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琪,李 婧,王晶晶,陳 昊,何貞銘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系),湖北 武漢430100)
現代城市及城市管理是一個開放而復雜的巨型系統。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給城市的規劃、建設、運營和發展都帶來了一系列難題,導致城市不能有序發展。數字城市管理在使用現代技術解決城市管理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依舊存在瓶頸和諸多問題[1]。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城市管理形態在數字化基礎上推進智能化建設成為現實,因此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機遇,推動城市管理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勢在必行。
自2004 年開始,在北京市東城區模式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數字城管系統被迅速推廣至全國城市,改變了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在維護市容市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一些阻礙城市發展的問題也逐漸暴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政府領導人對數字城市管理不甚了解,僅僅重視城市經濟發展,而忽視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盡管數字城市管理項目在體制中被認可,但尚未在實踐中實施,導致相關部門執行較差,限制了城市管理。
現有城市管理部門眾多,存在職能重疊、多頭管理、推諉扯皮等情況,難以完整及時獲取城市管理數據。不少部門、行業的數據仍處于“信息孤島”狀態,人口、交通、建設等公共設施信息的數據共享存在較大障礙,無法有效實現跨系統、跨部門的大數據資源應用和業務協同處理,對外發布信息也無法有效匯聚,不利于形成數據資源開放、共享、融合、利用的管理格局。
現有的數字城管監管模式仍然主要依靠信息采集員的人工采集,與市民互動略顯不足。當前,人民群眾對參與城市管理的熱情日漸高漲,但缺乏有效發聲渠道,數字城管便民利民服務有待持續優化。
信息化與全球化、城市化的發展共同重塑了城市空間,促進了城市間人、事、物的互聯互通,使傳統社會組織、城市空間及其活動邊界變得模糊不清,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市管理的復雜性,城市管理創新應用難以推進。
在面對城市管理面臨諸多問題的現實背景下,以移動技術、物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城市管理創新帶來新思路,推動企業、政府組織形態以及社會形態由生產范式向服務范式創新轉變,把握知識社會環境下“以人為本”的城市管理內涵,為數字城管走向智能化的進一步創新演變提供新機遇。
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以用戶為中心、社會為舞臺的面向知識社會、以人為本的下一代創新,即創新2.0 的發展。
在創新2.0 視野下,聯合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機遇,政府管理創新步入新進程。在原有政府單向解決城市管理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構建移動政府、維基政府等新興數字政府形態,關注社會各方參與的開放數據建設與共享應用,實現政府、企業、公眾三者的協同互動,真正實現政府管理從政府單向管制到政府民眾雙向互聯互通,協同共進轉變。
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重塑了現代科技“以人為本”的內涵,重新定義了用戶在創新中的作用,肯定了公眾的力量。通過維基、微博、臉書等工具與方法強化用戶的參與,重視市民需求,匯聚公眾力量,不斷推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和協同創新,強化“以人為本”內涵,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城管逐漸向智慧城管轉型,智慧城管建設浪潮在全球范圍內興起,成為解決城市管理問題的新范式。物聯網技術可實現智能化感知、識別、定位、追蹤和監管,云計算及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可實現海量信息處理和決策支持。智慧城管通過全面智能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以及智能融合的應用,培育面向知識社會的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環境,實現智慧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人本化轉型,為可持續創新智慧城市管理提供了技術基礎,為解決城市管理難題提供了新視野[3]。
智慧城管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基于知識社會創新2.0 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從數字城管到智慧城管,不僅是技術應用上的改變,同時也是管理理念、服務主體上的迭代升級[1],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技術應用方面,數字城管注重通過城市地理空間信息及城市管理各行業的信息化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與應用,推進各部門業務協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而智慧城管在此基礎上更強調通過云計算、移動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城市管理與運行狀態進行自動、實時、全面感知,實現城市管理信息化的集約化與智能化,并通過泛在網絡實現無所不在的互聯和隨時隨地的智能融合。
