水平的“接警、派單、傳達領導指示”等,指揮中心的“中樞”作用尚未完全發揮。
(1)推行接警調度員能力資質考評機制。啟動接警調度員能力分級考評工作,按照支隊級、大隊級不同層級實施考評,推行持證上崗,并采取復評、晉升考核等形式,拓展指揮員等級考核應用范疇,對指揮員能力素質進行職業規劃。(2)優化業務教學模式。匯編整理各類災害事故處置程序、典型戰例等資料,系統開展“調度指揮業務大講堂”,邀請相關領域專家講授應急救援知識和技術;常態化舉辦“典型戰例研討”“戰例微講堂”,全流程復盤接警調度的薄弱環節;聚焦新任務、新特點,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專家組,選拔業務骨干參加課題研究,全方位、多途徑打造高層次教學培育模式[1]。
建立健全社會應急力量聯動調度機制,掌握轄區社會應急力量、應急聯動部門單位和其他相關救援隊伍的聯系方式和調度方法,并參與協調指揮工作。通過研發調派系統、配備通信器材、應用移動終端等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將企業專職隊、政府專職隊、社會公益服務隊、微型消防站等多種形式的綜合救援隊伍,全部納入指揮中心調派體系之中,充分發揮主調主戰作用,將社會聯動力量有機地融合起來,提高各聯動單位、響應部門與應急力量間的協作,強化救援信息共享,突破信息傳輸途徑、處理方式、程序局限,切實做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強化聯合指揮,使得各方力量能夠同時感知災情態勢、精確指揮控制、精準采取行動,實現救援行動的快速循環和整體聯動,確保整體作戰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2]。
要規范席位設置,規范操作規程,明確各席位的配備標準和職責任務,細化各類預案、力量編程、調派方案,熟悉掌握各類報警詢問要素,靈活運用《危險化學品處置手冊》《類型災害事故初戰處置行動規程》等業務理論知識,準確研判災情,及時推送現場,并做好出動途中、到場展開的安全提示。加強信息化、智能化建設,集成數字化預案、消防水源、危化品查詢等輔助決策系統,強化與應急、公安、交通、氣象、地震等部門的數據互通,整合聯動部門、危化企業、大型機械、路網監控、災害預警等信息資源,打造災害事故救援行動智庫,為現場作戰指揮及時推送輔助決策信息。
嚴格落實部局《關于進一步規范指揮中心信息工作的通知》要求,掌握“火情、災情、輿情、要情”4類信息報送的范圍、時限和內容,熟知預警信息、值班快報、視頻匯報、警情分析、輿情反饋、短信提醒等值班信息的處理方法,熟悉信息聯動部門的聯絡方式,熟練各類信息系統的操作方法,加強信息分析研判,提升信息編輯質量,強化信息直報機制,確保信息報送及時高效、客觀真實、全面準確。
堅持指揮中心就是陣地、值守席位就是站位、值班處警就是戰斗的理念,嚴格落實坐班值守、手臺監聽、入群指揮、視頻連線值班制度,保障電話傳真、無線電臺、視頻設備、快信平臺等通訊手段的24h運轉暢通,建立日常值守和應急指揮平戰結合、運轉高效、協同統一的值班值守體系。值班人員時刻保持應急值守狀態,堅決杜絕脫崗、漏崗、離崗現象發生,遇有重大敏感警情,快速反應、迅疾行動,縮短調派指令的傳遞時間,及時發布應急響應和遂行出動信號[3]。
支隊指揮中心工作與各業務部門及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聯系密切,工作涉及面廣、任務繁重、責任重大、單調枯燥,且全年無雙休日,常年不享受法定節假日,值班班次緊密且工作繁重,長期面對電腦、服務器等電子設備輻射較大。因此,要加強關心愛護指揮中心從業人員,落實從優待員措施,給予特殊崗位補助,在福利待遇、干部任用等方面給予更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典型培塑、工作宣傳、外出學習、療養休假、立功受獎、值班補助等多方面的政策保障,增強調度指揮崗位的認同感、榮譽感、歸屬感,激勵廣大指戰員積極投身指揮中心工作。
在改革建設工作不斷推進的新形勢下,指揮中心實體化運行、規范化運行、專業化運行是必然趨勢,必須將指揮中心轉型升級當做一項系統工程,為指揮中心賦予絕對的指揮權威,要堅決摒棄“支隊指揮中心就是值班室”的陳舊觀念,同時改變過去“逐條下達、逐條執行”的線性指揮模式,采用“明確目標—資源配給—效能評估”的“委托式”立體清單指揮模式,充分發揮指揮員的創造性,指揮作用能夠在整個應急救援行動中貫穿首尾,實現指揮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