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敏球
許敏球,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戰略規劃與媒體融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視聽界》主編。
學者常江在《中國電視史》里概括新世紀以來電視劇的特征時,提出了“抽象現實主義”這一說法。他指出:“在現實題材領域,如《北京人在紐約》《情滿珠江》這樣與特定而具體的社會發展動態緊密結合的作品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具有抽象性的現實題材劇,這些電視劇無疑仍然有著相當程度的現實關照,但它們與實際的社會變遷脈絡僅保持著名義上的聯系。”
這一現象一度時期越演越烈,出現了一大批的“懸浮劇”。這些劇看似是現實題材,卻沒有現實的“根”,像氣球一樣漂浮在現實的土壤之上。從這些劇里,難以看到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人物、真實的情感,難以看到社會深刻的變遷、時代巨大的變革。比較典型的是職場劇,不管是怎樣的職業類型,往往到最后都變成了愛情劇,職業本身的特質、狀態反而看不到了,職業變成了一個純粹抽象的概念,換一個其他職業劇情也差不多可以成立。
即使是在那些口碑較好的現實題材作品里,依然會覺得與真實的生活隔了一層。原因之一,這些作品都太“精致”了,缺少了一點真實的“煙火氣”。就如有評論指出:現在的電視劇里看不到“窮人”了。即使是剛畢業參加工作的人,在劇中住的房子、穿的衣服、挎的包,都明顯與其收入、身份不符。原因之二,設計感太強了,概念化、程式化、標簽化的痕跡依然揮之不去。里面的人物雖然是典型人物,但也往往是標簽人物、扁平人物、臉譜人物,人性的豐富、復雜、多樣被窄化了。
電視劇是娛樂產品,但不應僅僅是娛樂產品。特別是現實題材的電視劇,它應當具有白描現實、白描時代的能力,應當成為一幅“時代風情畫”。如常江提到的《北京人在紐約》,就成為那個時代“出國熱”的一個注腳。而這一度是中國電視劇的一個傳統。《渴望》《情滿珠江》《孽債》《外來妹》《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鏡子》《和平年代》《金婚》……在這些電視劇里,那個時代的人、那個時代的事、那個時代的潮流、那個時代的氣息,都是可觸可感,看這些劇,就看到了那個時代畫卷的一個側面。
這種“傳統”“正統”的電視劇,在當下反而變成了稀缺物。不少人認為,這一類電視劇已經沒有了市場,特別是當下的年輕人更加不會接受,因為它們不符合當下觀眾的口味,又缺乏賣點、缺乏流量。然而對于電視劇創作者來說,接續這種“傳統”和“正統”,對現實生活進行具體細致、深入扎實的呈現,對時代、對社會進行忠實、深刻的記錄,是一種責任。同時我們也應當相信觀眾。他們并非不需要這樣的作品,而往往是他們沒有選擇。他們對于能深刻反映現實、展現時代的優質電視劇,一定是有需求、有渴望的。這也是為什么像《山海情》這樣看起來“土土”的電視劇,卻受到了觀眾包括年輕人的熱烈歡迎。
從“抽象現實主義”走向“具象現實主義”,是要通過具象寫實,從作品中能看得到真實的人、真實的人性、真實的情感、真實的靈魂,也能看到激蕩的命運、廣闊的社會、脈動的時代,以及歷史的溫情。這樣的作品,我們現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這樣的創作者,我們現在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近幾年一個可喜的現象是,“具象現實主義”的傳統在不斷回歸,其中一些作品成為現象級爆款,這既說明了“傳統”和“正統”創作所具有的穿透時間、穿越喧囂的恒久力量,也說明當下的觀眾,包括年輕一代的觀眾,是有品位追求、有品質追求的觀眾,是能辨別好東西、需要好東西的觀眾。這將給我們的創作者更多的信心,也一定會推動更多優質的現實主義精品的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