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國強
(河北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河北承德 067000)
受北方的氣候條件與山谷地形的影響,帶狀山水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交通體系、功能布局及風貌控制是營造優越城市整體空間布局的重點和難題。交通作為城市的“骨架”和“血管”,是空間布局的基礎。用地布局作為城市的“血肉”和“臟器”,維持著城市最基本的功能。文化和生態作為山水城市的“靈魂”,為城市增添了靈氣。本文以圍場縣中心城區的發展現狀和規劃研究作為案例進行淺析,探討具有山川、溝谷、河流等獨特自然資源的北方山區城市,如何結合城市的特點,通過完善交通、功能調整、環境控制的途徑,對圍場縣中心城區進行具有生態基底的有效建設、交通功能的挖掘和服務生活的功能優化,打造出真正屬于市民的生活環境和便利條件。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過渡帶,為陰山山脈、大興安嶺山脈的尾部與燕山山脈的結合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心城區位于縣域東南部的中低山丘陵區,具有明顯“兩山夾一河”的地貌特征。城區與山體的海拔在850m~1100m之間,山體尺度宜人,但也同時限制了城市向東西向的發展,東西向寬度在900m~2000m之間。且伊遜河由南向北蜿蜒而過,河流寬度在100m左右,將城市自然劃分為河東、河西兩大片區。
首先是對外交通,城市需要與外界產生聯系,為城市帶來人氣與發展機遇,對外交通便是這一通道。圍場縣城區受山地地形和行政區位的限制,對外交通發展較為滯后,主要依托公路交通。城區東環路為縣城主要的過境道路,使得過境交通對城市交通造成了極大的干擾。
其次是城市內部交通,帶狀山地城市,往往伴隨著河流的分割和鐘擺式的南北向交通流,南北向主干路和過河道路承擔著城區最大的交通壓力。圍場縣城由伊遜河自然劃分為河東、河西兩個片區。整個老城區南北約5km的距離內,僅有5條跨河道路,且橋梁寬度窄。而且存在著老縣城建設的普遍問題:城中村較多、公共停車位少、斷頭路較多造成路網系統循環不暢。
帶狀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會因為地形限制、歷史布局、土地狀況、經濟等多種原因,造成用地布局上的問題[1]。研究圍場縣城用地建設情況,2008年以前圍場縣城是以河西區發展為主。2008年后縣域經濟飛躍式發展,中心城區人口快速集聚,城市功能向河東區擴張,繼而向南、北側空間擴張。但城市建設多的以原址改造為主,直接的表現就是中心城區建設的擁擠,交通壓力的加大和城市環境質量的下降。主要出現了以下的布局問題:(1)商業設施沿路布局,行政及辦公單位與商業設施混雜;(2)居住用地偏高,“城中村”面積較大;(3)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的布局集中,造成區域性、階段性的交通堵塞;(4)綠色開敞空間與公共活動空間缺乏。
解決北方山區帶狀城市的空間布局問題,要充分考慮狹長的地形地貌,明晰城市的發展方向、發展模式,優化城市的交通體系,配套服務設施、完善用地布局,踐行綠色生態發展、重視環境塑造。
帶狀城市在特殊條件的限定下,發展方向比較清晰,由于老城區發展空間有限,一般向城市的長軸方向拓展。城市的縱向拓展勢必會使城市空間更加狹長,城市的總體空間布局便要考慮“組團式”的發展,以組團式的空間模式合理引導產業分布和人口流動,最大限度地規避狹長空間基底所帶來的不利條件,形成適宜的、特色分明的空間結構模式。
圍場縣在城市規劃中便要引導城市南北向的拓展,明確城南、城北的發展重點和產業職能。城南依托教育、醫療功能的先行轉移,形成承接和補充老城區功能的新區;城北依托產業與交通現狀,發展產業組團。同時,要重視中部城市空間的更新改造,重視存量空間,解決老城區的現狀問題,絕不能在城市高速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忽略歷史遺留問題。
帶狀城市交通布局,要將有限的空間歸還城市交通,疏解過境對外交通。從縣域角度考慮,優化國省干道線型和管控措施,將貨運車輛通過外圍交通疏解出城區。圍場縣中心城區考慮向北延伸高速公路至縣域空間,向東優化國道111線型,使得工業園區和過境的貨運車輛通過高速道路網絡系統由城區外圍過境。
圍場城區內,從“點、線、面”角度考慮,解決交通堵塞點,疏通堵塞流線,完善城區交通路網。疏通南北向路網,增加橋梁數量,形成主要干路網疏通斷頭路,增加路網密度。優化公共停車場地布局。
北方山區城市一般位于生態重要的區位,獨特的山水空間是自然的饋贈,更是需要開發利用和保護并重的。保證生態安全格局的完整性,提高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建立休閑游憩網絡,從布局上“引山景入城、融城景入山”。結合地形、河流、風向等自然條件,形成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與城市布局密切結合的綠地系統,達到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環境質量的目的[2]。在城市的規劃布局和設計中,除了要保障資源和生態,還要保證安全,防止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任何危害。
圍場縣地處壩下、接壩、壩上三大地形區。城區的發展目標就是打造出山水交融的獨特空間特征,在整體的規劃過程中要考慮到綠化環境和城市建設之間的融合發展,對規劃過程進行整體的區分[3]。重點對伊遜河兩岸進行整治、利用,在保證防洪排澇功能的同時,做到山水景觀相融;嚴格把控臨山、臨水區域的城市開發建設活動。
帶狀城市在城市布局上應避免鐘擺式交通,各組團內部應盡量考慮職住大體平衡。建設好“15分鐘、10分鐘、5分鐘”社區、鄰里、街坊生活圈,優化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文化館、博物館、體育館等文體設施,完善商業服務設施,全方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4]。
圍場縣中心城區存在著東西向空間較窄、河流限制的特征,在生活圈的構建當中,根據實際考慮優化傳統生活圈構建,適當加大南北向的服務距離,避免服務設施在布局當中的浪費。
在自然與生態重要的北方山區帶狀城市,城市與自然的關系更為密切,在城市空間布局的研究過程中,在克服自然限制的同時,更應當充分尊重自然。城市發展應在明確城市總體布局的基礎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融入自然和文化特色,打造適合當地居民生活的環境,給城市的居民打造一個舒適、休閑的場所,進而有效地調整好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完善城市的空間布局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