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東
(綏濱縣農業機械服務中心,黑龍江 綏濱 156200)
農業機械是現代化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生產機械,涉及到耕作、播種、植保、施肥、除草、灌溉、收獲、后處理等生產作業的方方面面。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有效提升了我國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作物品質,但在農業機械化生產的過程中,多種農業機械的頻繁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復雜或簡單的故障問題,這對農業生產的高效實施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農機維修行業作為農機化生產的重要技術支撐,不僅能夠保證農業機械的良好狀態和農業生產的安全進行,更有利于實現農機節能減排、延長農業機械的使用壽命。農機維修行業既是具有技術特征的盈利性行業,同時也是農業生產的服務性行業,其工作的合理開展是農機化產業運營的重要保障,對農機化發展和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普及率得到了飛速發展,同時農業機械技術水平的復雜程度顯著提高,促使著農機維修行業也在不斷進步。從農機維修行業所處地位來看,其屬于社會生產的第三產業區域,由于其對農機使用的服務性特點,農機維修行業已經成為產業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其能夠有效保證農機市場和農機產業的健康發展,農機維修行業的實施、管理、技術以及服務能力都會對農機化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2004年以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動作用的顯現,在《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的規范下,農機維修行業逐步進入了規范管理和品質監督的新時期,傳統農機維修機構面臨著新氣象。現階段農村地區的農機維修機構以民營和個體私營創辦模式為主,逐漸形成了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形式和不同規模、不同技術等級的維修網點,這些網點為農業機械的可靠使用貢獻了重要力量,但同時由于技術能力和維修規范性等不同,也對農機維修的品質和行業口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從現階段的農村地區實際情況來看,農機維修網點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小規模的私營維修點增多,但其維修能力和服務規范性參差不齊;二是大型維修點數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勻,部分地區缺少大型、規范維修點的服務支持;三是維修能力不足,尤其對于機電液一體化的先進農機故障,以及數字化技術故障的處理能力缺失;四是維修人員的能力和素質不統一,維修技能和資質缺失;五是對維修網點的監管和指導不到位,缺少專項政策和工作細則來針對農機維修行業進行規范監管與指導。以上問題導致農機維修行業的現狀與農機化生產的需求出現一定程度的矛盾[1]。
加強農機維修行業的技術優化工作,能有效保證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執行效率,延長農業機械產品的使用壽命,通過合理的農機維修技術應用,有效提高了農業機械使用的安全性和作業能力,為農民經濟效益的提升創造更好的條件。隨著農機維修技術的提升,農機故障造成的各種損失明顯下降。以柴油機為例,通過維修保證柴油機優質的工作狀態相對于現階段的柴油機故障率平均水平可節約柴油油耗約20%~25%,降低重大故障維修成本35%~60%[2]。農機維修行業技術水平的提升進一步規范了農民使用、維修、保養、維護農機的意識,使農業機械的使用過程更為規范,農業生產實施過程更為順利,農民對于使用農機的信心大幅提升,農機化生產體系向著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為進一步提高農機維修人員的技術能力,避免維修人員技術能力不足導致維修不合理的問題產生,應當通過行業考試限制農機維修行業的人員準入門檻,強制農機維修人員掌握系統的農機技術和維修知識,以提高農機維修的實際水平。農機維修行業的人員要做到持證上崗,定期參加技術技能學習,對于沒有獲得維修資格證書的人員,應堅決禁止參與農機維修工作[3]。
農機管理和監督部門應當結合農機維修點的人員配置、設備先進程度、經營規模、綜合服務能力以及農民口碑調查等眾多因素,建立合理的農機維修點評價機制,并對其進行服務能力的星級評價,將農機維修點進行合理分級,并在店面醒目位置展示維修點級別。這一方面可以促進維修點之間開展良性競爭,有利于維修點技術和維修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農民可以直觀了解農機維修點的維修能力,從而針對農機故障的復雜程度對維修點進行選擇。
面對農機技術的不斷提升,農機維修點的設備也需要不斷升級,這對我國農機維修行業的技術提升十分關鍵。但農機維修工作本身的經濟效益有限,設備升級需要的資金對于私營維修點往往會造成較大負擔,但設備不升級,維修點又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因此,農機管理部門應當積極聯系各地區政府部門,為農機維修行業的合理設備升級建立資金扶持、貸款綠色通道、減息政策等,幫助農機維修點做大做強,實現經營收益和技術能力的同步提升。
加強對工作能力和服務能力較強的維修點的宣傳工作,對于不同維修點的維修能力和特長進行系統展示,使農民了解農機維修點的實際情況,從而合理選擇農機維修途徑,避免農業機械的維修采取不規范的方式或到未經認證的農機維修點進行維修,保證農機維修獲得應有的效率和效果。
為農民建立便捷的農機維修質量投訴渠道,通過宣傳和培訓等工作幫助農民了解農機維修過程憑證獲取的重要性,并為農民建立電話、網絡、微信公眾號等多渠道的農機維修質量投訴渠道,使農機維修的質量問題得到及時處理。
針對農機維修行業重技術輕服務的現狀,在對農機維修人員及經營者進行宣傳教育和技術培訓的過程中,應加強對農機維修服務意識的培訓,使農機維修人員能夠認識到農機維修這個行業的屬性,明確服務工作的性質要求,使農機維修的過程更加人性化,農民的維修體驗逐步提升,農機維修工作進一步得到農民認可。
對于不同的農忙時節,農機維修點應針對地區農業生產特點和機型品種提前儲備易損零件和其他標準件,并做好與配件供應廠家的聯系溝通工作,對于農機故障問題做到配件的及時替換修理,對于沒有儲備的配件,也要在第一時間聯系廠家進行發貨,確保農機維修的高效性[4]。
農機維修行業要轉變傳統的單一工作模式,提供更多的農機維修服務項目,例如上門維修、視頻技術指導、定期保養提醒等工作,提高農民維修和使用農機的便捷性,幫助農民做好重大農機故障的預防工作。在農忙時節做到隨時深入生產一線,及時處置農機故障,并積累豐富工作經驗,形成系統的農機維修思路,確保農機維修工作的流程和模式得到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農機維修行業的工作能力是農業機械化生產的重要保證,現階段的農機維修行業盡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運營、技術能力、服務意識、工作方式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不斷進步才能適應農業機械技術快速發展對農機維修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