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王雪梅
(1.鎮賚縣農業環境保護與農村能源管理站,吉林 鎮賚 137300;2.鎮賚縣綠色食品服務中心,吉林 鎮賚 137300)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得到了飛速發展,各行各業的運營模式逐漸向合理化發展,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很好地實現了生產技術的現代化轉型。從農業生產的成果看,我國糧食產量近五年實現了穩步增長,從2015年總產量6 215億kg增長到2020年的6 695億kg,全國糧食的種植面積更是超過了11 676.8萬hm2,與此同時,糧食附屬產業、畜牧業等行業也得到快速發展,農業整體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持續增長,對于農業相關產業的消費將不斷升級,農產業緊缺的形式將進一步凸顯,這一方面要求農業產能的持續提升,同時需要農業具備長遠的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我國農業應當積極突破傳統農業束縛,進一步向現代化與科學化生產模式邁進,打造符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隨著農村地區生產模式的變化,農業生產中的承包經營、聯合經營模式逐漸增多,租賃土地進行生產使農業生產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同時,隨著農業勞動力非農就業機會逐漸增多,農村地區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趨勢加劇,農民平均收入增加的同時,農業生產的用工成本同步增加。與此同時,農村地區青壯年人口逐漸轉移到城鎮以及其他非農業部門,農村地區的勞動力明顯呈現老齡化趨勢,土地誰耕種的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2018年以來,我國農業生產中必須的種子、化肥、農藥、牲畜幼崽等資源價格持續上漲,生產過程中的經濟投入明顯提升,近三年農業基礎資源的購置成本提升超過14.2%。與此同時,在新農村政策的支持下,購置補貼與作業補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經濟負擔[1]。
據《2019中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分析報告》數據可見,具有企業特征的農業經營主體逐漸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結構,農業龍頭企業數量持續增加,農業科技、生產模式、基礎設施的布局更加合理,農業經營規模持續擴大化,國家級、省級等眾多農業示范區起到良好的科技引領作用,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生產理念趨于現代化,生產過程中的粗放性特征呈現縮小趨勢。在信息技術的引領下,農民整體的信息獲取能力顯著提升,加之國家大力實施農技推廣,農民的生產理念得到改善,對于生產新農藝、新農機接受程度得到提升,免耕播種、秸稈回收、秸稈還田、混作生產等非常規模式被越來越多農民接受和應用,農民對于農業生產的管理能力顯著提升。與此同時,農業科研院所、技術企業也實現了同步的轉型升級,科研方向能夠與我國農業實際需求更好結合,農業生產中所需的種子、化肥、機械設備等品質持續提升,為農業生產的有序發展創造了良好基礎。
自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業機械行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截至2020年末,我國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71.25%,相對于2015年的62%提高了14.9%。農業機械化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并超越農業機械化中級階段,在勞動力緊缺的大趨勢下,農業機械化的積極作用得到進一步凸顯。與此同時,各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其中農業發達的黑龍江、吉林、新疆等省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80%以上,而福建、貴州等省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不足50%。并且,農業機械的結構存在明顯的不合理問題,受到傳統小規模生產模式的影響,農業機械應用中14.74 kW以下的小馬力農業機械的比例過大,58.8 kW以上的動力和技術先進的大型先進農機保有量明顯不足[2]。
規模化發展是農業應對勞動力短缺、土地分散的有效手段,能夠更好地利用農村地區的土地、基礎設施、人力、機械設備等資源。在現階段農業生產模式的基礎上,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積極配合農業管理部門進一步鼓勵土地流轉和農業合作經營,加速耕地整合,使小規模同類經營逐漸合并,使分散經營快速向集約化經營轉化,逐漸實現鄉鎮劃分區域經營或整村聯合經營,為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
現代農業的發展與傳統農業存在很大差別,農產品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農業產量和糧食品質,農業生產過程的可持續性、綠色無污染、健康無公害等都成為社會評價農產品的新標準。在這一基礎上,農業生產必須跟隨社會需求時刻創新,在生產方式、農藝技術、機械化生產、營銷模式等多個方面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配套,利用網絡、新媒體、大數據指導農業生產的實施。與此同時,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企事業單位的支持力度,鼓勵先進技術的研發、推廣與應用。
為更快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國家和各地區的農業主管部門應從政策、技術、人才等方面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與支持幫助,重點支持農業合作社、農業大戶開展合理化經營和現代化生產,培養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服務于農業經營主體,成為農機企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使農業經營的相關人員完成角色轉變,形成企業化經營管理、各司其職的集約化新形勢[3]。
現代化農業園區不僅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還能優先應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因此,我國農業的發展應重視充分利用地區特色建立農業示范園、農業科技園,確保現代化農業園區成為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先行者。先進園區展示并實踐農業發展新思想,并將現代化農業園區建設成為技術、經驗的宣傳園區和觀光園區,使園區既實現經濟優先創收,又實現技術展示帶動,成為農業發展的示范基地。
從現階段先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來看,農業資本的投入和先進技術應用主要集中于產中階段,為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的先進性,增強我國農業產業抵抗風險的能力,未來農業應更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同步發展,先進技術的應用還應涉及農業旅游、農業運輸、農業全程管理等,確保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得到充分擴展[4]。
在保證農產品供應量的同時必須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利用現代化技術逐漸改善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農藥、化肥濫用問題,從監管、技術升級等多個方面提升農業生產的合理性,避免農藥殘留、非法添加等行為出現,確保糧食產出的品質。
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或多或少地會對生產環境造成損壞,隨著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顯,要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的實施就必須做好節能環保、低碳低污染,做到有限資源的最合理利用。總結傳統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水資源浪費、土壤退化、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合理利用農業生產資源,降低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傳統的農業生產實施存在對市場判斷不準確問題,常出現某種類的農產品滯銷,經濟效益下降等問題,因此,農業生產的發展應重視對國際國內市場的把控,利用國家調控引導農業產業的合理布局,提高農業生產的平均效益。
綜上所述,我國農業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階段,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促進了農業生產方方面面的轉型,在新形勢下,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必須與國家政策和社會需求相結合,積極利用國家惠農政策,保證農業生產向科學、合理、綠色、環保、精細、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