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燕
(南通市通州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江蘇 南通 226300)
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的生產力基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對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2016年3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意見》,吹響了“十三五”創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沖鋒號,為農機化快速發展提供了機遇。為全面了解通州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情況,針對實施過程進行了認真調研,就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探索。
近年來,通州區以創建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為契機,緊緊圍繞“優結構、補短板、齊技術、強組織、促整體、提水平”的工作思路,以財政投入為引導、機具裝備為支撐、技術服務為保障,強攻水稻機插秧、秸稈機械化還田、高效植保、糧食烘干等薄弱環節,著力補齊建設短板,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推動了全區農機化快速發展。
截至2019年底,通州區共有在役36.77 kW及以上大中型拖拉機1 004臺、36.77 kW以下拖拉機2 872臺、播種機2 991臺、插秧機965臺、秧盤播種設備225臺、高效植保機械1 194臺、聯合收割機1 018臺、秸稈處理裝備3 470臺、烘干機511臺(總噸位6 868 t),建成標準農機庫64個,總建筑面積2.85萬m2。其中36.77 kW及以上拖拉機、高效植保機械、秸稈機械化處理機械數量和產地烘干能力較2017年分別增長25%、164.2%、176.1%、88.4%。
經過2018—2019年2年時間的建設,通州區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95.3%,比創建示范區前上升了22.52個百分點。其中:耕整地機械化水平99.5%、稻麥種植機械化水平98.6%(水稻機插秧水平80.3%)、植保機械化能力100%、收獲機械化水平99%、秸稈機械化處理率87.7%(秸稈機械化還田率87.4%)、糧食產地烘干機械化能力90.7%。2020年12月,如期通過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驗收并被評為優秀等級。
通州區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分管副區長為副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建設領導小組,組建了建設工作專班,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意見》,明確了實現建設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通州區政府與12個示范鎮(街道)簽訂了建設“責任狀”,壓緊壓實屬地主體責任,狠抓關鍵環節,強化督查考核,注重齊步并進,召開建設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動員會、推進會、現場會,對鄉鎮開展指導服務,組織人員赴張家港、太倉等市縣交流學習。緊扣時間節點,有機融合生態農業、智慧農業、品牌農業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著力推動示范區建設工作落實落細。
多次組織召開區、鎮兩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現場會,邀請區、鎮各級領導、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業主、種糧大戶等觀摩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電視、網站、報紙等全媒體全方位加大宣傳力度,公布扶持政策和補貼流程,讓建設活動在農民群眾中家喻戶曉。制作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設宣傳片,打造通州農業發展新名片,提高知曉率,營造良好氛圍。
通州區連續3年投入農機購置補貼、作業獎勵等6 000萬余元,引進并利用社會資本 1.2億元購置高性能農機裝備,提升水稻機插秧、高效植保、糧食烘干等環節機械化作業水平,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全覆蓋,著力補齊建設短板。
2.4.1 提升水稻插秧機械化水平
充分利用農機作業獎補政策,鼓勵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機械化育插秧。連續2年對新增乘坐式插秧機每臺補貼5 000元、育秧流水線每套補貼6 000元,通州區機插秧水平由70%提升至80.3%。
2.4.2 提升高效植保機械化服務能力
緊盯高效植保前沿裝備和技術,示范推廣自走式噴桿式噴霧機和無人植保飛機。以“植保企業+合作社+農戶”為主要模式,組織開展機防、飛防服務,為減少農藥用量、發展綠色農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2.4.3 實施糧食烘干能力提升工程
抓好烘干中心布點規劃,財政投入2 000余萬元建設烘干中心(點)127個,實現了糧食機械化烘干全覆蓋,農業鎮烘干能力均超50%。同時,實施糧食烘干保險試點工作,為糧食穩產增收構筑了最后保護屏障。
2.4.4 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全覆蓋
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1+X”模式,在江蘇省創新推行對投產秸稈切碎還田作業聯合收割機和大中型拖拉機每臺每年定額獎勵1 000元,對通州區130個秸稈還田整體推進村每村每年獎勵3萬元。基本實現了稻麥秸稈全量還田,促進了生態農業建設。
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擴大土地流轉,增加連片作業面積,全區共打造了21個示范片或示范方,建設核心區面積533.3 hm2,輻射面積3 400 hm2,帶動整村、整鎮建設步伐。
在江蘇省率先延伸村級農機安全監管網絡,選優配強村居農機安全員,差異性發放補助200萬元。實施“三同時”備案管理措施,推行“點線面”工作法,破解實地檢驗“最后一公里”。發揮“平安農機”示范戶(社)作用,推動農機安全發展,為示范區建設保駕護航。
現有農機裝備低檔次、單項作業機具多,高性能、多功能機具少,智能農機更少。部分超期服役機械仍在使用。
通州區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對于建設農機庫、烘干中心等用地申請審批非常困難。機具庫房小,存放條件差,甚至露天停放。
通州區人多地少,土地集約化程度不高,農業合作組織流轉的土地很多用于高效農業和設施農業生產,稻麥種植“一家一戶幾畝地”的情況仍很多,分散、小田塊制約了大中型、高性能農業機械的推廣和利用效率。
認真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收益的老舊農機。推廣使用高效植保、精準施肥、綠色清潔糧食烘干等機具,推廣使用智能終端和應用智能作業模式,深化北斗系統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鼓勵用戶新購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時同步安裝或在現有機具上加裝農機遠程運維終端,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作業質量,確保農機安全生產,推動糧食生產由全程機械化向農業生產全程全面高質高效機械化轉型發展。
加快農機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大力引進智能無人農機的示范推廣。以創建“無人”農場為載體,建設一批智能農機示范基地,加快智能農機配套技術試驗示范力度,輻射帶動全區主要農作物實現全程智能機械化生產。積極使用“互聯網+農機作業”等現代信息技術,搭建智慧農業云平臺,實現各種智能農機之間的信息及數據共享,有效提高智能農機作業效率和質量,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農業裝備的深度融合。
農機作業項目多、環節多。要集合農機、作栽、植保、土肥等各領域的專家成立技術專家組,按照現有農機裝備和農業生產特點,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產模式。要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程度,為農機化作業創造條件。要分工包村入戶,深入田頭場頭開展“點對點”“面對面”技術服務,指導機械化生產全過程,及時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
鼓勵流轉土地、同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改善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提高大中型農機適應性,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優質作業場所。出臺相應的土地使用政策,對規模化糧食生產組織按標準、分類型落實機庫、烘干中心用地指標,改善農機具存儲條件并擴大再生產需要,提高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不斷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按照“多樣化建設、規范化運營、市場化服務、產業化經營”的基本制度,鼓勵發展聯耕聯種聯管聯營等全托管、一站式服務。要創新農機化服務業態,鼓勵支持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為各類農業生產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要加大農機合作社帶頭人、農機大戶、農機手和返鄉農機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培育一批懂生產、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機技能人才。要合理配備區、鎮兩級農機管理人員,穩定農機工作人員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