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蠡園中學,江蘇 無錫 214100)
美術課的開設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初中美術課的教學不是為了培養有專業技能的繪畫大師,而是通過美術學習掌握一定的美術語言、欣賞方法及表達方式,從而提高審美品位和綜合素養。欣賞評述課是初中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模塊,也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筆者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發現普遍學生重繪畫而輕欣賞,認為美術技法的掌握是主要的,而在評價美術作品時不會欣賞表達,缺乏美術欣賞的基本語言和方法的掌握,由此看來,欣賞課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欣賞課教學模式以“老師教學生聽”為主,課堂沉悶而乏味,無法提起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效果達不到老師的預期。現如今,在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老師的欣賞課模式應該由傳統的“機械記憶”轉變為“審美判斷”,讓學生主動探索,提高學習熱情[1]。作為美術老師,我們應該更多地從教學角度思考:我們要創造怎樣的環境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審美感受?欣賞課怎么樣設計才能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運用哪些合理高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現以蘇教版《美術》八年級上冊第9課《自然的定格》為例,介紹幾種多元化教學方法在本課的運用與實踐,引導學生欣賞有代表性的外國風景畫。
本課作品多樣,創作風格迥異,介紹了處于傳統繪畫和現代繪畫轉型期的寫實主義、印象主義、現代派的代表作品。在教學中,筆者重點考慮如何讓學生理解自然風光中的美與藝術的關系,感受這些代表作品的內容及藝術魅力并學會自己評述發表見解。鑒于此,筆者在備課時設計了情境代入法、激趣提問法、故事講述法、教具實驗法、觀察對比法、討論探究法等多元教學方法,旨在通過引導和啟發,使學生自主歸納各派繪畫的藝術風格特色,掌握一定的風景畫欣賞能力。
藝術源于生活,我們經常發現許多美術作品的創作都是以自然風光、動植物、生活場景等為題材進行,我們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自然和諧共處、緊密相連,這意味著對自然的認識和關注于美術欣賞有著重要意義。學生學習緊、任務重,有時忽略了對大自然的觀察,為了引導學生發現和感受自然之美,筆者在本課的導入部分采用了情境代入法。
上課前,伴隨著舒緩的自然之音,多媒體播放一組高清自然風光攝影大片,創設自然情境。學生身臨美術教室,在視覺的饕餮盛宴下,在不自覺的驚呼聲中,逐漸融入了大自然的情境中,感受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筆者在圖片的選擇上并不是漫無目的、隨意選定,而是緊密圍繞教學目標,為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的。在學生欣賞美景時,筆者提問:你們注意到風景有哪些變化嗎?
學生A說:季節不同,有冬季、夏季……
學生B說:時間不同,有傍晚,有清晨……
學生C說:天氣不同,有晴天,有雨天……
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帶有目的性得更好去觀察,也能加強留在腦海的印象。筆者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他們獲得的信息為觀察對比法的運用埋下了伏筆。
筆者總結:無論是季節的更替、天氣的變化、時間的輪回,大自然都以不同的面貌展示著它的千變萬化,都呈現給我們不同的視覺享受,讓我們深深陶醉,面對美景,你會……寫作、拍照、畫畫等方式都是我們記錄它的方式,風景畫便是用畫筆描繪這樣的感受。由此導入風景畫欣賞的課題。
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營造自然界的氣氛是教學手段之一,我們還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觀察窗外或走出教室,來到室外,甚至利用學校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公園等,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感受風景,然后引申到欣賞課堂中來。常用這種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激發熱愛自然之情,也更容易體會藝術家對自然描繪的創作靈感。
巧妙設計疑問,以問激趣,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設計的提問應難度適中,避免專業語匯太強而讓學生無從回答,失去信心;要循序漸進,精準有效,能緊緊抓住學生興趣點,從而把學生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讓傳統寫實主義風景畫的藝術特色自然地浮出水面,使學生輕松掌握。
筆者在傳統寫實主義風景畫欣賞這一環節,設計了這樣的一系列提問:
這些作品帶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生答:寫實、細膩、柔和、空間感強……
你從畫面上看到了哪些內容?生答:神話人物、自然風光、田園生活……
放大中景部分,仔細觀察,你看到?生答:事物輪廓清晰、結構明暗準確、一絲不茍……
通過欣賞,你猜測這樣的作品是短時間內快速完成的還是需要經過長期研磨?生答:長期。
學生自主歸納:寫實主義藝術家們創作風景畫早期以神話、宗教等為題材基礎,后期逐漸人物比例縮小,風景畫成為獨立繪畫題材。他們在一個有固定光源的室內環境下長期畫畫,用精準的筆畫,精磨細作,色彩柔和、線條明晰、明暗漸變從而達到強烈的三維立體感,畫面充滿一種神秘、莊重而嚴肅的質感。
