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柯,徐銘陽
(1.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治安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2.南京市公安局棲霞分局,江蘇 南京210023)
智慧警務新模式是以警務工作現代化、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工作目標,進行改革強警、科技興警,大力實施大數據戰略,在智能感知全域建設、指揮平臺全點開發、信息技術全警應用、公安工作全面升級等方面探索的公安工作新模式。而智能安防社區是新形勢下社會治理創新的一種新模式,是公安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標準化城市創建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智慧公安的重要基礎工程。智能安防社區的安防體系建設直接關系到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建設效果,因此對智能安防社區的建設與發展研究已刻不容緩。
國外學者對于社區安防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①政府對社區安全政策的規劃與制訂,研究社區內居民參與社區安全相關活動的可行性和具體方式[1-2],預防犯罪政策的改變對社區安全的影響[3];②社區治安人員和安全設施的配置比例與行動路線的優化,運用模型分析視頻監控系統的配置方式對社區內住宅及停車場區域犯罪率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4],也有通過行動成本和警察對事件的反應時間進行數據收集后,對社區內公共安全領域警員配置和安防設施選址問題進行分析[5],以期達到管理效率最大化。
國內學者對智能安防社區建設的研究偏向于治安人員與治安系統建設,一是對現有智能安防社區建設的成果進行總結,探討智能安防社區在警務實戰中發揮的作用[6-8]。二是研究智能社區建設過程中安防技術的應用領域和規劃設計,分析智慧安防社區的建設思路、數據安全和物聯網技術應用等[9-12],進而構建各種應用模型。
南京市公安局棲霞分局根據公安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標準化城市創建活動”的建設要求,在南京市棲霞區進行了基于智慧警務新模式中的智能安防社區的建設與探索。本文將結合棲霞分局的現狀進行分析與研究。
國內城市中小區物業管理和內部防范水平大多參差不齊,以南京市棲霞區為例,轄區老舊小區、經適房小區較多,面臨著物防、技防不到位、物業管理缺位、防范力量不足、人口信息采集不全等問題。伴隨著全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復雜的治安狀況與有限警力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2.1.1 老舊小區安防設施落后
轄區內現有住宅小區392 個,封閉小區358 個,未封閉小區34 個。區內保障房、城郊結合部、大學城、純農村等多種治安業態并存,全南京市四大保障房有50%坐落在轄區內。轄區內老舊小區的物業通常由街道托管或無物業,內部安防系統陳舊落后。截至2020-05,全區392 個小區中,無物業管理的21 個,街道托管物業38 個,其中安裝人臉識別智能攝像機12 臺,車輛識別智能攝像機40 臺,公安機關安裝的全智能攝像機有40 臺,未安裝攝像機的小區有27 個。
2.1.2 群租房管理困難
老舊小區和拆遷安置小區由于房屋租賃價格便宜,滋生出大量“二房東”“群租房”等現象。這類現象的出現雖然是社會的需要,但也使小區內的治安問題變得更為復雜。
“群租房”的情況一方面由于“二房東”對房屋內部結構的非法改動,造成較大的消防火災隱患;另一方面“群租房”內居住人員數量較多,人員流動較快,人員信息無法得到及時統計,不僅給小區治安帶來隱患,也加重了社區民警的工作壓力。
2.2.1 社區微腦
以南京市棲霞分局為例,在轄區內某小區試點打造以智能門禁為特點的智慧社區,實現社區重點卡口AⅠ識別設備覆蓋,依托支付寶實名認證功能,為業主提供人臉識別無感門禁、掃碼開門等服務。對人口行為信息進行數據采集及管理,加強社區人員、流動人口和居民住宅管理,通過安裝的感知設備,實時獲取小區人員變化的數據。同時民警通過小區后臺監控數據分析,與公安數據后臺實時比對,掌握小區外來人員流動情況,及時發現嫌疑人、車,有效預防案件的發生。
2.2.2 公寓電子標簽
南京市棲霞分局依托南京市局大數據中心研發的“金陵網證”積極推廣電子通行證,對某小區內公寓樓門禁系統進行試點改造,公寓樓內住戶可以通過線上申請電子通行碼和線下申領實名制實體卡兩種方式出入公寓,外來訪客、快遞和外賣員等臨時進出公寓人員可申領一次性使用的電子通行碼,所有進出人員數據全部實時傳入市局,脫密后的數據再與公寓物業系統對接,既便于公安機關有效地跟蹤人員數據,也可以根據可疑人員進出公寓的情況給物業發出預警信息。
