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知識與能力是學習活動的對象,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是學習活動的目標。現今,從理論上講,對于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基本達成了“辯證統一”的一致。但是在實際學習活動中,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兩者的關系非常容易產生不平衡的情況。想要真正在實踐中取得掌握知識與發展 能力的平衡,需要教師、學生、教材編訂者多方面的努力。
關鍵詞 掌握知識 發展能力 辯證統一 平衡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7.015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ping Knowledge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ZUO Zij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Knowledge and capacity are object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developing capacity are goal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Nowadays, there is a basic agreement of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developing capacity theoretically. However, in practical learning activities, especiall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prone to be out of balance. To truly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developing capacity in practice, the efforts from teachers, students and editors of textbooks are essential.
Key words acquiring knowledge; developing capacity; dialectical unity; balance
1 知識與能力涵義的界定
要了解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我們首先要清楚知識和能力的涵義。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所謂知識,就它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就它的反映活動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于理性知識。”①我們一般說的知識,是指人們運用智力和能力通過實踐活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從而得到的對事物的認識和經驗的總結。揭示和說明世界及其規律就是知識的內容。
在涉及能力的問題時,必須先論及智力。②智力是從屬于人的認識范疇的,指的是人認識和理解客觀事物并且運用知識、經驗等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識能力。所以智力是以人的知識為基礎的。
能力也就是本領,屬于人的實踐活動范疇,指人能夠順利、成功地進行實際活動的主觀內在條件。為什么說論及能力,就必須說到智力呢?因為智力是能力的基礎。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越深刻,改造世界的本領就越強大。換句話說,智力越高,能力越強。
2 知識與能力在理論上的辯證統一關系
從本文上一部分的涵義界定中,其實已經可以看出,知識是智力的基礎,智力又是能力的基礎,所以知識與能力絕對是相互關聯卻又不可能相互從屬的。但是現今有這么一種觀點,認為知識是包含在能力之內的。《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中就說道:“知識與智力是完整的能力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里的知識、智力與本論文中所提及的知識、智力的內涵是不同的。如果按照書中的說法,知識是能力的一部分,掌握知識就是發展能力的一部分。那么以語文教學為例,是否可以說教師教給了學生關于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學生就擁有了從說明文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以及寫作說明文的能力?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除了上一種觀點外,還有部分人認為,能力是凌駕于知識之上的。以考試為例,知識獲取的途徑有很多,除了教師教學外,學生也可以自主地從書本、網絡等多種渠道獲得知識。但僅僅獲得知識是沒用的,學生必須把獲得的知識轉化成解題的能力,才可能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再比如,可能很多知識非常豐富的孩子,動手能力卻非常弱。他們能夠在單純的知識競賽中取得非常棒的成績,卻不能運用他們的知識將自己的生活處理得有條理。一方面,在很多領域,知識只有轉化成能力,才能顯出它的價值。另一方面,發展能力要比掌握知識困難得多,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所以,許多人認為,培養能力是比傳授知識重要的,能力是比知識重要的。然而,事實卻是,沒有知識,能力就無所依存。正如第一部分所述,知識是智力的基礎,智力是能力的基礎。沒有對了解客觀世界的經驗的總結,就沒有辦法深刻地認識世界;無法深刻地認識世界,就不可能有改造客觀世界的本領。所以說,能力是與知識同等重要的,所掌握知識的豐富與否直接影響到能否進行能力的發展。
