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
(仙桃職業學院,湖北 仙桃 433000)
高校思政育人教學的開展,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黨的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幫助學生提升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同時也能夠在教學培養下,實現革命精神的傳承。在當前高校政治育人教學實踐路徑中,需要將紅色資源融入教材,融進課堂,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能夠在紅色元素的影響下,為新時代建設開拓奮進,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保障。
在高校開展的思政育人教學實踐路徑中,以往的教學活動開展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黨成立一百周年的時代背景下,開展黨史學習,將紅色資源融入到思政育人實踐體系中,能夠實現思政教學課程的高質量開展,同時提升紅色元素學習教育的實用價值[1]。
在高校育人實踐工作中,思政作為學生思想層面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紅色資源融入到教學當中,融入課堂教學中,不僅有利于思政學習教育工作的開展,同時也能夠進一步堅定以習近平總書記的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作用,通過深入的紅色資源思政學習教育,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確保高校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此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化建設,從而為學生的精神層面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引[1]。
紅色資源思政教育能夠讓高校全體學生的深入了解黨以往的成就與曲折歷史,通過全體學生在紅色元素思政學習中,總結經驗,掌握歷史規律,為下一個一百年目標進行艱苦奮斗,以此凝聚面對復雜局面與難題的智慧,為新時代高校思政全面育人提供重要內容與方向[2]。在實際的紅色資源融入到思政育人實踐路徑上,其有助于高校全體學生深入學習黨的歷史,為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爭做時代模范提供重要的引導[2]。
在紅色元素融入到高校思政育人教學實踐路徑中,離不開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政教材的融合,更離不開教學的正確引導。調動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積極性,創新教學形式,打造紅色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的要素滲透。紅色資源承載著無數革命先烈,為民族復興而前進,中國共產黨隨后的英雄事跡,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對民眾的理解與不屈不撓的斗爭,包含了愛國主義為主的核心民族精神。如一處處的革命遺址,革命戰爭遺跡、革命斗爭故事、紅色經典歌曲,這些都是傳達著革命者的精神元素,承載著革命者紅色基因,是重要的紅色資源。在教材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應根據教學要求重視教學抓住機遇,把紅色文化資源引入課堂教材當中,通過看紅色影視,聽革命傳統報道,讓大學生快樂,通過大學生在課堂上講紅色故事,師生欣賞并演唱經典紅歌,了解黨的革命歷程,讓大學生了解紅色文化。通過在教材中融入紅色資源,從而有利于紅色元素育人工作的高質量開展[3]。在教材紅色資源建設中,通過對我黨史的學習教育,從黨的紅色建設歷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上進行融入,通過學習與宣傳,引導高校全體學生正確認知黨的歷史,實時關注黨史動態,積極做好相應的思想層面建設,通過圍繞紅色資源開展思政育人教學,從而保證思政育人教學實踐路徑的有效開展。
同樣,將紅色元素融進思政課教材當中,并不只是編寫幾部教材或教輔資料那么簡單,關鍵是要解決好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的兼容問題。紅色資源內容豐富,只有對這些資源進行科學分類,根據課程內容需要選取紅色資源案例輔助教學,才能實現紅色資源與教學環節的無縫對接。同時,在編寫紅色資源的思政教材時,必須要考慮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課教材體系的對應關系,讓學生在學習一定的理論時,記住革命戰爭年代的一場戰斗、一個英雄、一個傳奇故事。根據大學生的喜好,我們應該用事實來表達我們的想法以理服人。紅色文化教材要努力做到寓教于樂,借助地圖、圖像、人物照片、戰場照片和歷史圖片等,能使學生產生置身于場景中的感覺,進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的情感共鳴,以此實現思政教材的優化建設[4]。
