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小紅 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養老、助殘、文化、教育、醫療、環保、食品安全等民生關注應該由誰來買單?政府,企業,還是社會組織?這些社會治理的重頭戲真的就一攬子堆到了社區,成為無法打通的“最后一公里”難題?社會企業是否真的能夠運用市場化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推動“政府驅動”模式向“多元供給”的轉換?
四川黌門宜鄰居民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黌門宜鄰”)給出了答案,“社會企業+社區治理”不只是空談!
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微型單元,隨著城市居住格局的演變和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進步,逐漸將提供居民服務的思路由“問題解決”轉為“多元需求供給”。實踐表明,由政府主導的傳統治理形式面臨著“服務盲區”“缺位”等問題。即使社會組織參與到社區治理之中,努力補齊短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依然受制于自身的“造血能力”。
十九大明確提出,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已轉為決定性作用。這意在激勵企業要充分發掘市場需求,運用商業思維激活經濟發展潛力。不僅是企業,社區治理同樣需要利用市場的力量,化解治理難題,以不斷優化的服務質量、多元化的服務類型、個性化的服務體驗滿足居民的多元需求,實現“服務有溫度,居民有感受”的治理效果,讓居民幸福指數持續上升。
在洞察到當前城市社區發展中凸顯出的居民需求供給不平衡的普遍問題之后,成都市武侯區黌門街社區書記申民輝結合自身多年的社區治理經驗,準確地把握住市場在社區服務領域的巨大潛力,在成都市大力扶持社會企業的政策背景下,2018年1月,創造性地成立了第一家社區企業——黌門宜鄰。創始人申民輝始終秉持著“為社區居民服務”的初心,不斷探索社區服務的痛點和難點。對于一三九項工作以外的養老、托小、生活便利等難以回應的居民需求范疇,他認為這完全可以借鑒社會企業的模式予以化解。
不同于傳統企業,黌門宜鄰通過“居民當股東”的融資方式,聚合社區資源,通過公司的公益項目和社區居委會入股的收益渠道確保經費保障,讓社區居民成為利益相關者,從而使整個社區成為命運共同體,充分響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目標。申民輝說道:“居民通過參股,保證多元主體的廣泛參與,打破自身的被動狀態,從被動接受服務的末端轉變為參與服務的前端,這意味著居民既是服務獲得者,又是服務的提供者參與者。”由此,黌門宜鄰完美搭建了社區治理的“微循環”架構。
同時,黌門宜鄰也與國營企業不同。它倡導“輕資產、輕資金、輕原則、輕結構”的企業理念,通過賦權和扁平化的管理方式使社區服務過程具備靈活性和彈性,從而實現避免管理結構僵化的目的。盡管如今在職人員僅6人,但是黌門宜鄰在清晰的企業發展規劃中已經逐漸建立了完善的商業模式,達到收支平衡。它正在以巨大的潛力反哺社區發 展。
區別于企業和社會組織,黌門宜鄰認為,于社會組織而言,社會企業是公益組織的革新;于企業而言,它是深化社會責任,倡導企業向善發展的初心回歸;對政府來說,它是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的載體。因此,社會企業需要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宗旨,提出明確的商業模式,并將部分收益奉獻于社會公益。黌門宜鄰作為社區型企業,堅持以“宜居和美、鄰里為善”為價值取向,提出“公益+社會化+長效化”的運營模式,有效整合社區的社會資本和自有資源,通過與川投集團、川大華西醫院、紅旗連鎖等行業龍頭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社區需要解決的養老、托小、居家生活等公益性的需求項目納入公司的服務項目,并確定了大健康養老服務、文創產業服務、智能零售服務等3條社區服務產業主線。
目前公司已經成功實施的項目有7個,分別是:成都樂鄰康養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小柏家護、城市森林讀吧、智能書屋、紅旗新零售和奶奶廚房。公司運用商業邏輯,使得居民需求項目不斷健全,服務質量不斷躍升,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投資。當前已有28名社區居民入股,實收資本50余萬元。至此,公司順利通過項目落地、盤活現金流等形式,為商業模式的長效性發展奠定了基礎。截至2019年底,黌門宜鄰的反哺社區公益基金達到10萬余元,通過開展扶貧濟困、養老助殘、關愛兒童等公益活動,服務人群達5000多人,有力地證明了社會企業在社區大好的發展前景。
黌門宜鄰的創立并非偶然,而是成都市由上至下各層級有效落實落地社會企業培育政策的必然成果。眾所周知,在社會企業發展方面,成都市在全國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在國家尚未就社會企業做出專門立法前,成都在現有法律法規框架下,于2018年市級層面出臺《關于培育社會企業促進社區發展治理的意見》《關于改革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機制加快社會企業培育發展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明確提出社會企業助推社區發展的政策導向。
接著,成都市工商局也陸續出臺《關于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培育社會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成都市社會企業評審認定管理工作試行辦法》《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關于征集觀察社會企業的通知》等系列配套文件。各區進一步采取了有效的執行辦法,例如武侯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僅施行了《社會企業扶持辦法》,還通過建立社會企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給予轄區內社會企業資金、稅收、場地、人才各方面的支持,加快社區社會企業的孵化進程。
總之,成都市從市級層面到各部門再到各執行層面,進行了“全方位”的頂層設計,創新構建了社會企業評定認證、扶持發展、監督管理等完備的工作體系,是目前國內系統性政策制度創新的典范。成都市的實踐促進了資源的聚合,吸引國內創新人士和資本的聚集;促進了社會企業研學體系的發展,推動各高校和專業組織對理論經緯的探究;提升了社會影響力。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創新城市正發揮著示范效應,引導更多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回歸社會責任的初心,重整行業生態。
黌門宜鄰— —作為一家社區社會企業,通過專項基金反哺社區,實現社區的自我“造血”,將“當前商業企業不愿做,社會組織不專業,政府提供服務不充分”的服務領域納入自己的服務范疇,將“社會企業+社區”的治理模式運行到極致,并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實踐。縱觀黌門宜鄰創設的全過程,值得借鑒的除了當地完備的社會企業扶持政策及配套措施,還有企業本身高度統合的社會目標穩健性機制。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第一,全域化搭建社會企業的政策體系。“十年磨一劍”,如果從立法角度來規范社會企業發展,需要耗費較多精力。切合實際的扶持路徑應該從各層級出臺持續性、系統性的培育政策角度出發,為當地社會企業“量身定做”適合其發展需要的必要支持。同時,我國社會企業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鮮有成熟的參考模式。國外先進經驗啟示我們,要利用立法、戰略、財政、投資、稅收、認證等政府治理工具,為社會企業營造更積極的發展氛圍。
第二,盡快確立社會企業的業務主管部門。最早認證社會企業的中國慈展會,以及當前北京市、成都市等都具備評審社會企業的資質,社會企業的業務主管部門目前仍然空缺。為了使社會企業規范發展,很多專家在結合我國當前的治理結構的基礎上給出了可行性的提議,例如將其置于現有某一部委下面,作為專門的司局,行使主管權力,或直接隸屬于黨政部門的社會企業委員會,為社會企業與多個部門之間創造互動機會。
第三,深掘社區市場化運行的潛力。黌門宜鄰密切結合社區居民的多元需求,通過激活市場邏輯,有效地回應民生關切。即使各社區基本情況皆有所異,但商業模式往往潛藏在復雜多樣的治理問題之中。社會企業應該深掘社區潛力,致力于將“最后一公里”社會治理問題消解在社區單元,向著利益相關方的社會責任與商業價值高度統合、決策方式和社會目標高度統合、不同社會價值間相互統合的社區社會企業方向發 展。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