現今,絕大部分人在關于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問題上還是取得了一致的——它們是辯證統一的。首先,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正如上一段所論述,只有首先掌握了關于了解客觀世界的經驗,才能夠較為深刻地認識世界;較為深刻地認識世界之后,才能夠提高順利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本領。即掌握知識才可以發展智力,發展智力才可以發展能力。所以,沒有知識的掌握,能力就不可能得到發展。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其次,能力是知識的價值的體現。也如上文所述,知識只有轉化為能力,才能夠實現其價值。假如學生只是記住了“新聞報道一般是由標題、導語、主題、背景、結語五個部分組成的”這一條知識,在閱讀時,學生還是沒有辦法區分出新聞報道,也沒有辦法尋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因為他所擁有的只是這么一條單純的知識,而并沒有擁有閱讀新聞報道的能力。此外,能力的發展會促進知識的更新。③在學生學會了運用新聞報道五個部分來區分文體之后,他可以準確地從教材中找出新聞報道類的篇目。在擁有這個能力之后,他站在了一個新的臺階上,對于新聞報道知識的掌握不再滿足于這一條“新聞報道一般是由標題、導語、主題、背景、結語五個部分組成的”。他會去掌握更多的關于新聞報道的知識,并將它們轉化為能力,從而幫助自己從新聞報道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不斷更新的知識才能夠轉化為更為實用的能力,知識的價值才能夠不斷得到實現。再次,知識與能力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轉化。知識的豐富程度制約著能力的強大程度,不可能有沒有知識基礎,卻擁有非常強大能力的情況。反之,如果能力不夠強大,也不可能獲得非常豐富的知識,這點在下文會具體提及。知識促進能力的發展,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擴大對知識的需求,更多的知識被掌握之后,又將帶來能力的更高層次的發展,如此螺旋式地上升發展就是知識與能力的關系。
上文說到“反之,如果能力不夠強大,也不可能獲得非常豐富的知識”。“知識”與“能力”是兩個獨立的名詞。兩個獨立的名詞之間若想要發生聯系,必然要有動詞的參與。這里添加的動詞是“掌握”——掌握知識。當“知識”變成“掌握知識”之后,就與“能力”有了交集,甚至不只是有了交集,而是真包含于的關系——掌握知識也是一種能力。所以,能力不夠強大,掌握知識的水平也就不夠高,自然無法獲得較復雜的知識,那么知識儲備也就得不到擴充。這也就告知我們,要把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合二為一,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能力。④
綜上所述,知識與能力在理論層面的關系是: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知識的價值的體現,知識與能力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轉化。知識和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概念。
3 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在實踐上的平衡關系
本文第二部分總結道:知識和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概念。正因為如此,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應當也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非常容易產生不平衡的情況——教師過于重視傳授知識,形成灌輸式教學。以語文教學為例,教師只是灌輸文體知識,忽略文學性的分享。或者教師過度強調能力的培養,一味讓學生在基礎知識薄弱的情況下去體會作品的“美”,使得學生發展一種幾乎無根據的能力,形成一種發展學生“偽主體性”的課堂局面。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夠真正在實踐中取得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平衡呢?
教學與學習是一對不可分割的活動,教師和學生也是一對不可分割的對象。在教學實踐中達到知識與能力的平衡,對教師來說就是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平衡,對學生而言則是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平衡。這一平衡,離不開任何一方的努力,即使從教師的角度來給予建議,如果少了學生的配合,也達不到培養能力的效果。畢竟,“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是針對學習者而言的,發展的能力是學習者的能力而不是教學者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能力。
思想是行走在實踐前面的,所以教師首先需要的是認清知識與能力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以及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之間取得平衡的重要性和意義。這樣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平衡二者的分量,不偏頗。考慮到目前強調能力的情況較多,教師們應該特別注意不敢講語文知識的心理。在講授古詩詞的時候,有的教師認為應該保證文學作品的完整,于是一味強調讓學生體會詩詞中的“美”,但是學生可能在基本的字詞上就卡殼了,這不僅沒有達到教師想要達到的發展審美能力的目標,還耽誤了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第二,教師需要根據大綱,有目標地組織教學活動。在有目的有計劃地武裝學生以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時,也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注重培養他們的能力。⑤例如,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背影》是八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另外,《背影》中的白描手法是非常典型的。所以,教師可以根據課標要求、八年級學生的公共特點以及所教授班級的具體特征、文本的特點三方面確定教學目標,將白描手法作為教學內容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認識、理解白描手法,還應當設計一些恰當的課堂小練習,讓學生有機會立刻進行白描運用的練習。