在親自觀察并根據相關問題的思考得出結論后,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并增強了學習自信。課堂開始變得活躍起來。
古今中外的許多美術作品或藝術流派的產生都是以一定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背景為前提的,在介紹這些作品時,教師可以挖掘作品背后的小故事,飽含情感的講述形式往往吊足學生的胃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印象派作品的欣賞理解是本課學習重點之一,19世紀末印象派的產生使繪畫迎來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大變革,從此以后,繪畫的內涵變得較之以前更復雜和豐富。筆者先是通過組織學生對莫奈的《日出印象》作品進行欣賞,得出對作品的初步理解:事物模糊、用筆快速、戶外寫生、光色關系與變化等,從而引出話題,講述印象派的誕生:19世紀末,藝術家們經常在巴黎舉行定期聚會,交流藝術理論,因莫奈一行先鋒前衛的創作手法過于“非主流”而無法獲得官方認可,所以他們決定舉辦自己的畫展并取名“落選者沙龍”?!度粘鲇∠蟆氛钩龊螅艿酱罅康呐u與諷刺,其中一位記者甚至特意寫了一篇評論,嘲諷他們是一群不懂繪畫的人,認為他們繪畫過于粗糙與隨便,完全就是憑印象胡亂畫出來的。印象一詞由此而來,莫奈一行欣然接受,印象派隨之誕生。筆者繼續講述:印象派畫家們研究光與色的關系與科技進步有一定關聯,物理學對光的色彩的發現促進了繪畫色彩的改革,藝術家們得以啟發。畫面色彩由傳統的褐色調逐漸變得明亮和燦爛。繪畫場所也由室內走向了戶外,印象派畫家們捕捉瞬息萬變的光線變化,這樣就引起了繪畫觀念的一系列變革,促使以后的繪畫表現手法更為豐富多變。
教具的使用能夠豐富教學手段,無論圖片、實物或模型等這些教具都是美術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失的元素,教具的存在可以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直觀,讓學生獲得直接的視覺體驗,借助教具,教師能夠更簡潔有效地把結果傳達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消化和吸收知識[2]。
印象派畫家們研究光與色的關系,描繪自然光線下物體顏色微妙的變化,對現代藝術影響深遠。在探討印象派的特點時,如果教師直接講述色彩這一抽象概念,學生將無法獲得直觀體驗和認同感。為了讓學生真切感受物體因光線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的色彩變化,筆者運用教具實驗法,利用石膏圓球體教具設計了一個小實驗,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印象派研究的內容。筆者將一個白色石膏圓球體放在一塊綠色襯布上,提問:球體是什么顏色?受光面的顏色?接近襯布的背光面的顏色呢?學生仔細觀察后答:球體本來是白色,受光照射的亮面呈現了暖的黃色,而接近襯布的部分因受襯布綠色的影響而出現綠色。學生回答完畢,筆者接著將石膏球體轉移放置在一塊紅色襯布上,繼續提問:石膏球體有沒有變?顏色變化了嗎?生答:石膏球體沒變,但色彩因周圍紅色環境的影響而變成了紅色……正如學生親眼所見,同一個石膏球體因受周邊環境的影響而不斷發生色彩的細微變化,實驗中襯布顏色單一,故環境相對簡單,而大自然中的光線環境更為復雜,物體顏色的變化也更為之豐富。
通過這一簡單的小實驗,學生一目了然,獲得的感受真實而深刻,對于色彩的理解有了重新的認識,對于印象派有了更進一步的認同。由此看來,精心設計利用教具輔助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巧妙靈活地解決一些抽象復雜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觀察對比法是欣賞課教學常用方法之一,本節欣賞課展示了大量的外國風景畫作品,學生通過對不同藝術風格作品的欣賞和觀察對比,感受到了畫家敏銳的觀察力和多變的表現力。當然,僅僅感受美是不夠的,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評述也是欣賞課的技能目標之一。另外,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述知識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倦怠感,學生更喜歡互動討論的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時應該思考如何合理高效地組織學生討論探究,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為了了解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并且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筆者運用觀察對比法和討論探究法相結合的方式設計了這樣的反饋表,引導學生歸納比較寫實主義與印象主義的風格特色。學生4人為一小組討論,組內成員輪流用一兩個詞語講述自己的答案,發表自己的見解,由組長記錄完成學習反饋單并匯報分享,其他小組可做補充完善,最后筆者小結匯總。
通過分小組討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暢所欲言,生生間交流互動,學會與他人溝通,尊重他人的意見,完善自己的觀點,互助提高。
教無定法,多元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應該相互滲透,融會貫通,靈活多變,筆者在本課教學中打破傳統的滿堂灌模式,通過環環相扣的多元教學方法的實踐表明,多元教學方法對美術欣賞課教學效果有實際提升效果,課堂不冷場,變得活力有生機,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能夠多角度的去理解風景畫作品,交流表達也更自信融洽,對審美能力的提升起到積極作用。對多元教學方法的研究是一個漫長而發展的過程,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時代,一線教師應該不斷學習,不斷思考,探索更多有助于學生不斷進步提升得更有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