2.2.3 智能門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南京市人群聚集效應凸顯,住房供需矛盾突出,與之相伴而生的合作、群租現象日益增多。南京市棲霞分局在群租房集中整治工作的基礎上,為強化監督管理,實現長治長效,在群租房集中的地區推廣“智能門鎖”。通過刷身份證開門、設定人員員額等管理手段,實現了租客信息動態感知,極大方便了社區民警掌握小區業主身份、租客信息、租賃時長以及來訪人員、進出時間等情況。民警根據后臺數據分析,即可掌握小區外來人員流動情況,及時發現隱藏問題和漏登人員,應用“智慧門鎖”一年以來,獲取動態出入信息62 000 多條,新登記流動人口412 人,獲取情報線索12 條,協助打擊處理違法犯罪嫌疑人5 人。疫情防控期間,通過“智能門鎖”,實時發現未報備的回寧租客動態,對居家隔離的流動人員予以重點關注。
老舊小區由于沒有物業或者缺少有效的物業管理,小區內安防系統薄弱,也缺少有效的資金來對小區內安防系統和設備進行更新、維護和管理,小區內的安防系統往往停留在傳統的圍墻與模擬攝像頭結合的防范階段,治安防范效果差,對進出人員的信息采集與管控也是空白。因此,在統籌街道、社區、物業公司多方力量,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制訂建設規范方案。在多路徑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基礎上,部分物業管理成熟、有條件的小區,可以與阿里等科技公司密切協作試點建設智慧小區,探索人臉識別無感式進入和車輛智能識別等智慧小區的建設方案;在街道托管物業、防范水平較弱的小區,可以為小區出入口加裝雙向人臉、車輛識別設備,完善小區出入“第一道防線”建設,結合社區“警格+網格”管理模式,通過“科技+人力”的方式開展人口信息采集工作,提高管控水平。在其他復雜小區,根據小區人員復雜程度及房屋類型,通過安裝合租房“智慧門鎖”及其他前段感知設備等方式,做好信息采集等工作,為后續數據分析提供支撐。
推進構建“社區微腦”平臺建設并與公安數據后臺實時比對,深化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融合小區多元數據,構建社區治理的智能感知能力,在現有智慧安防小區管控系統的基礎上,一方面針對現代小區多為高層建筑的特點,在社區安裝路面高清探頭的基礎上,加裝高空鷹眼超清瞭望攝像機,全面掌握社區動態,及時發現如高空拋物、高層火警等風險隱患;另一方面,建立集門禁、人臉、車禁、視頻監控及人力部署為一體的智慧安防小區管控系統,確保管控系統能夠調閱人臉采集、車輛采集、感知預警、視頻監控等動態信息;具備基礎數據管理,包括人員、車輛、房屋、單位檔案管理、實有人口分析、異常行為分析(如陌生人同一地點頻繁出現、長期晝伏夜出人員建檔等)、重點對象(如人、車)管控、態勢分析、綜合查詢等功能。實現對社區內人、房、車潛在隱患的實時預防和預警,變被動發現為主動治理。同時,利用數據分析、智能算法能力對感知時間精準定位,提升事件發現、處置效率,杜絕盲目摸排的成本浪費。在數據信息傳輸層面與省、市、縣、部級智慧安防小區管控系統進行匯聚對接。市級平臺實現本市智慧安防小區系統數據的整合匯聚;完成向上一級智慧安防小區管控系統上傳數據。
當前,盡管疫情防控已經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但從全球疫情發展形勢與歷史經驗看,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疫情防控將很可能成為將來不短時間內的常態化工作。2020-03,習近平主席視察武漢時指出,疫情防控有兩個重要陣地,一個是以醫院為基地展開的醫療救治陣地,另一個則是廣大基層社區的防控陣地。社區是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基本組織單元和空間單元。中國城市基層社區治理體系與能力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外來人口多、人員流動性大、人員配備管理不足等方面。因此,智能安防社區的建設需要具備應對疫情等其他社會公共安全風險的能力。
智能設備使用方面,加大無感式免接觸類出入口設備的使用范圍,在社區的出入口和單元門增設人臉識別攝像機和電子標簽識別設備,減少進出人員的身體接觸。
人員信息采集和管控方面,保持對進出小區人員信息的采集、匯總和研判,根據不同類型的小區情況,通過小區出入口、單元門的攝像機采集進出小區的人員信息,在群租房較密集的小區,加快推進“智慧門鎖”的安裝,提高社區內人員流動信息的采集率。
人員配備管理方面,采取與社區或街道辦事處同址辦公的方式,解決警務室辦公用房問題,有條件的可以設置專門的社區警務室;智能安防小區按照每3 000 人或1 000 戶至少配備1 名社區民警及若干警務輔助人員,能夠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群防群治。
智能安防社區的建設是公安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主要基石,不僅涉及到封閉式、半封閉式、開放式智能安防社區建設標準的制訂;也需要考慮到以“人、地、事、物、網”為基本要素,依托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接互聯網和公安網情報信息,融合提升社區警務管理、基礎要素采集、便民利民服務水平。確保智慧警務建設應用工作落實到“最后一厘米”,激發基層民警的參與熱情,為提升社區警務智能化水平和預測預警預防能力,創建更多的“零發案小區”“零發案村居”“零發案單位”,為智能安防社區的建設提供借鑒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