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宇辰(大連大學 美術學院)
以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夯實基層教學組織,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為目標。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建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構建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這是在“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之后,國家緊接著推出的“一流專業”及“一流課程”建設計劃,并構成了當前與今后一段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改革頂層設計的戰略性抓手,這種政策拐點不僅將深刻塑造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格局,而且為藝術類本科專業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關鍵契機。
在新形勢下,高校人才培養不僅要著眼于學生專業理論與技術實踐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綜合素養與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1]。近年來,高校設計學專業的發展突飛猛進,尤其是設計學成為國家一級學科以后,為設計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設計學專業的學生是未來我國文化傳承和宣傳活動的骨干力量,肩負著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重要職責。因此,他們必須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質與正確的價值取向。
書籍裝幀與插圖課程在設計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通過課程使學生能夠掌握書籍與插圖的發展歷史和系統知識,了解行業發展態勢,熟悉書籍與插圖制作的材料、工藝及流程,熟練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綜合表現手段。學生應具備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和愛國主義情懷、創造性思維和原創設計能力,能將設計方法、藝術表現和設計實踐有機融合。然而,長期以來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普遍存在重專業輕文化的現象,對相關思政內容的學習相對滯后,致使在學習中存在對文化理解的缺失、價值取向偏離等問題。導致出現人生觀、價值觀方向偏離、就業后崗位適應能力差等相關問題。針對學生存在的相關問題,在近年的書籍裝幀與插圖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使課程的發展更加合理。
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革創新、課程結構的優化設計、理論與實踐的教學統一、課程與思政的有機融合、完善課程質量建設標準。通過以上改革解決了課程之間的銜接問題,完善了課程體系,增強了教學效果,嵌入了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提升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1.改革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
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領”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結合分段式模塊化教學,采用了理論融入實踐、展賽嵌入實訓、多元制作體驗等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投身于沉浸式教學體驗之中。同時,由以往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轉變到翻轉課堂、課后延時教育的開展與線上教學資源的引入,補充、強化了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
2.豐富作業內容,培育創新思維
打破傳統書籍與插圖形態上的單一性,通過文獻查閱與作品分析讓學生突破常規,將創新理念、創新方法融入書籍與插圖的學習始終,不局限于單一的作業模式,通過展賽嵌入豐富了作業內容。
3.注重藝術與技術的有機融合,強化材料與工藝的表現應用
利用材料與工藝發展的多樣性與藝術表現相結合,在傳統設計表現的基礎上,加強多種材料的應用設計練習環節,通過沉浸式實訓教學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藝術設計表現力與實踐能力,豐富書籍和插圖設計的表現樣態,強調設計部分之間的聯系與整體關系,提升書籍的整體感,使讀者生理觸覺和心理觸覺相互交融,給讀者創造一個與書籍情感交流的媒介[2]。
4.強化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市場調研,鼓勵學生在設計過程中進行換位思考,遵循“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的原則,使學生的創作過程具備“問題意識”和實用價值。
5.完善課程建設質量與保障機制,增強“學后關懷”
通過多元化的課程成果展示,檢驗課堂質量建設水平,形成社會性評價機制。使課程建設成為“課堂教學、實踐成果、多元評價及教學改進”的多重質量與保障體系。通過延時教育,豐富學后關懷,深化落實“以本為本、質量革命”的本科教育大會精神。通過設計作品的專業拍攝,策劃線上、線下作品展覽,使學生的團隊協作、展示規劃、策劃宣傳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思政教育內容的融入
通過命題實訓、文獻檢索,將思政元素融入書籍裝幀與插圖課程的教學環節,積極探索并實踐課程思政在藝術設計教育領域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專思融合的教學視角與改革途徑。
根據教改項目開展總結的經驗,在課程內容建設中,努力構建分段式精準教學和教學內容模塊化的總體課程設計思路,通過四大課程板塊,使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精準學習。
主要針對專業知識、設計經驗與技巧的講授,同時布置思政主題的課程作業。使學生能運用課程的系統知識和設計方法表達設計概念。
通過文獻檢索和市場調研的方式了解書籍裝幀與插圖的發展現狀,整理書籍與插圖的優秀作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溝通表達以及文獻信息搜集與梳理能力。
決定了課程作品的質量。通過課上實操結合課后延時教育,組織學生到實踐教學基地進行書籍與插圖的制作,通過課外導師的現場指導,了解印刷工藝流程、紙張選擇等專業知識,使學生構建由理論到實踐的完整知識體系,實現藝術表現與設計實踐的無縫銜接。
組織學生利用延時教育進行作品拍攝、策劃線上線下的課程展覽,使學生的團隊協作、展示規劃、策劃宣傳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通過實踐與展示這兩個教學板塊,使學生對之前修完的專業基礎課程得以鞏固與提高的同時,對后續課程的展開起到了良好的鋪墊。課程還通過網絡課程資源、實踐教學基地資源、展賽媒體資源、教材資源的持續建設與應用,不斷提升課程建設質量水平。建立設計公司、出版發行公司、印刷企業等多個課程實踐教學基地。通過相關設計賽事與自媒體平臺豐富了展賽嵌入課程的教學模式。與多家出版社建立了教材建設合作平臺,推進課程教材建設。在實訓環節中,通過課程實踐教學基地的沉浸式創作體驗,使學生熟練掌握設計材料與制作工藝流程,構建了新文科背景下校外實踐導師與校內導師的資源整合,促進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
課程考核規范和評價內容包含了能夠量化的課程考核采分點,以作品規范程度、視覺表現、思維發散、設計過程、紀律約束和平時作業六個采分點為成績評分依據。實施了導師組集體打分方式,健全了考核質量內容分析,促成課程教學更加規范,促進作業評價更加公平,促使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課程通過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實踐效果、聽課記錄、評價意見多角度制定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課程教學設計簡表體現了課程團隊對教學目的、教學方法、課前準備、課程內容、實訓內容、課后安排、考核方法的總體性設計。
形成“課程教學、展賽嵌入、延時教育、專思融合、質量監控”的課程體系。課程根據設計學專業的特點,形成了“兩統一、四結合”的課程特色模式。兩統一:學生作品質量與課程教學目標、人才培養目標相統一;思政內容嵌入和課程進程相統一。四結合:產教研相結合;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課程導師與實踐導師相結合;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相結合。
將“優秀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情懷”融入課程教學。“課程思政”就是挖掘所有課程的隱性教育資源,傳授有溫度、有厚度、有熱度的知識[3]。將書籍裝幀、插圖設計與當代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通過課程內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在確保學生專業認知、專業能力提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使學生的書籍、插圖設計作品更有教育意義,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實現設計價值。
本文以遼寧省一流課程《書籍裝幀與插圖》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探索為契機,基于“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時代命題,來探討設計學專業一流課程的建設。
牢記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通過分段式模塊化教學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統一。“實操演練+實踐基地制作”環節增強了教學效果的沉浸式體驗,通過優秀文化的命題創作,使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到課程教學的始終,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理解“藝術與技術”“形式與內容”“材料與工藝”“審美與思想”之間的辯證關系。希望本文在“專思融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展賽融合教學”“分段式教學模塊設計”等方面對于優化設計學專業類課程的設置、推動教學改革與創新等方面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同時也會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