紅色資源承載著無數革命先烈的精神,承載了為民族復興而前進的中國共產黨,也承載了英雄們的事跡,記錄了中國共產黨對民眾的理解,不屈不撓的斗爭。紅色元素富含愛國主義的核心。在民族精神的一處處革命遺址,革命戰爭遺跡、革命斗爭故事、紅色經典歌曲中,無不傳達著革命者的精神元素,承載著革命者紅色基因。在課堂教學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應根據教學要求重視課堂教學的融入。把紅色文化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中,需要通過看紅色影視、聽革命傳統報道,鼓勵大學生學習黨史,通過大學生在課堂上講紅色故事,師生欣賞并演唱經典紅歌,讓大學生了解經典紅色文化。通過對紅色文化在思政課堂教學中的融入,一起開展紅色文化主題的相關活動,如攝影、繪畫等比賽形式讓高校全體學生學習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文化。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多角度滲透紅色元素,通過開展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紅色基因的歷史傳承,拉近了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路徑之間的距離,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高校全體學生能夠領悟黨的學習。紅色資源中的革命精神潛移默化地滲透到高校思政課堂教學當中,從而逐步將紅色基因融入到高校全體學生當中[5]。
全國各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為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提供了實踐平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課堂教學的同時,可以利用周末、節假日冬夏兩季,組織青年大學生分期分批參觀革命遺址,參觀革命紀念館博物館,參觀烈士陵園陵墓,親身體驗,現場體驗。看革命先烈的照片生活用品、武器、刀槍、觀賞珍貴歷史圖片和文獻書信,聽著革命先烈悲壯的戰斗故事和蕩氣回腸的英雄事跡,使年輕的大學生重新回到了他們的艱苦工作中,在命戰爭的歲月里,我感受到革命先烈為追求理想而犧牲的無私奉獻,接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讓高校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到革命戰爭的艱辛和革命戰士的堅定不屈不撓的精神,為青年大學生錘煉意志,鍛煉毅力,團結互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將紅色資源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激發大學生內心的愛國熱情,激勵學生繼承先烈遺志,不忘初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6]。
在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教學實踐路徑中,不能夠僅僅依賴于思政課程教學,需要在高校全面育人的體系上得到有效融入,通過高校全面育人、協同育人以及全員育人的開展,從而實現紅色基因的傳承,有助于紅色育人的實踐。在高校全面育人體系中,在校園文化上融入紅色資源,以校園為空間,學生是主體,教職工廣泛參與到育人教學體系中,以教育為本,將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作為主要內容,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是主要內容。校園文化的紅色建設,要營造獨特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學生既是參與者又是傳承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7]。校園文化中的紅色元素無疑增加了紅色基因、紅色元素的繼承拓展了紅色元素的滲透空間,為高校教育下的全面育人提供了依據,也為政治育人教學的紅色教育提供了空間背景。以將軍烈士的名字命名的校園路,在校園里樹立革命英雄文化,成立紅色文化研究學生社團,舉辦紅色文化專題講座和研討會,創建紅色文化展覽館。通過紅色文化劇目的創作、表演,在校報上開設紅色文化劇以及紅色文化欄,開通紅色教育校園網站等,通過校園的全面育人與全員育人,確保在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中,感受紅色文化,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通過不斷實踐與認知,切實解決高校學生的精神支柱的需求,從而為下一個一百年努力奮斗[8]。
在全面育人體系中,紅色精神的傳承需要一定的條件和環境,良好的環境可以促進紅色基因的代際傳遞,反之亦然。在諸多因素中,社會環境和科學是最重要的因素,學校環境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因此,在高校全面育人體系中,需要各級文化宣傳部門和各教育部門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為起點,以傳統教育是育人教育的主要載體,積極開辟新時代育人路徑,為學生社會實踐實現創新,充分利用重大歷史事件在歷史人物紀念日等特殊日子,如五四運動、建黨、建國等節日要組織大型活動學生開展紀念活動,增強紅色文化認同感。
高校要重視紅色文化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重視育人教育的重要引導作用,營造紅色文化教育環境,將紅色資源融入到育人體系中是高校教學實踐路徑的重要方向[9]。
結束語:由此可見,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的時代背景下,在針對高校育人教學實踐路徑上,雖然面臨著一些問題與困惑,需要教師能夠在思政教學過程中不斷實踐,通過逐步把握協調問題之間的關系,通過調動學生主動思考,讓學生能夠在紅色精神教育中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樣在高校全面育人教學目標上,重視學生精神層面建設,構建學生的復興中國夢精神支柱,通過傳承紅色基因,實現高校思政育人教學實踐路徑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