這么做是為了讓學生在獲取陳述性知識方面達到教學目標,同時也能夠在發展能力方面達到教學目標。第三,教師需要大膽、認真地進行教學改革。踏踏實實地將平衡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工作滲透到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課前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查閱課文的相關背景并能夠帶著疑問開始新的一節課。這樣既可以使得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掌握到相關背景知識,又可以提升學生的查閱資料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提問環節,教師應當注意所提問題的啟發性,使得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也提高他們從問答中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生除了從接受式學習中掌握知識外,還可以從發現式學習中掌握知識。發現式學習是很典型的將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融合在一起的例子。它主張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⑥譬如,在學習散文《匆匆》時,教師將這一課的閱讀策略定位在從個性化的語句章法入手,探討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教師啟發學生發現《匆匆》在語句章法上的特點在于篇幅不長竟然有十二個問句,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問句。學生會通過討論、分析文本、概括總結、查閱資料等方式嘗試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此一來,一課結束之后,學生不僅獲得了關于《匆匆》的知識,也獲得了怎么用問題解決學習方法去讀懂散文的能力,此外,還有另一些能力諸如討論、查閱資料、概括總結等也得到了發展。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知識與能力也是緊密聯系的。教師在準備教學活動時,并不用為了追求絕對的平衡就將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截然分開。通過教學論對教學(下轉第86頁)(上接第32頁)過程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教學過程的四個基本階段中,傳授知識都對發展能力起到了奠基和鋪路的作用:⑦在學生形成表象、觀念的階段,發展的是形成正確觀念和觀察的能力;在學生形成科學概念和理論的階段,發展的是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在學生知識的鞏固階段,發展的是學生的記憶能力;在形成技能技巧的階段,發展的是運用知識的能力。
要想取得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平衡,除了教師和學生需要努力之外,教材的編訂者也需要努力。教材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要道具,教材編得好,對于平衡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將起到非常大的幫助。例如,每一冊語文教材都離不開寫作這一版塊。在編訂寫作板塊時,可以通過小貼士來為學生提供知識,利用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取“寫作演講稿”作為例子,第一個板塊,教材規定演講的內容,比如關于中國的傳統節日。這時,就可以出現直線型的小貼士,給出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一些知識。這一課的活動分為寫作演講稿和上臺演講兩個部分,在寫作演講稿的部分,可以提出明確的關于演講稿寫作的要求,以培養學生寫作演講稿的能力。同時,用花邊型小貼士呈現出一份好的演講稿需要包括哪些內容。這樣,學生既可以有機會發展能力,又掌握了關于演講稿寫作的知識。第三板塊,進行演講實踐。教材在這個板塊需要給出關于公共演講的一些要求,方便演講者以及聽眾參考。這一版塊的小貼士也可以用花邊型,內容則是為學生提供一些關于公共演講的技巧。在這一板塊,學生可以獲得演講技巧的知識,并同步發展演講、傾聽甚至做速記等多種能力。
總的說來,獲得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之間的平衡是現代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原則,要真正遵守這條原則并使它發揮優勢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每一位教育者都有責任也有義務向著這個目標前進。
注釋
① 劉琴.淺談怎樣處理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在教學中的關系[J].才智,2014(13):170.
② 趙崇田,閆淑娟.略論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J].天津商學院學報,1998(1):54-57.
③ 宋波.淺析語文學科中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1(2):33-34.
④ 陳大路.掌握知識: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新視角[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12):125-127.
⑤ 許高厚,魏濟華.試論“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統一”的教學原則[J].許昌學院學報,1982(1):56-58.
⑥ 周春燕.新課程實施如何處理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J].地理教學,2004(10):16-17.
⑦ 王增.淺談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系[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