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軍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重慶 402260)
國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服務經濟轉型升級面向行業企業開展職工繼續教育的意見》(教職成[2015]3 號)等文件提出,高職院校必須打造成技術技能積累的重要資源聚集地[1,2],要發揮職業院校在技術技能積累和服務區域經濟建設中的引領作用[3,4],大力推進職業院校面向行業企業開展職工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服務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能力。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根據服務重慶區域經濟的需要,結合學院優勢及特色,制定了技術技能積累與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建設方案,建設的總體思路為: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政行企校”協同深化技術技能積累管理運行機制;堅持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為引領,校企共建高水平技術技能積累平臺;堅持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應用技術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引領行業企業轉型升級;持續提高教師的服務能力,廣泛開展企業職工培訓和社會教育,全面提升學院社會服務能力。
1.技術技能積累管理運行機制建設
依托“政行企校”協同創新聯動平臺,圍繞重慶市6+1 支柱產業和江津區五大產業群對技術技能的需求,與江津區政府、江津區四大工業園區建立技術技能積累與社會服務相結合的長效機制,服務行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技術服務激勵與評價機制。通過協同創新聯動機制的建設,加強政府、行業企業及學校聯動,整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提升政府服務能力、企業轉型升級能力和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政行企校共建新格局,不斷積累技術技能,實現育人和社會服務功能;通過科技管理制度的建設和完善,鼓勵師生積極開展技術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技術技能積累,為技術技能工作的有效持續開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2.技術技能積累管理運行機構建設
學院在科技職能部門成立“政行企校”協同創新合作辦公室,設立專職人員,落實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各主體的責權利,促進“政行企校”協同創新聯動機制長效運行;組織一年一次科技對接洽談會、技能大賽、招聘會等;以項目化運行方式進行校企合作,協調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深入調研,不斷完善技術技能積累的制度。
1.技術技能積累平臺建設
將“劉仁懷院士專家工作站”申報并建成重慶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以院士工作站為平臺,積極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加強基礎領域研究;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與重慶能源投資集團、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等企業合作,建設校企合作工程應用推廣中心、公共實訓平臺、科研示范基地,積極拓展技術服務范圍和領域;積極推進企業“教授工作室”和“博士工作站”建設,發揮教授、博士的科研、技術優勢,廣泛開展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工作;建設木雕、剪紙、汽車外觀設計等“技能大師工作室”,傳承和開展技術技能創新。吸引社會各界力量共建技術技能積累平臺;通過平臺抓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實施,將重大科技項目工作與平臺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強化管理,明確平臺功能定位,明晰與合作方之間的職責權力關系;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實現科教融合,不斷拓展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內容;向社會開放平臺,積極發揮平臺的作用,實現平臺資源共享。
2.技術技能積累平臺管理機構建設
設立院士專家工作辦公室,校企合作理事會等組織機構,負責平臺建設整體規劃和相關政策措施的制定工作,對平臺建設重大問題進行協商和協調,保障平臺建設規范、有序地開展,形成齊抓共管的新格局;建立校企共同投資、共建、共享的合作機制。
1.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以服務社會地方經濟和行業企業發展為目標,選擇行業企業急需的技術課題,發揮學校多學科優勢,與企業聯合申報重大研究課題,形成校企共研長效工作機制。積極開展應用技術研究、推廣與服務。從地方產業轉型升級、資源利用、企業重大技改項目及社會事業發展中尋找科技創新點、開拓新的研究領域,開展煤礦井下無人機開采、餐廚垃圾處理及核心配套產業化裝備線等行業企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拓展對外技術服務行業和領域,開展對外技術服務,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提升學院對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的貢獻度。
2.建立學校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
修訂和完善《科技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等制度和辦法,在現有的基礎上按不低于20%的比例逐年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到2020 年后各種科研資助經費每年不低于200 萬元,以此激勵老師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科技獎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整體提高學校的技術社會服務能力。
1.廣泛開展“企業定制、滿足個性需求”的技術培訓
廣泛開展各級各類職工培訓和社區教育,提高對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服務能力。不斷創新培訓模式,采取企業定制方式,充分滿足個性化需求,依托各培訓基地和培訓中心,面向相關行業企業開展企業員工和行業從業人員的新技術、新知識培訓,開展技能鑒定和職業資格認證。開展各類面向社區的技能培訓,建立健全社區教育網絡,推動各類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共同體建設,加強社區教育;主動承接政府和社區組織的社區教育項目,在雙福、德感社區設立在線學習系統、面對面學習講堂,挖掘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建設社區居民體驗基地,增強市場意識和服務能力。
2.建設優質繼續教育課程教學資源
根據企業需求提供職工繼續教育課程資源訂制服務,搭建網絡學習平臺和移動學習平臺,開發繼續教育數字資源課程,面向企業職工開設繼續教育網絡課程和在線培訓項目。結合西南地區煤炭行業、建筑行業及其他行業發展需要和學校特色,開發《自動化線安裝與調試》《計算機網絡基礎》《礦井火災防治技術》等優質繼續教育數字課程資源。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技術服務激勵與評價機制,形成“政行企校”協同創新聯動機制,“政行企校”協同創新技術技能積累管理運行機制成為校企合作的范式。
建成重慶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建成2 個工程應用推廣中心、2 個科研示范基地、2 個公共實訓平臺、20 個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發揮平臺的示范引領作用,成為同類高職院校技術技能積累平臺的排頭兵。
建立起行業特色繼續教育模式與機制,搭建起基于行業標準的“政行企校”合作型技能培訓體系,構建起行業從業人員、技術人才接受繼續教育的“立交橋”,打造“工程職訓”品牌,社會滿意度99%以上,進入全國繼續教育品牌高職院校50 強,提升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通過不斷地發展,學院完善了“政行企校”協同創新技術技能積累管理運行機制,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搭建了一批引領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特色鮮明的技術技能平臺,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研發能力顯著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在同類高校中領先。大力拓展社會服務領域,廣泛開展企業職工培訓和社區教育。打造了一批全國一流,行業影響力大,能引領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科研和技術服務創新團隊,成為新時代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