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武 田恩東
(山東省技術市場管理服務中心,山東濟南 250101)
為全面提升國家科技創新能力,2017年09月26日,國務院印發《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國發〔2017〕44號)(簡稱方案),《方案》首次提出國家技術轉移體系的概念:國家技術轉移體系是促進科技成果持續產生,推動科技成果擴散、流動、共享、應用并實現經濟與社會價值的生態系統。2018年06月2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全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的意見》(魯政發〔2018〕13號)(以下簡稱意見)。《方案》和《意見》對我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制定了建設規劃。
在《方案》中,對于技術轉移體系的建設規劃被分為兩個步驟,同時明確了3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在“兩步走”中,第一步是在2020年之前初步建成符合新形勢的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各個市場之間建立基本聯系,共同形成具有明確職能的技術市場;第二步是到2025年對體系完善進一步的優勢,打造出具有合理結構、完善功能和健全體制的運行高效化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全面建成。重點做好幾點工作:一是優化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基礎架構,構建技術轉移體系的“四梁八柱”。建設統一開放的技術市場,構建互聯互通的全國技術交易網絡。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加強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二是拓寬技術轉移通道,放大技術轉移體系的輻射和擴散功能。依托創新創業促進技術轉移,深化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化,推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擴散,拓展國際技術轉移空間;三是完善政策環境和支撐保障,保障體系高效運行。健全國有技術類無形資產管理制度,統籌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有關稅收政策等。《方案》最突出的特點是設計出了一個體系框架,并不是全部從頭重建,而是要把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現有工作和各個環節勾連起來。
《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省技術轉移體系基本建成,各類要素初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提升;培育技術轉移機構200家以上;全省年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8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
近期,山東省技術市場管理服務中心深入省內科技管理部門、高校院所、科技型企業、中介服務機構進行了調研,對我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情況有了全面了解。
2016年以來,我省不斷加大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培育力度,科技廳與財政廳聯合出臺了《山東省支持培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構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科技成果轉移服務機構的培育、評估、獎勵等提出明確的標準和要求,充分調動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參與成果轉化工作的積極性。鼓勵市、縣(市、區)兩級政府制定扶持政策,按照績效給予支持,加強對本地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的培育。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31家,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51家。
全省技術交易規模和質量繼續保持增長勢頭,2019年全省共登記技術合同35505項,成交額1152億元,同比增長34.5%,交易規模持續擴大,居全國第8位;平均每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為324.46萬元,與上一年度相比增長30.84%,交易質量同步提升。技術成果的持續穩定供給,為全省經濟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發揮“互聯網+科技服務”優勢,線上開發了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設置了合同登記、發布供給、發布需求、找技術、找需求、找專家等6大快捷通道,暢通了產學研對接渠道。平臺按照開放共贏的原則,鼓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和企業通過實名注冊,發布技術供給和需求。截至2019年,平臺已擁有會員25000名,科技專家6453人,技術經紀人522人,中介機構136家,發布技術供給和需求1581項,通過平臺累計成交技術合同一萬余項。建設了線下實體市場,省科技廳與濟南市共建了山東省科技成果交易中心,與德州市共建了山東省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德州),初步形成了以省級技術轉移平臺為引領、各市級市場為樞紐、專業性市場為支撐的三級聯動實體技術市場。
