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消防救援支隊,江蘇鎮江 212000)
(1)救援力量和戰訓人才問題。一是救援隊伍總量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甚至出現了諸如長三角、珠三角等特大城市群,消防救援隊伍的責任區也在不斷擴大,滅火救援的任務也逐年增長[1]。而且在“全災種、大應急”的形勢下,消防救援隊伍的職能越來越多,任務越來越艱巨。二是現有消防救援隊伍編制不足。全國消防救援隊伍人數占全國總人數不到萬分之一,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近年來,在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關心下,雖然大部分地區都新建或改造了消防救援隊伍營房,購置了車輛裝備器材,但由于編制缺乏,部分地方出現“有站、有車,沒有兵員”的局面。近幾年來,基層消防救援隊站出警量持續增加,部分隊站出警量成倍數增長,而消防救援隊伍現有的消防員編制依然停留在10年前的標準。三是戰訓人才不足。培養和保留戰訓人才的政策力度不大,真正熱衷于練兵打仗的指戰員不多,戰訓專業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戰訓專家青黃不接的現象比較嚴重,特別是基層隊站的戰訓專業人才急缺,能夠適應“全災種、大應急”的戰訓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2)消防裝備和基礎設施問題。一是裝備總量不多。雖然近幾年來全國消防救援隊伍都在裝備上進行更新換代,力爭器材配備符合《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但是,《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所列裝備器材主要針對火災撲救,對搶險救援裝備器材的配備標準較低,對自然災害應急處置所需的裝備器材基本沒有提及,這與消防救援隊伍搶險救援職能增加以及任務量的增多不相適應。二是裝備質量不高。《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規定了消防裝備器材的種類和數量,但沒有規定購置消防裝備器材的質量標準,即裝備器材最低的技術指標。各地在采購裝備器材時因沒有質量標準,加上把關不嚴,以致出現所購裝備器材魚龍混雜甚至粗制濫造的現象。不少隊站主戰車仍是滅火作戰效能很低的普通水罐消防車。三是裝備結構欠科學。一些地方片面進口價格昂貴的專勤消防車,忽視裝備的系統配套,出現了配置的閑置不用,急需的未能購置的情況。四是管理水平不高。一些單位對裝備器材的維護保養不力,器材損耗現象嚴重。同時,在“全災種、大應急”形勢下,長時間、大規模、跨區域的作戰越來越多,對戰勤保障裝備、物資、藥劑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迫切需要及時、充足、專業、有力的戰勤保障。
(3)實戰化訓練問題。盡管近年來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大力開展全員崗位大練兵活動,每年評比表彰一大批訓練先進單位和個人,激發了廣大指戰員的練兵熱情,有效提升了消防救援隊伍實戰能力。但是,在消防救援隊伍的訓練體系和機制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制約了隊伍戰斗力的生成和提高。一是訓練的對象、內容和方式與實戰需要結合不夠緊密。由于比武競賽基本上成了訓練的指揮棒,多數大練兵停留在了練體能、練操法的水平上,與實戰聯系緊密的技戰術訓練受到一定影響,高溫、有毒、缺氧、泄漏、倒塌或爆炸等復雜情況下的實戰演練和合成訓練更是少之又少。二是組訓能力不高,部分指揮員只會組織體能訓練,對火場指揮、協同作戰等實戰化訓練組織水平不高,訓練秩序還不夠規范,訓練的形式和方法還需要不斷改進。三是訓練設施和手段缺乏、訓練保障不足。基層單位訓練的設施、場地、資金保障不到位,無法開展特種災害事故和復雜條件下的模擬訓練、仿真訓練。
(1)圍繞學習培訓發力。一是強化學習培訓力度,提高消防員整體素質。能否完成滅火救援和其他災害事故處置任務雖然取決于消防裝備,但是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的因素,因此,“全災種、大應急”形勢下的指戰員要求具有較高的整體素質和一定的作戰經驗,整體素質包括政治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在消防中,雖然消防員基本上都接受過高中教育,但是受滅火救援和自然災害事故處置實戰經歷較少和心理訓練不足等因素影響,在執行任務中表現不盡人意;一些救援隊伍培養的指揮員雖然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但是原有的知識儲備無法應對新形勢下遇到新領域中出現的新問題,尤其是自然災害事故處置,絕大多數指戰員都沒有經歷過正規、系統的培訓,都是在實戰中學習、實戰中積累;少數大學生指揮員雖然理論知識水平較高,但是由于基層鍛煉時間較短,實戰經驗不足,臨戰指揮能力較差。