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振,唐 菲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武漢 430205)
實訓教學作為高職院校區別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特征,是高職院校辦學特色,也是提高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實訓教學的開展旨在通過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幫助學生模擬未來崗位中可能遇到的諸多問題,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加強對實訓教學的建設探索,也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
自從進入21世紀后,隨著能源的逐漸匱乏以及環境問題愈發嚴重,汽車排放污染作為導致環境問題的一大重要因素,針對汽車行業的改革發展迫在眉睫,而新能源汽車作為兼顧對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是汽車行業在時代發展下所做出的轉型策略。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我國的發展已經逐漸邁向正軌,并且隨著2012年我國科技部在《電動汽車先進發展十二五計劃》中將新能源汽車納入我國新興產業戰略性工程領域,體現著我國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重視。隨著相關文件的相繼出臺,新能源汽車行業在我國也逐漸擁有了成熟的發展體系,該產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漸擴大。社會對學校的期待是能夠培育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其教學方向也應貼合社會發展潮流,因此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專業也逐漸加入我國高校的教育體系,其中,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場所,其辦學特色正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需求相契合,因此新能源汽車專業也逐漸成為高職院校的重點教學專業。
校企合作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搭建的實訓中心是高職院校開展實踐訓練的主要場所,其主要功能是為學生提供逼真的工作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工作崗位所面臨的種種壓力,并且為學生提供能夠進行實踐操作的場所,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以及對職業素養和崗位適應能力的培養,當前校企合作辦學背景下,實訓中心也逐漸成為高職院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以及推廣高新技術等工作的重要場所[1]。所謂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和企業為了各自發展需要,在人力資源、技術分享以及效益等方面展開合作,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這種合作辦學模式的開展,實現了高校和企業的優勢互補,將課堂教學和生產實踐、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進行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統一體。企業方面在實訓中心的建設中通過提供技術支持推動高校教師的科研進展,高校在實訓中心的建設中提供了理論支持,豐富企業員工的知識儲備,對雙方的發展都能帶來積極作用。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的建設作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工作的依托,資源充足的實訓基地不僅能夠為學生模擬逼真的企業環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切實體會到工作崗位上的壓力,也能幫助課程改革工作進一步深入。一切改革工作都以實踐為前提,在教學改革中也同樣如此,只有以實力強大的實訓基地為基礎,才能真正推動課程體系的創新開發以及對課堂教學的改革工作,尤其對于新能源汽車專業而言,作為技術仍在不斷進行更新的新興產業,針對這一專業的教學也隨著技術的更新而不斷進行改革,只有依托于在實訓基地開展的實踐教學,才能給教師在課程改革創新中提供更多思路。并且,實訓基地的建設也是在校企合作辦學中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在實訓基地建設工作中制定建設方案,以及明確對相關設備的選擇和研判、安裝調控以及維修保養等,能夠幫助教師拓展其知識面,強化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推動高職院校產教研結合的能力。同時,實訓基地也是強化學生崗位技能的重要場所,只有在功能上更為完善、在資源上更為豐富的實訓基地,才能真正為學生展示企業的生產環境,實現學生在“做中學”以及“學中做”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熱情,提高新能源汽車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新能源汽車作為當前我國汽車領域的重點發展方向,針對這一領域的教學,必須要以該領域的實際發展需求作為導向,在新能源汽車的課程教學中,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能源類型汽車的原理構造,并且也要熟悉動力電池等關鍵的汽車部件,使學生能夠初步具備對新能源汽車產品進行設計實驗的能力,在后續的教學中培養操作能力強、專業知識儲備深厚的高級新能源汽車相關人才。實踐教學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不可忽視的環節,隨著新能源汽車在技術上的不斷更新與完善,在高職院校中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課程教學也有了更高的標準[2],同時,隨著我國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在資源投入的力度上也在不斷擴大,各高職院校都獲得了更多教學資源,因此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對教學資源的信息共享來促進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也是高職院校在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建設中應該重視的工作方向。
要確保實訓基地的教學工作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建立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其重要的保障。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加強對實訓基地在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設,實訓基地作為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模式下所搭建的實踐教學平臺,在該平臺中高職院校方面提供的教師與企業方面提供的員工均參與教學和管理工作,然而,高職院校是以育人為主要目的,企業則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雙方在工作理念上的不同就導致其在管理模式上會出現一定差別。因此,為了避免在管理工作中出現混亂,在實訓基地的管理制度建設上,要加強規范化的制度建設,高職院校和企業方面要在管理模式上做好溝通,遵循統一的管理制度。同時,在實踐操作環節也要依據標準化的流程開展實訓工作,從實訓準備環節一直到實訓結束后的評價環節,都要按照一套科學、客觀的標準來進行評判,以確保實訓基地的高效運作。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建設的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是以高職院校為核心、企業扮演著輔助角色的教學模式,換句話說,就是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參與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中,為高職院校提供能夠開展實訓教學的場所,并以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為核心制定實踐教學方案,為實踐教學提供相應設備,在學生的實踐操作環節中給予相應的教學指導,最終構建整合校企雙方資源的教學模式[3]。因此,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離不開企業方面的積極參與,高職院校方面也要加強和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建立長效、穩定的校企合作,實現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模式下新能源汽車實訓基地建設是貫徹高職院校教學大綱的重要路徑,身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對于新能源汽車相關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作用,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完善實訓基地的建設探索,為提高新能源汽車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