在全國首家開發了技術合同網上認定系統。通過網上即可辦理材料提交、合同審核、電子認證、數據傳輸等,實現系統互聯、數據共享,真正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降低企業的辦事成本,提高技術市場服務質量與工作效率。開展技術合同認定下放試點,重點支持省內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突出地區設置技術合同認定機構,鼓勵創新主體設立技術合同登記服務點,技術合同登記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2020年7月,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復山東省技術市場協會為山東省第二批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編輯出版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務》教材,涵蓋了技術經紀人實務、科技金融與財稅、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及政策法規匯編等內容,全面闡述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需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成為全省技術轉移從業人員業務指南。加強業務知識培訓,在淄博、青島、威海、泰安等地舉辦多場專業技術經紀人培訓班,詳細解讀技術轉移全鏈條、全過程內容,培訓技術經紀人近萬名,壯大了全省技術市場管理服務隊伍。在全國首次組織實施了“技術市場要素進校園”活動。在濟南大學、山東理工大學開設技術經紀人選修課程試點,普及技術轉移知識,強化技術轉移人才源頭培養,解決技術轉移人才缺乏的瓶頸問題。
技術市場起到科技與經濟的協調作用,是科研成果向生產力方向轉化的主要路徑,也是技術轉移的主要渠道。但通過調研來看各地對技術市場的地位作用認識不到位,忽略了技術市場的重要作用。目前,各級政府對于有形市場的建設投入了大量精力,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不遺余力地加以支持,甚至整個發展方向都是圍繞有形市場開展,反觀對于技術市場的支持則要少之又少,對技術市場的后發技術優勢重視不夠,缺乏頂層設計,投入不足,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技術市場的發展。
截至目前,我省各市技術中介服務組織滯后于技術轉移體系的發展需求,服務手段相對單一,缺乏競爭力,僅提供牽線搭橋、溝通信息、簡單咨詢等一般水平的服務。普遍缺乏知識水平高、具有談判技巧的懂技術、懂法律、懂管理、懂經營的復合型高素質的技術市場專業人才,存在“促成項目難”“盈利生存難”“發展做大難”的問題。
技術交易雙方對成果的評價仍然是以傳統的專家評審會形式為主,缺少客觀的、科學的工具和方法。部分評價機構的資質、評價程序沒有統一標準。評價專家的領域單一,缺乏權威性。評價機構的多數評價人員沒經過專業培訓,評價報告的作用不清,應用范圍較窄,公信力欠缺。技術市場不規范的交易行為時有發生,如技術交易中的侵權行為和欺詐活動,供需雙方合同履約不到位,技術價值評估中的弄虛作假等行為,影響制約了技術市場正常發展。
從需求側來看,大部分企業更需要一些貼近市場、高質量的技術成果,但做為主要供給側的高校、院所提供的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不足。當前,山東企業技術來源主要是自主研發、企業間研發合作和從國外引進,高校院所技術輸出占比低。一方面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層次和水平不能滿足企業技術升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缺乏功能全面、專業性強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創新源頭和企業主體對接不暢,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不強。
深入貫徹《中華人同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和山東省伸進科學成果轉化等法律、法規,修訂完善《山東省技術市場條例》,協調法律與技術的共同進步,規范技術市場發展形態,讓發展符合法律的要求,做到有法可依。同時,強化技術市場工作在科技部門工作的地位,完善和健全管理和監督體系。
通過改善服務支持的方式來打造一個完整的服務鏈,采用分類指導、分級評定、定期考核的方式來系統性的評價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依據具體結果來合理分配資源,科學的提供最大化支持。同時,重視人才的培訓工作,將人才培訓作為一項基礎性任務,通過培訓來強化業內人才綜合能力,打造出一支懂法律、懂技術、有經營理念和管理理念的高水平服務隊伍[1]。
加強成果評價體系建設,改變評價服務模式單一現狀,科學挖掘成果潛在應用價值,并建立完善的成果數據庫、需求數據庫。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提供評估、入庫、推介、法律、金融、市場、落地等一站式解決方案。建立專業評價團隊,出臺各行業評價標準,全面開展第三方評價咨詢服務,提升科技成果評價的權威性和準確性。
鼓勵科研技術較為領先的學校、科研院所及行業領頭企業共享創新創業資源,結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推動學科間、企業間跨界融合,引導研發、制造、服務多方面協同創新的形成,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利用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平臺,集聚公共資源開展共享服務,省、市級創新券對使用共享平臺予以支持。支持科技中介機構,完善技術轉移的服務支持體系,更好的提供法律咨詢、財產評估、技術評價等服務內容。同時,科技社團組織的服務優勢也應有所體現,通過各方面的協調作用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展[2]。
促進技術市場的建立,鼓勵各地區、各行業的自發行成行業組織,參與技術市場的協調與服務工作,將其打造成一個連接政府、科技中介機構、企業、和科研單位的紐帶。探索建立技術市場的社會信用體系和科技中介機構的信譽評價體系,以信用數據庫的建立來實現行業信用的約束力形成,并開展技術轉移機構的信用征信和評級試點,形成良好發展氛圍[3]。