服務主體方面,數字城管更多聚焦在地理信息系統的“部件”和“事件”的管理上,即圍繞“物”及與“物”相關的“事”的管理,通過建立監督指揮中心實現指揮和監督的協同互動;而智慧城管更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及社會服務的管理,關注用戶視角,強調開放創新空間,凝聚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力量,實現城市公共價值的塑造和獨特價值的創造。
數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的轉換,反映了從數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的跨越不僅需要管理技術上的提升,同時需要管理體系方面的創新,進一步引入智慧城管的理念、思路和手段,為智慧城管發展指明方向。
一方面引入新技術,通過設計、部署、整合、升級應用系統,構建智慧城管的技術支撐體系,提供“智慧的管理平臺”;另一方面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完善標準規范體系、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運行維護支撐體系、城市管理評價體系、服務機制等,構建智慧城管的管理支撐體系,提供“智慧的管理體系”。同時,作為智慧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智慧城管的發展理念必須和智慧城市充分耦合,主要體現在互聯、整合、民本、創新、智慧等理念方面[4]。
運用智能傳感設備將城市設施物聯成網,積極拓展與城管功能相關的各個領域,如城市構件建設管理、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和城市安全防控管理等,極大地豐富了城管的服務對象,充分利用物聯網、傳感器網絡、智能識別與感知技術,實時、全面、智能地識別和感知城市對象,完成管理對象和管理服務之間的高度集成,體現了城市智慧城管的互聯互通性[4]。
在全面物聯網系統中,通過技術平臺數據庫及管理平臺身份認證、目錄交換的建設,收集城市管理數據,整合數據資源,促進不同部門間海量數據的流轉、交換和共享。同時,在數據共享交換的基礎上,通過移動網絡設立各類在線服務平臺,整合民眾意見,為城市管理與運營提供新思路,逐漸形成政府協同辦公、城市協同治理的新格局,為城市管理提供更全面的協調服務,體現智慧城管的協同性。
智慧城管的最終目標就最大限度服務好廣大市民,促進城市的全面和諧發展。智慧城管將開創以政府、城鄉居民、企業的互動為核心的在線管理服務平臺,給予民眾全方位的服務與交流空間,內容覆蓋城市網格管理、公共服務、交通管理、環境治理等領域,豐富服務內容,暢通服務渠道,深化服務互動。為廣大群眾提供一個隨時、隨地、隨身的信息化溝通渠道,將民眾關注的各類城市管理問題全部納入在線管理服務平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降低公眾提需成本,提升公眾的生活幸福感,體現智慧城管的民本性。
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立足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大眾創新,引入新型創新活動,為城市管理與運營提供更簡潔、靈活、高效的決策支持與技術工具。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感知、分析技術,創建具有介入式、互動式功能的智能化城市管理決策模型,強化信息獲取的自動化、實時化、精細化以及管理決策的智慧化,經過科學分析,較為準確地掌握城市系統的運行狀態和規律,為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提供相對便捷、實用的創新應用和服務模式,使現代城市運作更加高效、安全,實現更和諧的城市管理目標[5],體現智慧城管的創新性。
在城市化、信息化飛速發展的基礎上,智慧城管通過智能感知、智能協作、智能分析等智慧手段逐步完成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城市管理中“智能因子”增多,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優化管理流程,減少管理過程中因定位不準導致各部門“踢皮球”、解決問題效率低下等弊端,大大節省各部門間的協調合作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對數字城管中無法預知的地下管線、橋梁監管等問題進行智能感知,實現問題的預警和提前決策,避免產生嚴重后果,從而降低風險成本,體現智慧城管的智慧性。
綜上所述,智慧城管是在數字城管基礎上,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社會創新2.0 視野下的智能提升,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城市管理創新新模式[6]。隨著城市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以及民主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智慧城管全面地體現了智慧城市互聯、整合、民本、創新與智慧的理念,塑造了城市的公共價值,同時賦予每一位市民獨特的價值,將城市管理由生產模式轉向服務模式,更好地解決城市管理難題,是城市管理的巨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