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馮安興
相比于一些仿古的服飾和藝術作品,文物古跡可以說是“最具古風美學價值”的存在,它們畢竟是歷史遺留的老物件兒,是真真正正的“古物”。所以,在古風的風潮越吹越盛之時,我們也前所未有地關注那些穿越歷史而來的文物古跡。這份關注與喜愛,可以從《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節(jié)目的爆火中管窺一二。
我們喜愛文物古跡“歲月積淀的美感”,但也不得不應對漫長的風啄雨蝕給文物古跡所帶來的損害——許多文物古跡都變得破舊甚至殘缺不全。面對殘損的古跡,保護與修復是眾人一致的態(tài)度,但在如何修復上,便有因意見不一而產(chǎn)生的各種風波。
某地摩崖造像被重繪一事,在文物保護領域,引發(fā)了廣泛關注。這些始建于宋代甚至更早時期的造像,對于古代宗教文化和工匠技藝的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但是“毀容式”的修復,卻讓原本仙氣飄飄的造像“一秒下凡”。重繪和新建,讓造像變得色彩艷麗甚至有些“艷俗”,端莊的佛像手中忽然多了一段火紅的緞帶,細節(jié)是有了,意境卻沒了,無言的佛像好像在大聲呼喊:“救命!我變土了!”
無獨有偶,另一地的“最美野長城”也遭遇了“比破壞更可怕的修葺”。這一段長城始建于明代,坐落在雄險陡峭的燕山山脈上,因為地處偏遠而鮮有人知,是名副其實的“野”長城,但也是真正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遺跡。當?shù)貫榱诵蘅樳@段長城,在墻體表面涂抹了疑似砂漿的灰色物質(zhì),長城的確變得堅固了,但磚石紋路和歷史痕跡都被抹平的長城,看起來更像一條長長的石墩子。
這些毀容式修復,實質(zhì)上是對于文物保護的錯誤理解。古跡之所以為古跡,正是因為它具有古代的風貌。文物保護理應“修舊如舊”,在延長其壽命的同時,盡可能保留其原貌,無論是工藝還是材料,都不應做重大改變。所以,文物修復是一項對專業(yè)知識和審美水平都要求極高的工作。一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所言,謹記“對前人有敬畏心,對后人講傳承”的原則,才是真正讓古物煥發(fā)新活力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