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城,張 營,南慶霞
(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濟南 250200)
汽車電控系統的檢測與診斷是一門綜合課程,是汽車類重點建設課程之一,課程內容是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與山東交通學院以及山東凱文大眾4S店等單位共同合作開發,核心內容緊密切合現代汽車常用的檢測診斷方法,綜合運用多媒體開發手段,開發了一系列不同品牌、不同車型的多位一體教學資料。
學校現已建成以“德國大眾”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學視頻庫,已刻錄成盤,作為學校項目化教學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大大提高了教師上課的質量,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應用于手機APP教學平臺,充分利用碎片時間。結合學校的大眾汽車零部件,實現“硬件+軟件”雙向學習、“理論+實踐”雙重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得到企業和學生的綜合好評。
學院先后投資1 200萬元用于汽車實訓室建設,建筑面積10 080 m2,擁有博世汽車診斷檢測設備、汽車仿真實訓虛擬系統、數百臺汽車教具及車輛等實踐教學設備,不僅滿足了平時教學需求,還為相關企業承擔了技術培訓、產品研發等任務。
汽車電控系統檢測與診斷課程,建設理念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為專業課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緊盯行業需求,緊貼一線服務,專業對接產業,教學貼近生產,教學結合,校企結合,“教、學、做、評”四位一體化[1]。
汽車電控系統檢測與診斷課程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新課程教學特點,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教學內容依據職業崗位任職要求、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汽車電控系統檢測與診斷課程與后續課程的銜接需求[2]。主要表現為針對后續課程學習特點,實施理論描述與實物檢測試驗、教師引導與學生思考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合理使用信息化資源,創建資源共享庫,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學內容,實現以下建設目標。
(1)建設一套完整的網上教學系統,具備網上學習、作業提交、問題答疑等一系列功能,實現時空多維項目化教學。
(2)開發一系列如汽車ESP系統、ASR系統、ABS系統等虛擬仿真實驗,不僅能為學生展示三維的結構模型,還能進行檢測維修分析,有效補充教學資源。
(3)“補新去舊、把握技術前沿”,優化課程知識點體系,落實好校企實踐基地,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把握汽車電控系統的檢測與診斷發展前沿,及時更新教學素材,完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達到“學以致用目的”,充分體現“工匠”精神。
本課程是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與校中廠山東凱文大眾4S店合作共同開發,主要以汽車上常見的電子控制裝置原理分析電路檢查,通過對原有學科體系的重構,現有知識與原有課本相關知識的聯系分析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表1 汽車電控系統項目化教學分配表
從電控系統的主要故障出發,包括發動機、車身、底盤三大部分,初步劃分為6個學習任務,每個學習任務配套相應的學習情境和故障案例,根據學習情境和故障案例,遵從資訊、計劃、實施、評價5個工作步驟完成任務,提高學生獲取資料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專業技能[3]。
與傳統的教學相比,在該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中設計的創新之處包括:對于每個項目知識點的教學,教師都秉承以點引入,夯實基礎的教學方式,從生活熱點引入參照課本、圖片、視頻鞏固基礎知識;整個教學過程上下連接,以線突破,訓練技術,分解教學重難點,仿真模擬與動畫展示將重難點各個擊破。
本次項目化改革實現了資源的可重復使用,利用仿真實訓虛擬系統,學生在汽車電控元器件結構的認知上可以從軟件模型開始,將平面的結構立體化,真實的展現物理結構和連接關系,化解實物模型難于在課堂展示的難題。汽車電控系統的檢測與診斷課程的學習內容不僅需要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需要學生有整體意識和理論與實踐相聯系的能力,針對課程本身特點和學生自身優缺點,教學過程中需要更直觀、更立體、更動態的資源,因此,在資源的供給方面,選取了直接服務于教學的內容和學習拓展的資源——仿真軟件,兼顧了理論與實踐的共同發展,增加了可讀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了學習效率,并可以減少教學資源浪費。
汽車電控系統檢測與診斷項目化教學中實現資源的動態化更新。動態化的資源可以使學生減少網絡有用資源的篩選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跟上時代發展,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課程的更新也會隨著資源的更新不斷適應社會和學生的要求,不至于被時代拋棄。
資源的整合共享化。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果不加以整理會讓學生實踐時無從下手,難以學以致用,因此,在該課程的建設中,注重各個教學資源的相互連接,使其上下具備一定的承接關系,讓學生即使脫離教師指導,也能在課下自己進行學習,并能達到一定的專業要求。因此該課程的教學資源有模塊化和立體化的特點,是一個系統、完整、連續的共享化資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