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丹
眼下,新媒體以其高時效性、可交互性和碎片化閱讀等備受受眾喜愛的快速閱讀特性,占據了人們日常生活。要想讓受眾重新接納傳統的電視新聞,電視新聞工作者將付出更多的努力,迎接更大的挑戰。
什么是民生新聞?民指的是人民群眾,生指的是生產生活。為什么早期的傳統民生新聞能夠獲得百姓的喜愛?因為民生新聞是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與群眾息息相關,播出的事情涵蓋市民生活,關注世間冷暖與百姓的喜怒哀樂。但是,由于新媒體的沖擊,眼下獲取新聞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時效性和互動性更是遠強于傳統媒體,也就因此很快吸引了較為年輕的、接收新鮮事物強的受眾。
1.新聞真實客觀。在多媒體技術的推廣下,網絡能使得受眾更快地獲取第一手信息。甚至只要受眾愿意,他們可以從“消費者”變成“生產者”,一部手機就能讓人隨時隨地記錄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見聞,變身百姓記者。雖然人們因此獲取的信息量成倍增加,內容更加豐富,但是這并不排除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自身的利益發布不實信息。
還有一些自媒體從業者,為了賺取流量與點擊率,博人眼球,吸引廣告商,利用“高超”的寫作技巧加上合理想象,足不出戶編寫出迎合大眾心理的虛假新聞。但是作為有職業操守的新聞工作者,懂得真實性是新聞的靈魂。踏實做好自己本職,不嘩眾取寵,不做標題黨,真實客觀的采訪,準確規范的報道,才能具有公信力,穩定自己固有的受眾群。
2.提升新聞質量。雖然網絡傳播速度迅猛,但央視的新聞從不缺少受眾。有人會覺得因為央視是站在一個全國的平臺上,有著最好的資源、最快的信息渠道、最佳的設備……但是,這一切都是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俯下身去采制出來的。自2011 年以來,央視新聞戰線每年都會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這也證明了,好的民生新聞一定要接地氣,讓受眾感同身受。如果高高在上,不貼近生活,相信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受眾也會經過篩選,摒棄掉假大空的新聞。作為民生新聞記者,在采訪時必須俯下身,沉下心。只有腳下有泥,心中有光,新聞才能有增色,有看點。
除此之外,不光要從內容上進行突破,畫面與細節也應力求完美,給人以美的享受。以國產電影為例,《赤壁》《無極》《流浪地球》等這種大片級的電影,為什么能吸引人到電影院去觀看,甚至二刷三刷。因為即便盜版能看到內容,也展示不出應有的視覺效果。如果民生新聞記者能夠做到構圖優美,畫面高質量,大場景與細節特寫交融,那么必然會得到受眾的認可與關注。
3.加強內涵深度。好的民生新聞,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有深度、有營養,需要時間的沉淀和記者的思考,用慢火熬老湯。以2019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新春走基層》欄目中的《相約在零點37分》為例,這是一條打動無數人心靈的新聞,不僅有上億次的點擊量,還讓多少有淚不輕彈的男兒落下了眼淚。這條新聞的主人公是一對即將邁進婚姻殿堂的鐵路情侶,他們因為工作的緣故,聚少離多。記者拍攝了一次他們的相聚,整條新聞7 分多鐘,二人相見的時間只有短短的1 分52 秒。然而,就是這么短的一條新聞,整個新聞團隊卻用了半個月的時間與男女主人公接觸、磨合,緩解二人緊張的情緒,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的干擾,從而達到最完美的呈現效果。正是這樣一條富有人情味和正能量的新聞,才能得到億萬觀眾的關注與好評。
4.報道推陳出新。如果沒有新媒體的出現,那么傳統媒體會不會依舊一路風光下去?答案或許依舊是否定的。如果一成不變的話,長期下來,選題與風格的同質化、主題的表象化、內容的瑣碎化……都會使觀眾產生收視疲勞。新媒體的產生,反而激發電視媒體的求生欲,產生了“鯰魚效應”,讓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這些“沙丁魚”更好地活下去。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做新聞也是如此,電視民生新聞要想充滿活力,記者必須花心思改變,從新聞內容到采訪模式都應創新。從新聞內容上來講,雖然很多新媒體可以搶突發、搶頭條,但是電視民生記者可以另辟蹊徑,對重點新聞進行追蹤報道,播發系列報道。以撫順本地發生的19歲“吊車俠”蘭郡澤用吊車救出火場中的14名居民這一新聞為例。蘭郡澤大膽冷靜果斷勇敢,事情發生之后,不光撫順電視臺進行了報道,CCTV13、人民網、鳳凰網、新華社新媒體等多家重磅級權威媒體和新媒體,甚至國外的媒體對此都進行了報道。雖然題材相同,但是我們有地域優勢,可以通過挖掘幕后的更多細節,對蘭郡澤進一步采訪,讓感興趣的觀眾對事件的全程、當時蘭郡澤的內心思考與抉擇、被救居民的感言等方方面面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有了更深的震撼與感動。這些,都是新媒體很難做到的。
從采訪模式的創新上來講,記者可以借助媒體資源來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效率。不拘泥于只在電視這個平臺播出,可以把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都利用起來。在采訪過后,選擇合適的新聞裁切播出。問題得到解決的民生新聞,甚至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后續結果。這樣,不同平臺的受眾都可以看到電視民生新聞記者采訪到的信息。不但新聞價值得到了提升,觀眾也更容易與傳統媒體搭上橋,產生互動與共鳴。
在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民生新聞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新聞記者就應該在遵循新聞原則的基礎上,腳踏實地走基層抓活魚,不斷追求發展與創新。采寫“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提升新聞價值,從而拉近電視民生新聞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讓公眾對傳統媒體信服、依賴、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