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蓓
世衛組織研究表明,人類歷史上,伴隨著每一次傳染病的爆發,“信息疫情”都會同時爆發。信息疫情(Infodemic)指的是,過多信息(真假并存)反而導致人們難于發現值得信任的信息來源和可以依靠的指導,甚至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危害。
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社交媒體的興起,使得此次新冠“信息疫情”和2003年SARS時期相比更為集中、劇烈??謶帧Ⅲ@慌、懷疑、憂慮……“信息超載”帶來的種種負向情緒,包裹著長時間居家隔離的人們。
“新冠疫情是黨和政府輿論引導工作的一次大考”,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肩負著傳政令、穩人心、聚人氣的主流媒體,又是如何摸準受眾心態,堅守輿論主陣地、搶占話語新高地?
首先,時政報道要有創新手段。疫情嚴峻,江蘇新聞《省委書記進村檢查被硬核大爺攔下》“出其不意”呈現了一段主要領導在基層檢查工作時的“矛盾沖突”場景,看后不禁讓人心頭一動,防疫工作的緊迫性傳導事半功倍,身處江蘇的安全感也陡然而生。其次,用好用足“政務話語權”。這一時期,各級政府部門都在積極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政務發布和謠言澄清,主流媒體要有成為其“第一窗口”的意識和辦法。條口記者獲取相關首發和獨家內容,應不遺余力,“快”字為先。第三,面對屬地輿情不失語。“信息公開是最好的疫苗”,對已經產生的輿情熱點,主動出擊優于被動等待。一方面縮短其發酵時間,另一方面同步考慮防止次生輿情。第四,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了解越多,誤解越少。相關藥物研發、治療方案,在國家行業主管部門確認前,即便源自央媒,也不輕易跟風,避免帶來囤貨潮、搶購風。對ECOM、雙盲測試、咽拭子等最新醫學名詞,應第一時間向大眾充分科普。
此外,多種傳播機制交錯疊加,虛假消息“病毒式傳播”?!爸鞑ゴ骺谡植バ侣劇薄氨强椎蜗阌涂梢灶A防新冠”……主流媒體應更加嚴格地執行“三審三?!敝贫龋押醚哉摮隹?,幫助公眾理性思考。
當生命遭遇危機,任何人都是相關信息的易感人群。如何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情感表達,給予人們更多的內心力量,對抗“信息疫情”所帶來的負向情緒?抓住“共情點”是關鍵。
一是抓住新聞事件“巧妙”發聲。澎湃新聞《湖北這個縣政府捐贈公示火了》羅列捐贈清單:340個雞蛋、34簍草莓……網友評論“原來一包方便面真的可以公示”。整條新聞沒有正面批評某些慈善機構,而是對規范管理捐贈物資的做法加以正面宣傳,以小見大,效果突出。二是多在基層尋找“好聲音”?!拔蚁肟蕖铱薜脑捵o目鏡就花了,干不了事了”“我沒有錢,只能捐菜”,質樸的語言最能讓人共振、共情。三是內容視角體現人文關懷。多位貧困老人為“抗”疫捐出畢生積蓄,“我們視頻”表示:特別感動,但這錢我們不能收!網友稱贊“這才是應該倡導的價值觀”?!逗币患胰诒焕Ц咚?結果很溫暖》中江蘇交警仗義出手相助,“荔枝新聞”呼吁:“我們要防的是病毒而不是湖北人”。四是過猶不及,謹防正面報道產生負面效應。流產十天、懷孕九個月的護士奮戰一線;植物人丈夫一聽見護士妻子的名字就露出微笑;出生不到20天的孩子詢問醫生爸爸去哪里了……過于夸張或拔高的報道,只能讓媒體自身淪為笑柄。
優質內容生產,從來都是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選準傳播賽道,傳播效果幾何倍放大。以社交媒體超級平臺為基礎的“大眾自傳播”的主流化趨勢,使得此次新冠“信息疫情”爆發格外猛烈。北師大調查報告顯示:疫情期,人們主要從新聞網站、電視、微信和手機新聞APP獲取信息,占比50%以上,分享信息,則主要為發布或轉發朋友圈和微信群。因此,網絡社交媒體,成為此次主流媒體內容生產的靶向之地,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內容品類更加豐富多樣。央視有《出征》《我在你身邊》等抗“疫”歌曲MV,也有《康復者血漿治療是個啥》等漫畫科普;新華社有《最硬核的洗手教程來了》等3D交互新聞和互動答題H5產品,還有可視化圖片新聞。二是內容格式的新媒體適配度有所提高。《人民日報》把“加油,熱干面”系列,設計成了九宮格海報。對鐘南山、張文宏等“頂流”言論,央視會及時推送相關短視頻。三是嘗試了跨界合作,提升了服務意識?!把胍曨l”聯合中國電信,推出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建設“云監工”慢直播;第一財經聯手百度等科技公司,制作《500萬武漢人都去哪兒了》等數據新聞,發揮預測預警作用;新華網聯合中國移動,推出《復工工具集》智能查詢工具等等。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主流媒體和“信息疫情”之間的一次正面較量,戰況喜憂參半。在以人際傳播為主要特征的網絡社交媒體話語權爭奪戰中,大多數主流媒體缺少專屬意見領袖和成熟新媒體賽道,猶如大象起舞,火力夠猛,傳播到達率卻有待考量。可以預判的是,隨著社交網絡的持續滲透和社交場景的深度應用,伴生每一次重大公共突發事件,“信息疫情”都將更加無情地殘害社會公共輿論場。因此,擁有最強人力配置、最大財力支撐和最優信息獲取途徑的主流媒體,亟需改變思維定式,創新融合報道方式,盡快研發出能夠破解“信息疫情”的有效“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