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慶 謝婷婷 宜春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民族民間舞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及廣泛的群眾基礎,是舞蹈藝術中的璀璨瑰寶。近年來,隨著我國文藝事業的迅速發展,民族民間藝術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被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越來越重視民族民間舞教學,并立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養的民族民間舞人才。審美教育對提升學生的舞蹈藝術素養和藝術品質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完善教學設施、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境等途徑,深入滲透審美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其藝術素養。
舞蹈是以人的形體為主要表現手段的一種藝術形式,能夠表達藝術情感,呈現獨特的形體美,民族民間舞同樣以表現舞蹈形式美為核心[1]。例如,在民族民間舞表演中,表演者通過不同的形體動作來表達悲傷、喜悅、興奮、憤怒等情緒,從而將舞蹈的思想感情傳遞給觀眾。由于民族民間舞的獨特性,其在舞蹈形式表現上具有非常強烈的形式感,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形成了區別于其他舞種的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舞蹈形式審美價值。
舞蹈技巧是充分展現舞蹈美的關鍵要素,主要是通過人的形體動作,運用一定的技巧來實現與節奏、旋律、舞臺等的完美契合,從而呈現出優美的舞蹈。例如,不同的舞步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從而給人不同的舞蹈體驗與感受。民族民間舞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不同地域或不同民族的舞蹈動作有較大的差異,在舞蹈技巧上也有顯著不同,從而在具體表現中形成了獨特的舞蹈技巧和差異化審美。因此,在民族民間舞教學或作品欣賞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舞蹈的技巧,更好地展現或者體驗民族民間舞蘊含的審美情趣[2]。例如,彝族舞蹈《太陽女》傳達了彝族獨特的文化,其舞蹈技巧的表達就是對民族特色文化內涵的傳遞。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并抓住作品所需要的表達技巧,并從中體會舞蹈的美學價值,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展現民族舞蹈。
我國有56 個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不同的生活習性,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民間舞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其所蘊含的舞蹈文化同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從而呈現出差異化顯著的獨特文化魅力。例如,觀眾在欣賞民族民間舞過程中,能夠通過舞者的形體動作與舞蹈技巧,切實體會到其傳達的文化內涵,體驗舞蹈獨特的文化氣息。
民族民間舞誕生于各族人們的勞動生活中,是人民群眾的一種自娛活動。為了使民族民間舞具有較高的表演價值,民族民間舞藝術家在保留其舞蹈本質與風格特點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改編與美化。因此,民族民間舞還具有變異性和表演性特征。為了更好地在舞臺上呈現民族民間舞,舞者的身體形態和氣質應達到更高的要求。例如,孔雀舞對女性的體態曲線要求較高。在舞蹈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塑造優美的形體和良好的氣質,從而更好地表現舞蹈的藝術內涵和審美價值。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舞蹈本身就具有陶冶情操的特性。在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民族民間舞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學生感受舞蹈之美、民族文化之美,并讓他們在學習中感知各族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進而使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同時,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間舞更容易使學生融入舞蹈學習中,能為學生情感宣泄和身心放松提供幫助,有助于改善學生群體的精神面貌。
教師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有效落實審美教育,首先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明確審美教育在舞蹈教學中的基礎地位,從而實現審美教育在各個教學環節的滲透?!懊馈笔敲褡迕耖g舞獨特藝術魅力的最佳表達方式,并且民族民間舞的美并非單獨存在,而是相伴相生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舞蹈的美,使學生掌握舞蹈基本審美原則,將自己對美的理解融入舞蹈訓練和表演中,并不斷加深對美的理解與認識,進而有效掌握舞蹈的審美規律,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我的審美情趣。例如,教師在教學東北秧歌時,要引導學生挖掘并掌握其表演形式中所蘊含的舞蹈之美,如秧歌踢步動作的“急出穩落”,身法的“穩中浪”的舞蹈技巧,從而營造東北秧歌大氣、歡快的氛圍。這實際上就是東北秧歌的舞蹈藝術之美,也是學生學習時應掌握的審美要點。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體驗式教學方法。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教師創設特定的舞蹈情境,使學生沉浸其中,有利于培養并發展學生的審美想象,使其在情境中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從而產生對舞蹈之美的向往與追求,最終提升審美能力[3]。例如,教師在教學苗族舞蹈反排木鼓舞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舞蹈動作來模仿各種動物,靈動地展現苗族人民的生活場景,進而創設苗族勞動人民勞動的舞蹈情境。在舞蹈情境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農民在地里勞動時,抬頭看見天空中嘰嘰喳喳飛過的鳥兒;扛著鋤頭回家時,路過鄰居家門口看到的各種家禽。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對動物動作進行模仿,可以在腦海中形成具象化的畫面。這種有趣的情境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審美想象,構建情境畫面,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當前,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師應將課外舞蹈教學實踐引入教學體系中,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與社會,以豐富實踐教學路徑與內容,拓寬民族民間舞藝術的體驗渠道,使學生深刻感知舞蹈之美,豐富審美體驗,同時在生活化的場景中真正感受民族民間舞藝術的文化內涵,以及民族民間舞藝術的獨特魅力與審美價值[4]。例如,教師在開展民族民間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立足本地特有的民族民間舞藝術類型,組織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藝術進行實踐調查,了解本地民族民間舞的發展歷程,以及舞蹈元素形成的過程、原因、影響因素,深入挖掘本地民族民間舞藝術所蘊含的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及所展現出的民族精神面貌。學生對本地民族民間舞進行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了解、欣賞、體驗舞蹈之美的過程,并且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知舞蹈所表達的內涵之美,并能逐步加深對民族民間舞的美的認知。
舞蹈欣賞是舞蹈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在舞蹈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欣賞優秀舞蹈作品,學生可以獲得審美感受與體會,充分感受舞蹈作品的審美價值,挖掘舞蹈中的審美元素,進而使自己受到熏陶,逐步提升個人審美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欣賞《水姑娘》,該作品獲得了荷花杯的金獎。作品中,身著長裙的苗家姑娘在水邊嬉戲,將苗族姑娘柔情似水的特有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向觀眾傳達出姑娘如水、水若姑娘的美好境界。在舞蹈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一個表演的舞臺,讓學生邊欣賞、邊品鑒,邊模仿、邊表演,跟隨舞蹈作品中舞者的動作,把自己想象成苗族姑娘,在模仿的過程中感受舞蹈的靈動與美好,同時將舞蹈的形體美、藝術美、表演美有機融合起來,在增強審美感受與體會的同時,促進自身舞蹈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民族民間舞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在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深入滲透審美教育,對塑造學生優美形體和良好氣質,培養其積極情感與良好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審美教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創設教學情境,豐富教學實踐,創新舞蹈欣賞教學方式,不斷挖掘舞蹈審美內涵,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