針對指戰員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問題,在繼續強化指戰員的身體素質訓練的同時,需要通過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心理訓練、實戰演訓等方式提高指戰員的整體素質,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指戰員樹立正確的“三觀”,忠于祖國和人民,養成良好的政治素質;通過新出現的各種復雜性火災和其他災害事故的現象特點、處置方法的學習,提高業務理論水平和個人安全防護意識;模擬執勤戰斗中可能對人心理產生障礙和影響的因素,培養指戰員在執勤戰斗中沉著冷靜的心理素質[2]。二是開展科技練兵,創新訓練內容和訓練方式。盡管近年來消防救援隊伍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強調以實戰為背景的科技練兵,但是在一些基層隊站依然沒有把握住訓練重點,平時不去積極圍繞科技含量較高的消防裝備、訓練設施和通信設備組織訓練,而是針對傳統科目為主的達標建設和考核評比,突出指戰員的體能訓練,以冬訓體能科目和夏訓操法科目作為主要訓練內容,這樣的訓練內容和訓練方法不僅消防員的興趣不高,而且在日趨增多的超高層建筑火災、新型材料火災、化工災害事故、自然災害事故等災害事故面前實現不了“練為戰”的目的。因此,必須以科技練兵為主導,創新訓練方式,豐富訓練內容,真正做到以作戰的方式訓練、以訓練的方式作戰。首先,營造以實戰背景的訓練環境,有條件的隊站在訓練基地進行實戰化訓練,沒有場地條件的隊站在訓練時要以信息化為基礎,利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生成模擬現場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將技能訓練、戰術訓練和心理訓練作為一個整體;其次,針對危險品化學品泄漏、新型材料火災、高空救援、交通事故救援、水域救援、地震救援等滅火救援展開專項訓練;再次,為了提高指戰員訓練熱情,豐富干部的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不但基層練,機關也要練,不但消防員練,指揮員也要練,使在不斷創新實踐中的科技練兵更具活力。
(2)圍繞基地化訓練發力。很多消防執勤隊站駐扎在城市中心地帶,較小的營區內難以設置更多的訓練設施,更不具備模擬實戰的訓練條件,由于營區環境和訓練場地條件的限制,日常訓練只能以體能、技能訓練為主,使實戰化訓練科目多數流于形式。為了解決實戰化訓練問題。近年來,全國大部分消防救援總隊和部分消防救援支隊建立了實戰模擬訓練基地,這是一種適合時代發展和消防救援隊伍現狀的訓練方式,對提高消防救援隊伍的戰斗力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可以通過基地訓練提高復雜情況下的滅火救援能力,對于參加培訓的指戰員都是難得的體驗機會,實踐證明消防訓練基地建設值得大力推廣。然而,目前我國消防救援隊伍基地化建設不是很均衡,有些總隊訓練基地仍需要不斷完善,訓練基地建設還需要全面推進到支隊一級,仍需要加大對消防訓練基地建設的投入。同時,還要以“練技術、重程序、講效能”為原則合理規劃訓練內容,尤其是在“全災種、大應急”形勢下,訓練設施和訓練內容要與時俱進,逐步完善配套的訓練方法,推出全員參與的基地輪訓機制,不斷通過基地實戰化訓練提升指戰員的戰斗力。
(3)圍繞裝備建設發力。消防裝備是消防救援隊伍作戰的“武器”,是取得戰斗勝利的前提,為了在有限條件下滿足消防救援隊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需要,各級消防救援隊伍可以在仔細研究責任區內的滅火救援和其他災害事故處置作戰對象的基礎上,根據主要作戰對象的災害事故特點,合理配置消防裝備,切實做到裝備能滿足實戰和訓練需求[3]。每一種新型裝備配備后,都要組織指戰員進行操作管理和維護保養培訓,探索實戰中如何能使裝備發揮最大效能的具體方法,實現人與裝備的完美結合。此外,消防救援隊伍要結合實戰情況,及時總結目前器材裝備設計和配備上存在的問題,給出優化方案,并定期與器材生產廠家召開器材適用座談會,反饋器材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促進器材裝備的發展,從而推動戰斗力的提升。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作為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國家隊,承擔著防范化解各種風險、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的神圣使命,尤其是改革轉隸以來,在“全災種、大應急”的形勢下,消防救援隊伍承擔的職責越來越多,特別是消防救援隊伍已經成為應對自然災害的中堅力量,與之矛盾的是消防救援隊伍的綜合能力還達不到“全災種、大應急”的形勢需要,很多影響戰斗力提升的新課題亟待解決。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部隊體制下和改革轉隸以來制約消防救援隊伍戰斗力提升的關鍵因素,分析深層次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對策,為提升消防救援隊伍戰斗力提供一定的思考。消防救援隊伍戰斗力的提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對新事物不斷學習研究,對新方式不斷實踐探討,對新經驗不斷總結歸納,只有解放思想,創新思維,依托科技的發展提升救援隊伍實戰化訓練水平,才能適應“全災種、大應急”形勢下完成各項滅火與應急救援任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